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于有暇身勸受心要
本章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二是叁士道建立的原理。
第一節 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關于暇滿人身的意義,佛弟子應該並不陌生,因爲很多人會把“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挂在口頭。但說過之後,在內心究竟能産生多大力量?能否提起如救頭燃般的緊迫感?還是說歸說,內心卻沒有絲毫觸動?在我看來,多數恐怕屬于後者。其原因,正是對“人身難得”認識不足。如果真正認識到人身是我們擁有的最大財富,修行是回報最大的投資方案,我們還不趕緊行動嗎?
《道次第》中,是通過暇滿、義大、難得叁方面來說明人身的價值所在。
一、何爲暇滿人身
所謂暇滿,就是離八無暇、具十圓滿的人身。這一身份是成就佛道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說,成佛的價值有多大,這一身份的價值就有多大。
1.離八無暇
《攝功德寶》雲:“以戒能斷多世畜生苦及八無暇,而得閑暇身。”
佛法認爲衆生平等,但並不因此抹殺差別。從一切有情都能成佛的角度來說,衆生是平等的;從造業都要招感果報的角度來說,也是平等的。可是,生命的起點卻各不相同。就像兩塊金子,從質地而言是相同的,但如果以其中一塊做成藝術品,價值可能遠遠超過另一塊。因爲藝術品經過精心的構思和製作,還有金子以外的附加值,差價可達千萬倍乃至更多。所以,動物和人的生命價值不同,凡夫和阿羅漢的生命價值也不同。在戒律中,殺蚊子蒼蠅屬于輕罪,殺人屬于根本罪,而殺阿羅漢則屬于五逆重罪。
我們既要認識到衆生平等的一面,也要認識其中不平等的一面。即使同爲人身,福報、善根也大不相同。暇滿,就是有因緣、能力和時間修學佛法,這樣才能實現生命的最高價值。所以,佛法將暇滿人身視爲無價之寶。那麼,怎樣才能獲得暇滿人身呢?這就必須遠離八種無暇。
“《攝功德寶》雲:以戒能斷多世畜生苦及八無暇,而得閑暇身。”《攝功德寶》說:持戒可以斷除多世畜生之苦及八種無暇,感得閑暇之身。凡夫的心行基礎就是貪嗔癡,這種相續使得我們不斷造作惡業。戒律的作用正是在于防非止惡,否則就會隨煩惱的慣性不斷造業。
以下,具體介紹八種無暇,也稱八難,分別是人中的四種無暇和非人的四種無暇。
① 人中四種無暇
八無暇者,謂無四衆所遊履之邊地,及頑囂聾啞等支分殘缺之諸根不全,執無前世後世、業果、叁寶等之邪見,並無佛出世致無教法時代,茲四者爲人中之無暇。
一、“無四衆所遊履之邊地。”四衆,指出家二衆和在家二衆。第一種,是沒有四衆弟子到達的偏僻之地,也就是沒有佛法流布之地。在無佛時代,唯有根機極利的辟支佛,才能由自然的無常變化而證悟。除此而外,如果生于沒有四衆之地,就等于失去了聞法和修行的機會。
二、“頑囂聾啞等支分殘缺之諸根不全。”頑囂,愚妄。第二種,是有智力殘障、聽覺殘障、語言殘障等諸根不俱全者。佛陀住世時,佛法主要靠口耳相傳。如果先天弱智或聾啞,就無法聽聞妙音、思惟法義。所以,諸根不全亦爲八難之一。
叁、“執無前世後世、業果、叁寶等之邪見。”第叁種,認爲生命沒有前世後世,沒有什麼因果法則,也沒有叁寶住世,並對這些邪見非常固執。現代人所接受的唯物論教育,正是他們接受佛法的障礙,尤其難以接受輪回觀和因果觀,所以不加分析地斥爲迷信。這種觀點往往導致及時行樂、不計後果的行爲,不僅障礙學佛,也會對身心健康和社會道德建設構成不良影響。
四、“無佛出世致無教法時代。”第四種,如果沒有佛陀出世說法,便沒有佛法在世間的流傳。那麼,衆生將不能由聞法而認識到離苦得樂之道,更不懂得如何以修行改善生命品質。
“茲四者爲人中之無暇。”以上四種,是對于人道來說的學佛障礙。
② 非人四種無暇
叁惡趣及長壽天者,乃非人之無暇也。長壽天者,《親友書》注中釋爲無想及無色二。初即四禅廣果天之一分,後即生無色界之異生是也。《八無暇論》中,以欲事常散亂之欲天,亦說爲長壽天也。
“叁惡趣及長壽天者,乃非人之無暇也。”另外四種,分別是墮落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和生于長壽天中,這是非人的學佛障礙。因爲地獄太過痛苦,餓鬼時時饑渴,畜生極其愚癡,都不能聞法修行。當然,也有少部分動物特別有靈性,因爲它們前生曾經聞法,雖因業力墮入旁生,相對大多數動物而言,比較容易醒悟。
“長壽天者,《親友書》注中釋爲無想及無色二。初即四禅廣果天之一分,後即生無色界之異生是也。”關于長壽天,在《親友書》的注釋中是指無想天和無色界有情。前者指四禅的廣果天,後者指無色界的有情。無想定爲佛教和外道共有,此處主要指外道所修的一種定。修習此定者,認爲一切煩惱都是由思惟所引發,故修習此定以止息思惟活動。修習成熟後,將長時間安住于禅定中,也是無緣聽聞佛法的。
“《八無暇論》中,以欲事常散亂之欲天,亦說爲長壽天也。”而在《八無暇論》中,將欲界天也歸爲長壽天。因爲欲界天歌舞升平,人人沈迷欲樂,不知今夕是何年,既無緣聽聞佛法,也難以心生出離,這也正是常言所說的“富貴修行難”。
可見,六道中除人道以外,或是太快樂,或是太痛苦,或是太愚癡,都沒有機會聞法。唯有人道苦樂參半,是聞法修道的最好因緣。但即使得生爲人,也是有條件的,首先是遠離四種無暇,然後還要具足十種圓滿。
2.具十圓滿
十種圓滿中,又有自圓滿和他圓滿的區別。前者指自身的條件,後者指外在的環境。
① 自圓滿
自圓滿有五,如雲:“人性、中生、諸根全、不墮邊業、勝處信。”中生者,謂生在有佛四衆弟子遊行之區域。根全者,謂非頑啞盲聾,具足肢節眼耳等也。不墮邊業者,未自造無間罪或教他造也。于勝處淨信者,對于能生世出世間一切白法處之善說法律而生正信。調伏者,善說法律也,此法律統指叁藏聖教而言。此五屬于自身,以是修法之順緣故,名自圓滿也。
“自圓滿有五,如雲:人性、中生、諸根全、不墮邊業、勝處信。”自圓滿有五種,分別是人性、生于中國、諸根俱全、不墮邊業、具足正信。
“中生者,謂生在有佛四衆弟子遊行之區域。”中生,即生于中國,也就是有佛教四衆弟子說法和遊化的區域。此處的中國,從區域來說應該指中印度。當然,我們國家因爲有四衆遊履,也屬于論中所說的“中國”。
“根全者,謂非頑啞盲聾,具足肢節眼耳等也。”諸根俱全,就是沒有智力障礙或啞、盲、聾等缺陷,四肢和五官等身體器官一應俱全。這裏主要指先天性殘障,如果是後天所致,耳聾正可靜心修學,目盲正可潛心習定,未必會成爲修道障緣。
“不墮邊業者,未自造無間罪或教他造也。”無間罪,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逆重罪。不墮邊業,指不曾自作或教他作五無間業。
“于勝處淨信者,對于能生世出世間一切白法處之善說法律而生正信。”勝處,指叁寶。對佛法僧叁寶生起清淨信仰,同時對産生世、出世間一切善行的經論和戒律生起清淨信仰。
“調伏者,善說法律也,此法律統指叁藏聖教而言。”調伏,即戒律。這裏所說的法律,狹義上是指戒律,廣義上包括叁藏聖教。
“此五屬于自身,以是修法之順緣故,名自圓滿也。”這五種圓滿是我們自身具備的,是修學佛法必須具備的順緣,故名自圓滿。
② 他圓滿
他圓滿亦五者,如雲:“佛出、說正法、教住及隨轉、他心所悲憫。”佛出世者,謂經叁無數劫積資糧已,來成等正覺。說正法者,或佛或佛之聲聞弟子所說法也。教法住者,既成佛竟,並說正法,乃至未般涅槃之間,修行現證勝義法未壞滅也。法住隨轉者,謂以自證法對諸衆生,見有能現證正法者,如其所證令彼得證,于教隨轉也。他所悲憫者,謂有施主給施法服等。此五是屬于他人所有之法緣,故謂之他圓滿也。
他圓滿,是修學佛法的外在助緣。
“他圓滿亦五者,如雲:佛出、說正法、教住及隨轉、他心所悲憫。”他圓滿也有五種,分別是佛陀出世、宣說正法、教法住世、隨轉、他心悲憫五種。
“佛出世者,謂經叁無數劫積資糧已,來成等正覺。”叁無數劫,即叁大阿僧祇劫,這裏所說的無數其實是有數的,只因時間太久而名無數。就像廣袤的沙漠,其中的沙固然多得數不勝數,實際還是有數的,不同于真正的無數。第一是有佛陀出現于世。佛陀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積集並圓滿福智二種資糧,從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說正法者,或佛或佛之聲聞弟子所說法也。”第二是宣說正法,有佛陀或佛弟子爲衆說法,令衆生有緣因聞法而解脫。道在人弘,只有大力弘法,民衆才有更多接觸佛法的善因緣。
“教法住者,既成佛竟,並說正法,乃至未般涅槃之間,修行現證勝義法未壞滅也。”第叁是佛法久住世間,佛陀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後,廣轉*輪,直到涅槃前宣說的種種可由修行親證的教法都未曾中斷。
“法住隨轉者,謂以自證法對諸衆生,見有能現證正法者,如其所證令彼得證,于教隨轉也。”第四是法住隨轉,是佛弟子以自身修行所證及體悟,在接引衆生的過程中,見到有能力證得正法者,根據自己所證對其進行引導,使他們也能證得法的實相,並代代流傳。
“他所悲憫者,謂有施主給施法服等。”第五是他所悲憫,即有人護持,有施主發心供養行者修法期間的生活和修學所需。就像同學們在戒幢佛學研究所學習,食宿都由常住安排,只須精進學習即可,這就是修行的重要外緣。如果每日還要爲衣食奔忙,時間和精力會受到很大影響。
“此五是屬于他人所有之法緣,故謂之他圓滿也。”這…
《第二章 于有暇身勸受心要 第一節 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