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己不懂五戒的受法及其內容者,諸戒師開導,傳授(受戒詞)即可,晚近以來,大家竟把傳五戒,看成了大佛事,廣事鋪張,勞師動衆,此雖爲戒法作了莊嚴,卻將五戒的戒法壓在繁文褥節的高帽子下面透不過氣來了。
因此,我希望今後的中國佛教界,提倡普遍的傳受五戒,除了集體性的場合,不妨參考讀體大師的《五戒正範》之外,其余的則盡可能地減少麻煩。
以我的看法,通常受五戒,有了如下的五項即可:
一、請師開導五戒內容(簡明扼要),教授受五戒的說詞(如已知者,此節可免)。
二、問遮難(普通但問殺父母與破淨戒——自破破他,即可)。
叁、叁歸叁結(如蕅益大師所舉者)。
四、宣讀或隨分選讀五戒的戒相(如蕅益大師所舉者)。
五、發願回向(通常用的回向偈亦可,或以各人所願自白數語亦可)。
受一次五戒,最多不要超過十五分鍾,這樣清清楚楚簡簡單單的受五戒,要比擺大場面的更切實際,更容易得戒,同時,戒師也可在同一天中,爲數人各別授戒,不致感到吃力。並可隨處均能爲人授戒。第二節受持五戒的功德
佛教的究竟價值,是講叁輪體空的:做事的人,所做事的本身,做事所産生的作用,全部空去,不著有無,才是學佛的最終目的。所以一切的善行,自無功德可言。但在凡夫而言,要做到這一步工夫, 那是不可能的,否則他已不是凡夫了。
乘船的人,目的不在乘船,但是乘船,卻能使人達到所期待的目的地,船只是工具而已。同樣的,受五戒的人,目的不在于受戒的本身,但是受戒,卻能使人達到學佛的目的,戒只是方法而已。從世間法中說,利用工具或運用方法,必能産生正面的功利,或反面的罪過。受五戒,是行善的方法,故亦必有其應産生的功德。
修持五戒十善,若發出離心,即能因此而可證得初果乃至叁果(四果者,必須出家),比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叁十一所載,小路比丘以半頌說十善法,善爲譬喻,半頌說猶未了,聽衆之中,即有一萬二千有情,遠離塵垢,得法眼淨,眼見真谛,或得煖法,乃至或有因此出家而證阿羅漢果。(大正二叁 • 七九八上)可知五戒十善,雖是學佛的起步,也可由此而能邁入聖城,了生脫死。
如果但求人天福報,或其戒力薄弱者,也可因此而不墮叁塗,終將導致因緣的成熟,發出離心,越出叁界。如果不能五戒全部清淨,但能堅持一戒,亦可保住人身;持戒的多少,以及戒力的強弱(系指對于可悔輕罪的持犯多寡而言),可以決定舍此一
身之後的人天境界,持五戒的最高者,可生欲界第六天,依次向下,最少仍可做一個平凡的人,如想進入色界天乃至無色界天,須修禅定,到達初禅以上,始能進入色界天。同時,色無色界,不由五戒而得,但從禅定進取,所以外道不持佛戒,如果禅定工夫夠了,也可進入初禅以上的天界。從經律中看,修人天福報的功德,多半是生到四天王天及叁十叁天(忉利天)。
但從佛法的觀點上說,生天遠不如生在人間爲好。天上的壽命,從四天王天向上數,一天比一天長,四天王天以人間五十年爲一日,平均壽命爲五百歲;到達第六他化自在天,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爲一日,平均壽命爲一萬六千歲。對于五欲的享受,也一天比一天更爲殊勝,但是,天人終是要壽終的,天福也有窮盡的,到了天上,光是享福,難有求福的心情也少求福的機會,天福盡了,命終還墮,可能不複爲人,而入叁塗道中。律中記載,目連尊者的在家弟子耆婆,也是當時的名醫,歸依叁寶之後,免費爲僧衆治病,以此功德死後生于叁十叁天,有一天目連尊者有一弟子病了,不知如何治療,便以神足去叁十叁天問耆婆,此時正逢天人各各駕車,馳往 園中遊樂,誰也不睬站在一旁的目連尊者。耆婆見了,也只微一舉手,表示招呼,迳自駕車疾馳而去,目連尊者即以神力,停住耆婆的車子,並且責問他: “見了我,爲何不下車敬禮?”他的回答是:“享樂要緊,不由自主。”並說:“我已算是好的,尚能舉手爲禮,其余的天人,連看都無暇看你一眼哩!”這是說,生了天,沈浸在欲樂的享受中以後,就忘了學佛修行了,也無心禮敬叁寶了。
人間是苦的,但在五道之中,只有人才能夠因了受苦而行善求福,所以上面曾介紹,惟有人道受戒得戒。佛教是人間的佛教,學佛持戒,雖可報生天上,但是真正學佛的人,不要希望生天。這在《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十九中,又有一個故事:有一持戒比丘,夜間坐在一張矮床上,斂身入定,定中被一條毒蛇咬著了前額,雖然中毒身死,仍未知覺,因其尚未證道,未出叁界,當其出定之時,即見有五百彩女,前後圍繞,問之始知已生叁十叁天爲天人了。並且要他去禮帝釋天主,但他未染欲樂,反以爲天女惱他,故頗感困惱地說:“我只禮佛陀,不禮天帝,並願天帝能來禮敬于我。”天女告訴他說:“只有進入妙地園中出家,可以得到天帝的禮
敬。”因此,他便毅然放棄天福的享受,又去過出家的生活了。這是說,有心學佛的人,不要求享天福,也不應求享天福。”(大正二叁 • 八九四中至下)
一切的業力,可由各人的願力來轉變,如果雖因受持五戒的功德,可以得到生天的果報,但也可以發願,願此功德還生人間,生生世世,見佛聞法,或作護持佛法的長者居士,或作弘法利生的清淨僧寶。如果沒有把握,或因志願不同,亦可願此持戒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淨土,增長蓮臺的品位,臨命終時,佛來接引,華開見佛,得不退轉。
五戒的功德,可以因人而異,在家人能由布施求福,受五戒的功德,則又超過一切財物的布施功德之上,但願在家的信士信女,發心受五戒;受了五戒,不要求生天上,最好是乘願再來人間,否則也應往生西方淨土。
即在現生而言,持了五戒的人,可減少許多不必要煩惱與凶險,至少不再有因了主動的殺、盜、邪淫、妄語、酗酒而來的禍害。又據經中說,每持一戒,即有五位善神,隨身保護,若持五戒,即有二十五位善神,隨身保護,能使出入起居,皆得逢凶化吉。
佛法不惟能夠使人得到永久的安樂,也能予人 以現世的安樂,受持五戒,便是求取這兩種安樂之寶的敲門磚。人間佛教的理想社會——輪王政治,也以十善爲其准則,五戒若能普遍推行,儒家所說的大同世界也即在眼前了。
第四篇了生脫死的門徑
——八關戒齋第一章八關戒齋及其內容第一節緒說
已經講了叁歸與五戒,現在繼續再講八戒。
學佛之道,乃是逐段前進的,也是層層向上的。歸依叁寶,只是信佛的初初入門,五戒十善,才是實踐學佛之道的真正開始。本來,在律典之中的佛陀時代,凡受叁歸的,也必連帶著接受五戒;所以叁歸五戒,從其根本要求上說是分不開的,後人之只受叁歸不受五戒者,只是一種接引衆生的權宜之計而已。
受了叁歸五戒,只要能夠如法奉行,絕對可保不墮叁塗——畜生、餓鬼、地獄。五戒的功德,可以 保住人身,乃至可以上生天道爲天人。
但是,佛法的最終目的,是在教人了生脫死,叁歸五戒之使衆生不墮叁塗,也只是了生脫死的一種權宜之計,首先使之不往下墮,紮穩了腳根之後,再使之更上一層,而走上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便是這一了生脫死的門徑。當然,八關戒齋,僅是此一了生脫死之路的起點,只是一扇大門,只是一條路徑,進了門,上了路,還有更高更上的境界在等著我們哩!所以經中都說,持八關戒齋是衆生種的出世正因,而非出世之果。因爲持五戒清淨者生天,持八戒清淨者,雖也是生天,但是,五戒生天,僅止于天,而不一定能夠了生脫死。八戒生天,雖生于天,終究必將得到了生脫死的涅槃之果。這是五戒生天與八戒生天的不同之處。第二節什麼是八關戒齋
戒,在佛教,從大體上分,共有兩大類別:一是漸次戒,一是頓立戒。
所謂漸次戒,是指在家的叁歸五戒,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不受叁歸五戒,不能
受沙彌沙彌尼的十戒;不受沙彌沙彌尼的十戒,不得受比丘比丘尼戒;沙彌尼進入比丘尼的過程中,尚有式叉摩那的六法,因其需要逐次上升,級級增加,故稱漸次戒。在家二衆,加上出家的五衆,共爲七衆佛弟子,均以漸次戒而得名分序次。
所謂頓立戒,是指八戒與《梵網》、《璎珞》之菩薩戒,這兩種戒是在七衆戒之外的別解脫戒(梵語波羅提木叉),此戒與彼戒,雖然同爲佛戒,但是不受叁歸戒,同樣可以直接來受八戒與菩薩戒(《瑜伽》菩薩戒則仍爲漸次戒)。
那麼,我們現在所講的八戒,既非七衆的漸次戒之一,爲何要把它放在五戒之後來講呢?因爲八戒之中包括了五戒的全部,又攝入了沙彌十戒的大部,爲了理解上的方便,所以把它放在五戒之後,沙彌戒之前。
八關戒齋的內容是這樣的: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叁、不非梵行(不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著香華發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七、不坐臥高廣大床。
八、不非時食。
我們看來,就可知道,此八戒之中,除了六七八的叁條戒,其余前五條戒,則與五戒相同,不過第叁條的“不邪淫”在此改爲“不淫”了。
其實,這八條戒,就是沙彌十戒的前條,除了未將第十條的“不執持生像金銀寶物”列入之外,則與沙彌戒完全一樣,只是把沙彌戒的六七兩條,在此合爲第六戒的一條了。所以,也有人將此八戒依沙彌戒分列爲九條的,因爲最後一條的“非時食” 戒,不是戒而是齋,不非時食稱爲齋,過中午不食稱爲持齋(持齋絕對不是等于吃素),過了中午而食,稱爲“非時食”。八關戒齋,也就以此持齋爲體爲主爲本爲要,故而前面八條稱爲戒,後面一條稱爲齋。齋…
《在家律學(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