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文化吃虧,與西方文化比較,中國文化主張靜,西方文化主張動。我說根本不通,中國文化哪一本書是主張靜的?中國文化從《易經》來就闡明宇宙是不斷在動的,所謂靜止,是相對、緩慢的動。地球動得很快,但是我們感覺不到。譬如坐在汽車、飛機上,如不向外看,你感覺不出其速度之快,反覺安詳,動得最大時,你反而感覺到是靜。由這個理由,諸位要了解,你以爲打坐在靜嗎?打坐的確在動,這個動、靜之間的道理非常深刻,不是簡單幾句話所能了解。
宇宙萬象發生之秘
那麼,在這個時候,定靜也是一個境、也是無常,你現在入定就有定,你不入定就沒有定,它不是永恒不變的,不是諸法皆是無常,而它本來無生,生而不生。我們看田野中的草尤其清楚,唐人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草每天的發生,也都過去,過去又不斷生長,它生而不生,永遠沒有回頭,也永遠沒有斷絕過,就是在這麼一個變化無常的狀態進行。所以你在定中了境無生。他用一個中文“了”而不是用“知”境無生,這個“了”字也可以解釋爲了解、知道了,但是也可以進一步解釋,比了解還要進一層:完了。此話怎講?用臺語講就是清潔溜溜。“了境無生”,生而不生,無生並不是死個東西,也等于《易經》說的,生生不已謂之無生。生而不生,不生而生,懂得了,就是般若。定中悟出來的,能夠了境無生的,這個智慧不叫智慧,叫般若,表明佛法之智的殊勝。“是也”,這兩個字是永明壽禅師自己加上的:就是這個道理。
“或俱通二”,或者有些人智慧特別高,修持上的功夫到了家;學問智慧也到了家,兩頭通。那麼,真是了不起!
緣的道理和叁昧的事功
此經雲,禅定持心常一緣,智慧了境同叁昧是也。或二俱泯。
《華嚴經》提出一個道理。我們修禅定時,要保持心境在一緣上。禅定與禅宗有差別,禅定偏重于功夫,由四禅八定到達聲聞、緣覺、菩薩大定,乃至到如來正定的境界,都是屬于禅定。禅定是個總名,禅定叁昧種類非常多,普通的禅定就是能夠持心,要注意!我們講修持、修行,就是保持你那個心境常常在一緣上,這個緣字就是拴住,拿一樣東西,立一個目標,拿一條繩子拴著沿繩面走,緣者沿也,勾住、抓住的意思。
譬如讀《孟子》“緣木而求魚”,靠木頭爬上去叫緣木,抓住一個東西,緣就是把握住。“心緣一境”,你念要把握住。“心緣一境”,你心念要把握住一個東西,等于走路拿拐杖。譬如修淨土的人,抓一句佛號,就是一個緣,此心念念在一句阿彌陀佛上,就是心緣一境。又如修密宗念咒子的人,或作某種觀想的,他心裏隨時隨地在這一緣上,而平常照樣做人做事,照樣吃飯、走路、做生意,可是這個意境始終在心裏所要緣的那個緣上。那個現象叫修止,並非說修止修定,人就不要走路、不要動了,一天到晚坐在那裏學死。定是你的心境、意境永遠保持在定中,外形的變化不管,你去當運動員也可以,跳舞、跑步也可以,可是意境始終在製心一緣。
所以,禅定是持心法門,永遠持著這個心。假定大家打坐的時候心境很好,其實並不好,坐在那裏像水上按葫蘆一樣很吃力,心中妄念紛飛。然後偶爾與妄想的境界不同,因此錯覺以爲自己坐得很好,實際上是自欺的話。不過有一點好處,身體血液下降一些,心髒速度、腦波速度跳慢一點,心理上淨化一點而已!因此說好啊!好啊!自欺欺人。所以持心沒有持好,不能能專心于一緣,永遠不能得定,就是說,你能不能做到行、住、坐、臥都心住一緣。
假使禅定持心得一緣,得到這個境界才是真正的止。那麼,在定中自然有慧。“智慧了境同叁昧,這個時候,定中所發的智慧了了一切境界,定也是境界,此時自然的智慧了解了,境界了解了,定慧等持。注意“同叁昧”,同真正的有所成就、有叁昧境界的人,差不多相同了,並不是說你已經證到了叁昧,而是有相同之處。這些地方是重點,稍不注意一個字就解釋錯了!
辨別幾種定慧類型
“或二俱泯”,再進一步,有些高度智慧的人,有時候也不求定,也不求慧,兩樣空了。“泯”,不作死亡、斷滅或枯槁解釋,它是活潑、充滿滿的,因爲連定慧的束縛、限製也沒有。或者定慧兩種都不用,或者定慧等持,同樣到達這個境界。
定非散,或即觀之定,但名爲定,如觀心性,名上定是也。或即定之觀,但名爲觀,如以無分別智觀,名般若是也。或說雙運,謂即寂之照是也。
這段完全是佛法的因明,也就是普通所講的邏輯分析,分析得非常細,其實分析到最終還是分析每一個人自己修持的心理行爲,要你反省、觀察自己的心理狀況。
他說,再進一步是“非定非散”,這是最高境界了,很難!沒有入定,跟普通人一樣,但普通人在散亂中,他卻沒有散亂。當然這個境界很難體會,姑妄言之姑妄聽之,真到達這個境界就是大菩薩修持,不是定,但也不是散亂,這就是所謂自然智。
或者“即觀之定”,在智慧觀照的境界中就有定,這種現象的成分偏于定。“但名爲定”就叫它爲觀中的定,譬如參禅的人走觀心法門、觀念頭的路線,由觀心性、觀理而進入這個境界,可是它的重點偏于定,所以也叫定。由觀心性、觀理而入定的,“名上定是也”,所走的路線比較高一點,,好比坐直升機。
修持法門因人的性向、根器不同而有差別。還有一種“或即定之觀,但名爲觀”,有些人性向偏重功夫入定,在定中啓發了自己的智慧,這個也可稱它爲觀。“如以無分別智觀”,此乃等于在不分別一切法中自然而觀,叫般若,不是普通的觀,而是永遠在定中,無分別的觀,雖然能夠觀一切理、通一切智,卻是沒有妄念。這個“無分別”是反映第六意識無分別,到達七、八兩識所起的作用,不屬于分別、無分別的界線。那麼這種情形偏向慧觀的成分多,因此叫它觀,這種觀在佛學名詞上謂之修般若,以智慧爲依歸。
“或說雙運”,還有一種人,止觀雙運,他的性向根器是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等持。這種根器特殊的,可以多頭同時到達。
“謂即寂之照是也”,所謂“雙運”的心性是隨時住在涅槃寂滅的境界中。“寂”超過定的境界,有個“定”還忙得很呢!忙什麼?忙著入定。到達了涅槃自性寂滅,非定非散,無處而不寂滅,到處是清淨,那麼這個時候的清淨不是死寂的,它是生機活潑潑,充滿愉悅、快樂的,所以寂中有照,“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寂中有照,自然的“寂之照”才可以說到達止觀雙運的境界。
所以局見之者,隨矚一文互相非撥。偏修之者,隨入一門,皆有克證,然非圓暢。今此經文巧顯無礙,略分五對。
作者永明壽禅師發出最大的感歎!我們看到佛教界、佛學界修行的,古今中外天下烏鴉一般黑,這在宋朝初年也與現在一樣。他說有些智慧不夠、心念狹窄局限于自己偏狹的觀念,自己從哪個法門入手,或者看了某本書,就先入爲主認爲自己所學才是究竟,別人搞別的就仇恨,結果互相排斥、批駁別人的不對。這是講見地的錯誤,也就是講心性主觀成見的錯誤。
“偏修之者,隨入一門,皆有克證,然非圓暢”。剛才提到華嚴境界,華嚴是圓頓之教,上上根器一悟通悟;中下之智先開一門,再慢慢開多門,一步一步來。修行的方法也是一樣,有些人全修,什麼都會;有些人偏修,而偏修的人多。“偏修之者,隨入一門,皆有克證”,偏修的人隨便選擇一個法門都有好處,修好了,要承認他也有克期證果的證驗。但是如果把自已的智慧見解陷入修持一門的心得經驗中,那就走入小路了。
總而言之,有些人從學識入手,有些人從修持入手,有所偏差的,永明壽禅師歸納爲四個字:“然非圓暢”,都沒有到達學佛圓滿自在暢通的程度,換言之,就是不通。
“今此經文巧顯無礙,略分五對”。現在《華嚴經》所講的修證的境界,是事理合一、極圓頓的境界,經文內容呈現高超巧妙、事理無礙的意境。那麼歸納起來分成五對,即正反相對有五。到此暫時停住,下次繼續講。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一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