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二章)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二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二十二章 佛國隨俗世還真

  第一對根境無礙,謂觀根入定,應從根出,而從境出者,爲顯根境唯是一心,緣起無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

  “第一對根境無礙”根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再加上意識思想的意根。大家都想學佛成道,你說拿什麼去成?做門要找木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須把工具備好,修行的工具何處找呢?我們本來有的,就是父母所給我們的身體的機能。譬如念佛法門用頭腦意識、心理意識來念;或者有些人聽呼吸,則是用父母給的鼻子呼吸,以耳朵來聽,一定要用這個“根”。“境”呢?是與根相對的外境,譬如鼻子管呼吸,呼吸作所緣外境觀之;眼睛能夠看一切光色,光色是物理世界自然的現象,也是外來的。

  所以說根境是第一種相對,根境要無礙。普通人根境是有礙的,拿眼睛來說,眼睛沒有障礙嗎?眼睛很好,既沒有近視也沒有眼疾,就算近視戴上眼鏡也沒有障礙!其實障礙大了!人白天能看,黑暗卻看不見,而狗和老鼠在黑暗中看得見。像這些問題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弟子就問過他,人的眼睛爲什麼白天看得見,夜裏看不見,佛說這是因爲我們眼睛虹膜少一種色素,而狗眼睛是紅色的,就是現在所謂紫外線、紅外線之類的,所以夜間也看得見。佛答覆得很妙,現在看起來非常科學。實際上我們的六根如果修持成成就,可以達到無礙境界,普通是有障礙的。

  年輕同學研究古代佛學就要在這種地方加上新觀念,“根境無礙”只是一句古文,然而透過這句話可以了解,人的生命功能是無限的,只是我們沒有把自己生命的功能發揮出來,因此而受障礙。如果能把生命功能發揮到極致,人也可以修到天眼通,使眼根不受色塵、物理的障礙。那麼天眼通怎麼來的?修來的,怎麼修來的?不是菩薩給你的,是你生命功能本來具有而把它發揮出來,怎麼發揮?還是靠你本身的工具,它的方法只有兩個:定慧。

  “觀根入定,應從根出”,這幾個字你體會一下,文字都看懂了,但是進不去。譬如拿眼睛、眼根來講,怎麼樣叫“觀根入定”?從眼境界上進入定境,做得到嗎?做不到!兩眼一閉,前面黑洞洞的,定不定呢?還怕鬼呢!定什麼!甚至有些看光,練境界、練神通,亂七八糟就來了,神通沒練成,神通的兄弟“神經”得到了,然後眼睛也有了問題。

  因此,怎麼樣才能觀根入定?再拿眼睛來說,見而不見,不見而見,這樣就由眼根入了定。譬如觀自在法門,是從眼根入定,眼根而出;觀世音法門聽而不聽,不聽而聽,從耳根入定,耳根而出。所以“觀根入定,應從根出”,重點在“應”字上,應該從根上出定。“即此用,離此用”是禅宗馬祖道一大師告訴百丈禅師的原則。在這個時候,就這樣從根出定。當然有些人不一定如此,並不是說他不對。從根入定而從境跳出的,出到哪裏去呢?智慧生出來,解脫了,不受境界的限製。佛法的目的在求解脫,初步在解脫生理習氣的障礙和心理習氣的障礙,這是兩層哦!然後才能進一步解脫物理世界的障礙,而超越物理世界、超越身心。超越以後跳到哪裏去?還在身心中,自在而已!非常自在。

  所以有些人可以從眼根而入,從色境出定。我們眼根所觀是相對的外境的色塵,色塵是佛學名詞,亦即物理世界的光色。利用眼睛入定,何謂入定?心念止于專一的境界。然後眼睛對色塵而出定,怎麼叫出定?達到身心解脫的境界,此即“從境出”。

  然而“應從根出而從境出”的基本原理呢?“爲顯根境,唯是一心”,不管根與境,基本原理是心物一元,所以說根境二者相對,唯是一心所變現。這個心不是西方哲學所講“唯心論”的心,也不是意識思維分別的心,意識思維分別只是心的一部分作用,換言之,是第六意識的作用。這裏所講的心是形而上,本體的心。本體起用的心,唯是一心。

  佛法的理性

  那麼接下來說“緣起無二,理性融通”。眼根是緣起性空,物理世界也是緣起性空。譬如眼前所見之光,是因電燈開了,而電燈是因緣所生,因有人發現電的原理等等許多因緣湊合而有亮光的境界。而亮光照見滿堂的人,也是許多因緣湊攏,使一群男女老幼會聚一處。這些都是因緣湊合、緣起性空,本來在大家沒有來以前,這層樓是空的;過一會下課了,人群散去,又是空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偶然的聚合,因爲性空,所以有緣起的作用,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是佛法所講“因緣所生法”的理論,不過仍是基本所在,“緣起性空”還不是最高處。

  “緣起無二,” 無二就是一。在這裏再插入一段話,“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這兩句話八個字,可以寫成一部博士論文的專論,可以從科學、哲學、文學、宗教各個角度表達,然而最後都是無二之理,真理只有一個。那麼在“緣起無二”這個基本原則上達到“理性融通”。這個理性不是指現代人用的術語“理性”,現代名詞是表示道德行爲學或者科學理性方法以及哲學理性主義的專有名詞。通常我們說這個人有沒有理性是現代的用法,也是借用佛學名詞。佛學在唐宋已用“理性”二字,這個理性是指形而上,至高無上、本體第一義的真理。這個“性”是一切衆生的至性、本體。所以不要把理性的意義與現代人所講的理性混爲一談。

  他說在這個道理上我們懂得了“理性融通”的基本原理。“是故根入境出耳”,因此你可以做到從眼根進入定境,從色塵的境界出定。注意“出定、入定”,有些人在觀念上以爲出定大概是從頭頂上出去;入定是從頭頂進入。在此要反問你,出定的出到哪裏去?入定又入到哪裏去?定是無所謂出入的,一個偶然靜止的狀態叫“入定”;把這個靜止的狀態變動了叫“出定”。出定、入定只是兩個方便名稱。如果把觀念搞錯了,以爲是頭頂戳個洞跳出一個嬰兒翻筋鬥、跳舞,那是神經分裂。

  相反地,“境入根出亦然”,也有些人先從外境進入定境,從眼根而出定。現在我只是簡單講一點原理,什麼叫根境入定的方法,非專修的實際經驗無法懂得。所以我們不免會怪看佛經沒有用,看了半天沒有心得,那你只能怪自己,不能怪佛經。佛經在原理之中有方法,只是你找不出來而已!也可以說是自己讀書不留意,如果把每一本書前後連貫起來,方法都在其中,這是第一對的道理。

  學問裏嘗得禅滋味

  第二對理事二定無礙,謂分別事相應入事定,而入理定;欲觀性空應入理定,而入事定,以契即事之理而不動故。入理即是入事,製心即理之事,而一緣故。入事即是入理,而經文但雲入正定,不言事理及乎出觀,境中即雲分別色相,斯事觀也;根中即雲性空寂者,理觀也,亦合將根事對于境理,以辯無礙。

  這一段就是佛學,一些年輕同學看現代白話寫得佛學很好看,這一段卻是佛經的話,每一句話含意深廣,都是可以寫專書的。

  《華嚴經》所提出的第二對是“理事二定無礙”。理是理性的,剛才講的理性就是學問之道,從佛學的思想進入;事是做功夫,專門從打坐、從修戒定入慧下功夫。理與事二者皆能達到如來大定最高境界,沒有障礙,不起分別。本來理與事二者是相對的,我們經常感覺到,孔子說四十而不惑;孟子說四十不動心,而我們很難得不惑、不動心,有很多地方是我們搞不清楚、無法搞定的。世界上有許多事,在道理上這樣做絕對通,到事實面來行不通,這類矛盾多得不勝枚舉。譬如錢,在理論上,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資源是大家的。天下的錢乃天下人的,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理論上通,事實上做不到。世上有許多事,理與事二者很難合一。“理事二定無礙”我們在理上懂了,應該馬上悟道、立刻入定,結果不能入定,可見事理二者絕對有障礙。做到了“事理二者無障礙”,達到最高境界,就是所謂悟道、圓通了。他先講原理,原理也是事。

  “謂分別事相應入事定,而入理定”,我們用邏輯方法去思維、推理,完全靠意識起分別作用,分辨到極點,也就是管子所講,“思之思之,鬼神通之”。最後由事理窮到極點,分別事相,“應入事定,而入理定”,應該走到定的境界裏,結果契入形而上最高的理,那就是宋儒所講:“思入風雲變幻中”。

  精神可以入神,真正作學問,思想到極點,分別事相,理窮到極點而得定,事理無礙。

  “欲觀性空應入理定,而入事定”,契就是相合,事理合一。所以禅宗所講的證悟是事理合一,即由契理而使禅定到了家。此所以爲什麼禅宗以禅爲標榜,以事入理爲重要;以修定起慧爲重要。因此契到相合于事理,自然到達如如不動境界。所以說,“入理即是入事”,真正學問到達了,一定得定、成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中國古文的翻譯爲“釋迦文佛”,換言之,他的文化成就登峰造極。

  同樣的道理,“製心即理之事,而一緣故。入事即是入理”,有些人從功夫入手,只要製心一處,修定修止觀,用任何方法,“製心即理之事”,這事修便是理性的開發。要注意!很多學佛的朋友,尤其年輕同學,我們也從年輕人過來,很入迷于方法,這裏學個法,那裏求個法,反正這種事很簡單,要哄他,隨便編個東西就是一法,他就被你這個法給困住了。其實任何方法有個基本原理,就是要你製心一處,“而一緣故”,因爲你做到心一境性,製心在一緣上,“入事即是入理”,你功夫到了,理也通了。

  對境已入定,心在看時亡

  “而經文但雲入正定”,永明壽禅師在這裏點出什麼叫入正定。佛經叫我們學佛入定,只叫人入正定,哪一種是正定?我打起坐來端身正坐,就沒有入歪定,也沒有入弓腰駝背定。那麼,哪一種叫正定呢?正定就是事理圓融。“不言事理”,不再由事理兩對立面去講。

  “及乎出觀,境中即雲分別色相,斯事觀也;根中即雲性空寂者,理觀也”,永明壽禅師把佛經修持華嚴境界的方法作了一個分析。這一…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二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