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共中士之發心(出離心)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在叁士道中,中士道起著承上啓下的作用。有些人通過下士道的修行感得暇滿人身,可能會心生貪戀,不想繼續往前。所以宗大師又告訴我們:下士道尚未解脫,不應貪著人天之樂,因爲這也是不究竟的,其本質依然是苦。下士道中,重點是講叁惡道苦。而中士道則進一步幫助我們認識人天之苦,認識輪回的本質是苦,這一認知是發起出離心的關鍵。如果我們對輪回不再有任何期盼,不再有任何執著,自然也就心生出離了。

   本論介紹的中士道修學內容,主要是以四谛爲綱。其中,又以苦和集爲重點。四谛法門是佛陀初轉*輪時宣說的滅苦之道,也是他爲弟子們安立的修學次第,由知苦而斷集,由慕滅而修道。簡單地說,就是從出離心的發起,到出離心的圓滿成就。所謂出離,就是出離輪回,出離惑業。解脫,同樣是解脫惑和業。有些人說,菩薩不必解脫惑業,直接修菩提心就是,這是極大的誤解。如果自己尚且被惑業纏繞,怎麼可能救度衆生?即使爲之努力,也必然會力不從心,自身難保。

   那麼,怎樣才能解脫惑業?一是要發出離心,一是要具足正見。不僅是聞思正見,更是建立在認識上的正見;不僅是世間正見,更是清淨無漏的出世正見。具備這樣的正見,才能有效對治煩惱。在戒定慧叁無漏學中,戒的作用,是從身口意叁業進行防範;定的作用,是將心安住于善所緣;慧的作用,才能將煩惱連根拔除。

   在叁士道中,中士道介紹得最爲簡單。因爲下士道所修的念死無常等是和中士道共有的,而中士道的定慧部分則含攝于上士道的止觀中。但我們要知道,講得簡單並不等于這部分不重要。事實上,解脫正是佛法的核心之道。一方面,下士道的所有修行都是爲解脫服務的;另一方面,上士道的所有修行都是解脫的圓滿和延伸,是將自己獲得的解脫經驗延伸到衆生身上。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士道正是叁士道的關鍵所在。如果不能導向解脫,下士道的修行不過是人天善法而已;如果不具備解脫能力,上士道的修行也就無從談起了。

  第一節 共中士之發心

  (出離心)

   如是念死及思惟死後墮惡趣之理,反此世心而生起希求後世之樂趣。次從共同皈依及觀黑白業果決定門中,勵力斷罪修善。

   如是于樂趣之位雖定可得,然不可執彼少許爲足,乃生起共下士之意樂,及生共中士遮止于一切世間耽著之意樂。依彼以發生菩提心而引導于上士,故須修共中士之意樂也。

   蓋謂雖能得人天之位,以猶未能越行苦故,于彼執爲自性樂者,實爲顛倒。若以正言,全無安樂,其後仍決定墮于惡趣,終苦故也。

   初言解脫者,謂從縛而解脫也。彼惑、業二者,是世間之能縛。由彼二種增上,以界分之,有欲界等叁。以趣別之,有天等五或六。于生處之門,有胎等四。結蘊相續者,是縛之體性。從彼脫者,即解脫也。欲得彼者,即求解脫之心也。

  共中士的發心,就是出離心,這也是生起菩提心的基礎。出離心有什麼特點?究竟又要解脫什麼呢?

   “如是念死及思惟死後墮惡趣之理,反此世心而生起希求後世之樂趣。”在以上所說的下士道修行中,講到念死及思惟死後將墮落惡道的道理。因爲這些思惟和認知,使我們反過來,不以追求現世快樂爲本,而以追求後世快樂爲目的。

   “次從共同皈依及觀黑白業果決定門中,勵力斷罪修善。”如果想得到後世樂趣,擺脫輪回之苦,就應該皈依叁寶,尤其是深信業果,對“業決定之理、業增長廣大、業不作不得、業作已不失”的道理堅信不疑,從而斷惡修善。對業果的相信程度,和斷惡修善的程度是成正比的。我們信到什麼程度,在行爲上才能達到什麼程度。這並不在于我們對業果的知識有多少。當然,知識是前提,沒有知識的信往往是盲信。但重要的,內心對業果之理的認可達到什麼程度。

   “如是于樂趣之位雖定可得,然不可執彼少許爲足,乃生起共下士之意樂,及生共中士遮止于一切世間耽著之意樂。”雖然通過這樣的努力,必定能得到人天乘的果報,但我們不能以此爲足。還要從共下士的修行意樂中,引申共中士的修行意樂,那就是出離心,其特點是舍棄對世間的一切貪著。

   “依彼以發生菩提心而引導于上士,故須修共中士之意樂也。”以出離心爲基礎,還能引發最爲殊勝的菩提心,進入上士道的修行。所以,必須生起修習共中士道的願望。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修下士道意樂時,不能停留于下士道,而是要作爲進入中士道的基礎;修中士道意樂時,不能停留于中士道,而是要作爲進入上士道的基礎。

   “蓋謂雖能得人天之位,以猶未能越行苦故,于彼執爲自性樂者,實爲顛倒。”修習下士道雖能招感人天善果,卻仍然沒有能夠超越行苦,甚至將人天之樂當做是自性樂,那是極其顛倒的。所謂行苦,指諸行無常遷流、不得安定之苦。所謂自性樂,即本質的快樂,而人天之樂是有漏、無常而不究竟的,唯有涅槃之樂才是究竟的。

   “若以正言,全無安樂,其後仍決定墮于惡趣,終苦故也。”從究竟意義上說,在有漏世間沒有本質性的安樂可言,一旦福報享盡,最後仍要墮落,所以佛陀說“有漏皆苦”。所謂的快樂,不過是一種假象。就像身體發癢時,抓一下會覺得快樂,可停下後立刻又癢了。這種快樂其實是抓出來的,但真要繼續不斷地抓下去,很快就抓得皮破血流了。世間任何快樂都是這樣。肚子餓了,吃東西才會開心;走得累了,坐下來才會輕松;身上髒了,洗個澡才會舒服。如果沒有這些前提,並不存在所謂的快樂。比如讓大家在這裏坐上幾個小時,腿又酸又痛,這時坐著反而不如走路舒服。可見,世間並沒有什麼本質的快樂。所謂的快樂,只是對痛苦的暫時緩解而已。

   “初言解脫者,謂從縛而解脫也。彼惑、業二者,是世間之能縛。”爲什麼要解脫?就像一個人被繩子捆綁而失去自由,希望從中解脫。惑和業這兩種,正是束縛我們,使我們流轉生死的主要力量。惑,是無明、我執、煩惱;業,則是在煩惱基礎上編織的各種生命程序。正是由于惑和業,世界才呈現出千差萬別、紛繁複雜的生命現象。

   “由彼二種增上,以界分之,有欲界等叁。以趣別之,有天等五或六。于生處之門,有胎等四。”彼二種,即惑和業。由于惑和業的發展,形成了有漏的世間。從界來劃分,分爲欲界、色界和無色界叁類。從有情的生存種類劃分,則分爲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道,或從天道開出阿修羅,爲六道。從有情的受生方式劃分,則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四種。

   “結蘊相續者,是縛之體性。”結蘊,又名取蘊、五蘊,是煩惱派生的綜合體,其體性爲有漏。結蘊相續,是生命的不斷相續,也是煩惱惑業的不斷相續,是系縛我們,令我們不得解脫的力量。只要惑業還在,生死就沒有終結之日。

   “從彼脫者,即解脫也。欲得彼者,即求解脫之心也。”從這些系縛中超越,就是解脫。而想要從中解脫的意願,就是求解脫之心。

   其實,心本具有解脫的力量,只要認識即可。如果尚未開啓這種力量,惑業是永無盡頭的。不論解脫道還是菩薩道,所要解決的都是惑和業。區別只是在于,菩薩不僅要解脫自身惑業,還要幫助一切衆生解脫惑業。所以除了解脫的智慧而外,還要成就無盡悲願。但對于聲聞和菩薩來說,想要解脫惑業的意願是共同的,需要解決的內容也是相同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