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家律學(聖嚴法師)▪P10

  ..續本文上一頁口則一咽,犯一可悔罪。

  從五戒的持犯上說,飲酒一戒是最容易持的,但要永不犯飲酒戒,須到四果阿羅漢的聖位,才可辦到。

  第八節五戒配叁業十善

  五戒的內容,講到這裏,大致已經略備。另有通常都將五戒十善分別解釋,故亦有將十善稱爲十戒的,但在佛戒之中,並未把十善列爲戒品。如說受十戒,一定是指的沙彌十戒,沙彌十戒的內容與十善是不盡相同的。實則十善可以包含在五戒之中的,所以五戒十善,通常是被連在一起的。修五戒十善,同得人天果報,十善實即五戒的分化,離開五戒,並不別有十善,這在經典中,有著很多的根據。

  十善的內容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亦稱邪淫,但此邪行之中,包括一切五欲之境的放逸之處,皆屬邪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離貪欲、離瞋恚、離邪見。以類別而言,十善分屬身、語、意的叁業,故亦稱爲十善業;持修十善之行,乃爲生于善道之行,所以謂之十善業道。

  前面講妄語戒時,標明妄語一戒含攝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的叁善,可知五戒實即概括了十善的身語二業的七支善戒。至于意業所屬的離貪欲、 瞋恚、邪見叁支,如果不假身語二業的表現,便不成其爲善惡的造作。事實上,意業的叁支,乃是分由身語七支所攝受,意業支配身語二業,身語二業表現意業,意業不能不假身語二業而有所造作;身語二業,若無意業爲其造作惡業的主宰,所造惡業,亦不會成爲重罪,甚至根本無罪。所以,若談五戒,即以具足十善,若成十善的反面而爲十惡,便是五戒的反面而爲五不戒。

  五戒配十善的情形,大致可以用兩表說明:

  五戒—

  

  上表需要稍加說明:

  表中的飲酒戒,配合貪、瞋、邪見的叁意業,似頗牽強,實則不然。依佛法說,酒有事酒與理酒之分。普通飲酒是有物質形態的事酒;因爲酒的性質能夠使人昏沈糊塗而失去理智,所以凡爲貪瞋愚癡的心理現象,亦皆稱爲飲酒,那便是飲的無明煩惱的理酒,這要等到成佛之後,才能永不複飲。故此貪、瞋、邪見的叁種意業,配爲飲酒一戒,並沒有錯。

  上表以叁種意業配合五戒,雖有十善之質,卻非十善的形態;因爲十善的支目中並無飲酒戒。但以叁種意業,配合五戒的行爲造作,乃是絕對正確的。試述如下:

  一、殺生有叁種:(一)貪欲而殺:爲貪肉食的美味,爲貪因殺生販賣而得的利潤,爲貪因殺生而得的代價或報酬。(二)瞋恚而殺:爲報仇泄憤,爲惱羞成怒,爲去除障礙。(叁)邪見而殺:爲求福報,爲求功德,爲祈平安,爲禱豐收。比如祭神祀鬼的屠殺畜類,甚有野蠻民族以獵取人頭,作爲謝神的祭品者。此類殺業,皆屬邪惡知見之所促成,故稱邪見殺。

  二、偷盜有叁種:(一)貪欲偷盜:見利忘義,爲求發財,爲求享樂,爲求生活得好些,爲求貪心的滿足。(二)瞋恚偷盜:嫉妒他人的財富,不滿他人發財,或爲報複他人,而使他人遭受財物的損失,或爲受了刺激,因而遷怒他人,致使偷盜以及損毀他人的財物。(叁)邪見偷盜:爲求平安,爲求願望的達成,比如我的鄉間,新婚的婦女或是久婚不孕的婦女,喜歡到寺院中偷竊出家人的鞋子以及佛前的莊嚴供具,拿回家去,壓在枕頭下面睡覺,她們以爲如此做法,便會生兒子了,此可算是邪見偷盜的一種。

  叁、邪淫有叁種:(一)貪欲邪淫:爲貪淫欲的享受,不論和奸、誘奸或強奸,乃至淫業的買賣,但爲貪圖淫樂而與夫婦之外的男女發生超友誼的關系者,皆是貪欲邪淫。(二)瞋恚邪淫:爲了怨仇而奸淫他人的母女姐妹與妻妾。記得在抗日戰爭期間,凡少數日軍下鄉,往往被中國遊擊隊“吃”了,埋了,日軍察覺之後,便大肆下鄉掃蕩,見到房子就

  燒,見到男人就殺,見到女人,統予強奸或輪奸,奸淫之後,就是一刺刀!這就是瞋恚邪淫的一種了。(叁)邪見邪淫:爲求功德,爲求福報,爲求子息,爲求長生,乃至爲求解脫而行邪淫者。古時有許多迷信的低級宗教,比如中國的道教,有“房中術”的說法,認爲采陰可以補陽,采陽可以補陰,男女交媾是長生不老的修煉法門。印度教中也有類似的邪見,以爲可在男女的淫樂之中解脫,說什麼“性命雙修” 啦,“身心雙修”啦!還有一種邪見,一些婚久不孕的男女,有借胎借種的行爲。其實,想從縱欲的方法中得到長生、禅定、解脫、功德、福報,乃至子息者,那是絕對荒唐的事。

  四、妄語有叁種:(一)貪欲妄語:爲貪名聞利養,爲貪酒色勢力等。(二)瞋恚妄語:爲使怨家受騙,爲使一切惱亂于已及障礙于己的人與非人乃至畜生,受到損害,故作妄語者;因瞋而惡口與兩舌者,最爲普遍。(叁)邪見妄語:以爲說謊可以避難,罵人可以消災。比如中國鄉下人感冒之後,有用紙條寫著:“出賣重傷風,一念就成功”的字樣,貼在路旁的樹上或牆上,那就是邪見妄語的一種了。

  五、飲酒有叁種:(一)貪欲飲酒:爲滿口腹之 欲,貪圖酒精的刺激,爲求引導色欲的興奮(醇酒與美人,往往不可分)。(二)瞋恚飲酒:所謂“借酒澆愁”,人在憤怒或失意之時,往往願意用酒來麻醉自己。其實,豈不聽說:“借酒澆愁愁更愁”嗎?(叁)邪見飲酒:爲求養生,爲求羽化,爲求生天而飲酒者。比如一般人以爲飲酒有益于健康;有人以爲李太白飲酒,終成酒仙;有的低級宗教,以爲酒能通神,群神之中,也有酒神;印度的裸體外道,甚至以爲酒能幫助解脫。這些都是邪見,都是顛倒之見。別說旁的,但問讀者之中,你們見到一個面色鐵青(或面色通紅),滿眼血絲,酒臭沖人的醉漢或酒徒,會有什麼感想,以爲可惡,抑是可親?

  五戒配合十善,已經說明如上,明白了五戒的內容之後,我們可以介紹如何來納受五戒的戒體了。第二章求受五戒的方法及其功德第一節如何納受五戒

  前面說過,受了叁歸依的人,如想更進一步求得信佛學佛的實益,必須求受五戒,才算是學佛所

  學,行佛所行的開始,歸依叁寶,僅是入門而已。如果入門以後,老是駐腳在門房的廊下,而不登堂入室,而不登樓參觀,而不更上一層,乃至登峰造極,那只能算是“玩票”式的叁寶弟子(中國唱戲的有票友,雖是會唱幾折,但不專業從事,用近代語說,便是“業余”的),因此,奉勸已經歸依了叁寶的人,最好能受五戒,成爲標准的在家佛子——優婆塞與優婆夷。聞說佛法,可以見道,受持五戒,可以證道,最高可證叁果阿那含,進入不還位,死生淨居天,修成羅漢果。所以五戒的功能,最少可以作爲人間與天上的護照,最高能夠作爲超越生死大海的寶筏,既然信佛學佛,何不求受五戒?其實不受五戒而僅受叁歸者,也不是真實的優婆塞(《毗尼母經》卷一: “優婆塞者,不止在叁歸,更加五戒,始得名爲優婆塞也。”大正二四 • 八○二中)。

  因爲不知五戒的內容,雖受戒,亦不得五戒,所以首先說明五戒的意義及其內容,現在既已大略明白,自可求受五戒了。

  可是,求受五戒也不簡單,根據《優婆塞戒經》的規定,需要受了叁歸六個月以上,始允于考查合格之後,予傳五戒。(大正二四 • 一○四九上)也 有主張于叁歸之後,須有叁年或一年,最少四月,方許進受五戒的。但在佛陀時代,在家弟子信佛之後,叁歸五戒,乃是接連並受的。比如佛陀最初的優婆塞弟子,是耶輸伽的父親,信佛之後便是這樣說: “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惟願世尊,聽爲優婆塞;自今已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四分律》〈受戒犍度〉之二,大正二二 • 七八九下)以此可見,叁歸之後,不必經過四月六月乃至叁年的時間。因此,也有人說,佛時的利根人可以如此,末法時代的鈍根人則不可如此,實際上,我們一般的狀況,並不講究這一問題。有人歸依叁寶一輩子,也不求受五戒,有人剛進佛門,適巧遇到傳戒的機會,也就叁歸五戒一齊受了。這在泰國,更有不同,他們的在家弟子,每逢佛日(齋日)進寺院,每次必受叁歸五戒,我想那是爲使戒品的堅固,絕非爲了失戒而予重受的。此在中國不妨也可仿效。這與修持中的六念很有關系,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六念應常念,所以叁歸五戒,應該經常受持。

  受五戒在律中所見,均爲向師自說(如耶輸伽的父親,即是一例),不由從師而受,如要成爲五戒

  優婆塞或五戒優婆夷,向一阿阇梨一說即可,並無任何儀式的鋪張。但是中國的祖師如讀體大師,他以爲:“當斯末運,迥異聖時,須假勝緣,助生正信。” (見《授叁歸五戒八戒正範》)所以他也編了一部《授叁歸五戒八戒正範》,直到現在仍爲許多戒場的傳戒藍本。這于律法不行的近代中國佛教,不啻是一線傳承戒法的慧命。

  五戒的傳授,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的可以自說受,有的可以向非佛弟子受(如《佛說戒消災經》中,有一啖人鬼之婦,以啖人鬼說出叁自歸五戒,即受持得戒),有說可以向五衆出家人前受,乃至于沒有出家人的時地,可以向白衣受五戒。有的則以爲,需要儀軌,至少也得在上座比丘前受。最折衷的意見是:有上座長老比丘時,應向上座長老比丘受,否則應向一位清淨比丘受;若無清淨比丘,可向清淨比丘尼受;若無清淨比丘尼,可向清淨式叉摩那(中國佛教已經無這一衆)受;若無清淨式叉摩那,可向清淨沙彌受;若無清淨沙彌,可向清淨沙彌尼受,若無清淨沙彌尼,可向白衣乃至非佛弟子及旁生異趣受。如今的中國,現比丘相的,仍然大有人在,五戒自應向比丘前受了。

  五戒的隨分受與全部受,也有不同的說法:《優婆塞戒經》〈受戒品〉中說:“若受叁歸,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叁歸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叁歸,持二戒已,若破一戒…

《在家律學(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