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點而言。
“《莊嚴經論》雲:初依聞起如理思,從如理思淨慧生。”首先,引《莊嚴經論》說明聞思修叁者的關系。我們在修行之初,是由聽聞正法而如理思惟,進一步,則是從如理思惟中引發智慧。這一次第非常重要。我們聽聞了無常教法,就要以這一觀念觀察世間,從現實的無常顯現中獲得勝解。如果聞而不思,道理就只是道理而已。唯有將無常觀落實于心行,才能擺脫常見,斷除執著。
“言從于所聞諸義如理作意中,而生顯現通達真實谛理之修所成慧也。”言,指《莊嚴經論》所說。這也就是說,對于我們所聽聞的經教和法義如理思惟,才能引發通達真理的修所成慧。智慧有聞慧、思慧、修慧之別,其中,修慧就是由修習而成的無漏聖慧。
“《現觀莊嚴論》雲:隨順抉擇分,于見道修道,數數而思惟,現及比修道。”抉擇分,即見道。唯識體系的修行,分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五個步驟。其中,順抉擇分爲見道之因,見道即現證空性,修道指見道後不斷作空性觀修,消融煩惱習氣。此處又引《現觀莊嚴論》說明:從順抉擇分的加行位,到見道、修道的成就,都離不開正思惟的作用。不論善行的建立還是空性的通達,都要通過比量的正思惟及現量的現觀來成就。
“此言大乘聖者所修道,有數數思惟,現量比知也。”這就告訴我們,大乘聖者的修行,離不開正確的思惟,離不開現量(不分別的安住)和比量(思惟、觀察修)。唯識修行有四種尋思,以此獲得四如實智。我們雖想認識宇宙真理,但現有認識和真理相距懸殊,無法證得空性。這就需要運用唯識、中觀的正見對世界重新思考,在思考中不斷調整觀念,使認識逐步符合真理。
“《集菩薩學論》雲:如是身及受用福德常無間斷,于舍護淨長,如其所應,均應常修。”受用,指我們使用的財物和衣食。福德,指善根福德因緣。舍,指舍棄財物,修習布施;護,即護持修道順緣;淨,即淨化並改變逆緣;長,對所修一切,以回向使之增長。《集菩薩學論》說:在修行中,我們要讓身、受用、福德常無間斷地修習舍、護、淨、長四法。根據對應的內容,時時不忘修習。
“此言身及受用、善根叁者,于一一中,須修舍護淨長四法。”這是對《集菩薩學論》之說加以解釋,身、受用、善根叁者,每一方面都要修習舍、護、淨、長四法,使違緣遠去,順緣具足。
“所言修中,有以分別慧觀察而修觀,及以不分別專一安住而修止之二種也。”修行大體有兩種:一是觀察修,也就是“分別慧觀察而修觀”;一是安住修,即“不分別專一安住而修止”。觀的特點,是分別和觀察;止的特點,是安住而不分別。不僅本論修行是以止觀爲核心,整個佛法的修行,都不外乎修止和修觀。
“若爾,何道爲修觀,何道爲修止耶?曰:如對善知識修信心,及暇滿大義難得、念死無常、業果、流轉過患、發菩提心等,皆須修觀。”在了解觀察修和安住修的不同特點之後,宗大師接著告訴我們:那麼,哪些內容需要通過觀察修完成?哪些內容需要通過安住修完成呢?答案是:強化對善知識信心、認識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念死無常、深信因果、思惟輪回過患、發菩提心等,都需要通過觀察修來完成。
“蓋于此等段落,各須一殷重無間、能轉素常思想之心。彼若無者,則此等之反面,如不敬等,無能滅故。”對于以上幾個方面,必須不間斷地以殷重心進行思惟,這樣才能轉化原有的觀念和心態。如果不經過觀修,那麼以上所說對善知識修信心、念死無常等正念將無法建立,而與之相反的固有心行,如不敬師長等,也不可能被滅除。
“于此不敬等心生起時,若數數分別觀察而修,則能自作主宰。”此處,宗大師又根據凡夫的心行習慣,給我們舉出了反面例子。當不敬善知識等心態生起時,如果以染汙心不斷觀察,必然能找到善知識的許多“缺點”,這樣想下去的話,就會被不恭敬的心態所主宰,認爲對方一無是處,根本不值得依止。
“譬之于貪境、增益可愛之相而多所修習,當起猛利貪著。若于怨敵多思其不可愛相,亦能生起猛利嗔恚。”比如對我們喜愛的境界,如果不斷憶念其可愛之處,越想越覺得可愛,貪著就會隨之增長。反之,對于仇敵或不喜歡的人,時常思惟對方的壞處,同樣會生起猛利嗔心。因爲每種心行都是緣起的,是可以培養的。
“以是之故,修習此類道時,于諸境相,若顯不顯,心須執持殷重無間之觀察而修也。”因爲這樣,依本論建立的次第修習,對于這些所緣境,不論是否顯現,都要不間斷地認真觀修。這樣才能轉變心行,改變固有串習。學佛不是爲了繼續做凡夫,否則根本就不必修,因爲我們已是非常合格的凡夫。所以,我們首先要擺脫的就是凡夫心,這也是修行的難度所在。就像在深深的陷阱往上爬,需要奮力攀登,稍有不慎就會落回原地。
“倘心不能攝住于一所緣,爲令如欲堪能安住之寂止時,若數數觀察,則心不能住,故于是處則須修止也。”如果心不能安住于所緣,爲了讓它安住,就必須修止。如果心總在分別思惟,反而不利于安住。因此,在觀察修的過程中,將心調整到位時就應該修止,使心安住于正念。
“或不了解如是道理,謂黠慧者唯當觀修,諸姑薩黎應唯止修,此說非也。”黠慧者,聰慧者。姑薩黎,指專習禅定的苦修者。有些人不了解止和觀的修行原理,不清楚兩者的相互作用,就會産生這樣的錯誤觀念:以爲那些聰明多慧者才應該修觀,而那些專習禅定的苦修者只要修止便足夠了。這種觀點顯然是不對的。
“彼二種人,一一皆須雙修止觀。雖屬黠慧,亦須修止。縱是姑薩黎,亦須于善知識修猛利信等故。”這兩種人,無論哪一類都該止觀雙修。雖然聰明多慧,亦須修止,否則就無法將正見轉變爲強大的正念,流于空談。而那些專修苦行者,也應該對善知識生起猛利信心,在善知識的指導下,依正見、正思惟調整心行。如果沒有觀,就無法從迷亂中走出來,獲得正念;沒有止,就無法長時間安住于正念。
“又有誤認以分別慧數數觀察,唯當限于聞思之時,若求修慧則不應爾,此執非理。”又有些人以爲,以分別慧反複觀察,僅限于聞思階段。一旦進入實修階段,就不必那麼做了。這種觀點也是不正確的。
“彼以爲一切分別皆是執相,爲成佛之障礙。是于非理作意之執實分別與如理作意之正分別二種,未能辯別之過也。”執此觀點者認爲,一切分別都是屬于著相,是成佛的障礙。這是對于非理作意的錯誤分別和如理作意的正確分別這兩種情況不能分辨所造成的過失。因爲如理作意是調整心行的重要手段,如果將這類分別當做著相,就是將兩者混爲一談了。在八正道中,第二項就是正思惟。《大毗婆沙論》也告訴我們,修行應該“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可見,正思惟是修道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亦莫執謂此教授中,須修心于一所緣如欲能住之無分別叁摩地,于前若多觀修,將爲叁摩地生起之礙。”叁摩地,遠離昏沈掉舉,專注一境。宗大師接著告誡我們:也不要認爲,在《道次第》的教授中,須成就安住于善所緣的無分別叁摩地,如果對觀察修多加修習,將會成爲叁摩地生起的障礙。事實上,通過觀察修獲得正念,正是安住修的前提。當心安住于正念後,還繼續不斷地觀察,才會成爲止的障礙。如果認爲開始就不要觀修,就誤入歧途了。
“譬如善冶金銀之黠慧煅師,將金銀數數于火燒之,于水洗之,令彼垢穢悉淨,最極調柔隨順,次乃能製耳環等飾具,如欲可成。”接著,宗大師又以藝人鍛造金銀的例子說明調心之道。就像那些善于冶煉金銀的匠人,他們在冶煉過程中,先是用火反複鍛燒金銀,然後再以水清洗,這樣才能將金銀上的雜質全部去除,使其變得極爲調柔。這樣才能製成耳環等飾物,想要做成什麼形狀,就能做成什麼形狀。凡夫心往往野馬般桀傲不馴,剛強難調,這就需要以種種方便進行調伏。
“如于昔之煩惱、隨惑及惡行等,以修習黑業果及世間過患時所說,由分別慧數數觀察彼之過患,令周遍熱惱,作意厭離,如金在火,燒彼諸垢。”煩惱,指貪、嗔、癡、慢、疑、惡見等根本煩惱。隨惑,指二十種隨煩惱,依根本煩惱建立。對于往昔因根本煩惱及隨煩惱造作的種種惡行,根據本論講述十不善業和世間過患時所說的內容,以分別慧反複觀察惑業給生命帶來的過患,對此深深悔過,生起極大厭離之心。就像匠人將金銀置于火中冶煉那樣,將其中雜質統統去除。
“又于善知識之功德及暇滿大義、叁寶功德,並白業果、菩提心之勝利等,以分別慧數數觀察,則能令心潤澤,引生信敬。如金在水洗,于諸白品,令意趣向愛樂也。”其次,對善知識的功德、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叁寶功德和善業、菩提心等殊勝利益,同樣應以分別慧不斷思惟,使內心得到法義的滋潤,引發信心和敬仰。就像將金子在水中清洗一樣,對于這些善法和善法産生的功德生起歡喜,心向往之。
“如是成已,隨欲修止修觀,但稍作意,不假多功,即可成就。如是修觀,實爲修無分別叁摩地之勝方便,聖者無著亦如是說。”有了這樣的心行基礎,再來修習止觀,稍加用功,不必費太大力氣,便能獲得成就。按照這一方式修觀,是幫助我們成就無分別叁摩地的殊勝方便。聖者無著菩薩也是這樣說的。因爲我們的心太散漫了,沒有相應的前方便作爲增上緣,要修定是很難的。就像那些體操運動員,首先要通過基礎訓練使身體變得調柔,才能學習那些技巧性極強的高難度動作。
“複次,能使心于所緣堅固安住之主要違緣者,即是沈掉二種心所。”其次,能夠障礙令心安住的主要違緣,就是昏沈和掉舉兩種心所。昏沈會使心陷入昏昧無知的狀態,掉舉則會令心躁動不定,兩者都會障礙止觀的修行。
“若有猛利無間念叁寶等功德之心,則易斷昏沈,以彼之對治,蓋見功德則心生歡喜而高舉。”如果能以勇猛心不間斷地憶念叁寶功德,就容易斷除昏沈。它的對治原理在于,人們看到功德都會心生歡喜而感到興奮。我們會有這樣的經驗,本來昏昏欲睡,可聽人說起一件自己很感興趣的事,突然睡意全無,精神抖擻。憶念叁寶功德,也有同樣的作用。
“又若有猛利無間念死無常及苦等過患之心,則易斷掉舉,以掉爲貪一分所攝之散亂心,彼之對治,即多種經中所贊之厭離心是。”而以勇猛心不間斷地修習念死無常、輪回是苦等種種過患,則容易斷除掉舉。因爲掉舉是由貪心導致的散亂,它的對治方法,正是諸多經典中贊歎的厭離心。每個妄想的所緣境都是我們貪著的,比如到街上走一趟,留下深刻印象且念念不忘的,必定是我們感興趣乃至貪著的。時時憶念無常和惡道之苦,我們還有心思去貪著嗎?
觀察修屬于比量範疇,但它又不同于普通的推理,而是通過對所緣境的正思惟,達到調整心行的效果。同時,還可以對治昏沈和掉舉。重視觀察修,也是《道次第》不同于其他經論的特點之一。在很多人的觀念中,聞思和實修是兩個不同項目,這就容易使聞、思、修各自爲政,就像《道次第》序論部分所說的那樣:“有如馳馬,先擇馬場,場所既定,辔勒乃施。倘于一處先習聞思,別于他方另求修證,異道以馳,如何而可?”事實上,這正是不少人修學的現狀。如果聞思不能落實于止觀,就無法將正見轉化爲正念。如果止觀沒有聞思正見作爲前提,就會是盲修瞎練。所以說,觀察修和安住修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第一章 依止善知識爲入道根本 第二節 略示修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