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家律學(聖嚴法師)▪P13

  ..續本文上一頁的意義是“清淨”,從事相上說,過中午而食者,即爲雜亂不淨,所以叁世諸佛,皆是過中午不食的;從根本說,身口意的叁業清淨,便名爲齋。

  不過,八關戒齋與沙彌十戒的最大區別,是在僅于六齋日的一日一夜受持,不像沙彌戒是需要終在家律學 • 00•

  身受持的。正因沙彌終身受十戒,故其最高可證阿羅漢果,八關戒齋一日一夜受持,雖種出世正因,也不能即身而證阿羅漢果。但是佛陀慈悲,因爲世上盡管有很多人希望信佛學佛,而期走出生死之道,然由各各不同的差別因緣,使得許多的人皆無法走出這一生死之道,有的爲了他們本身的職業;有的爲了妻子兒女的糾纏等。所以,希望走上出世之道的人很多,能夠走上出世之道的人則很少。因此,開出一個方便法門,使那些向往出世生活而又無法達到目的的人,也有機會來過過出世的生活,種植出世的善根。八關戒齋,就是此一廣大的方便法門。八關戒齋,既然是沙彌十戒的前九條,故也相近于沙彌十戒的分日受持了。出世的生活,是以沙彌的生活爲基礎爲開始,分日受持沙彌十戒的前九戒,也就相近于出世生活的分日受持了。八關戒齋是一日一夜受持,多受一次即多一次的收益,通常是以陰曆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及月底最後兩天,通稱爲六齋日,在此六天之中,天天受固然好,如因環境的限製,僅受五天乃至一天,也是好的。第四篇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 0 • 第叁節爲何要受八關戒齋

  爲何要受八關戒齋?大概的意思,前面已經說過,是爲種植出世的善根,受持八關戒齋,雖僅一日一夜,終究必因此一功德而將得到涅槃之果!

  那麼,爲何八關戒齋具有如此的功德呢?

  這一點,我們應注意到,八關戒齋的重心,是在設法關閉衆生的生死之門。八關戒齋的作用,是在由此關卡而走出衆生的生死之門。生死的主要關鍵,端在淫欲與飲食的二大禍源,儒家說:“食、色,性也——衆生之成爲衆生的根本原因。”依佛法的觀點說:飲食爲生死的增上助緣,淫欲是生死的根本原因,一切衆生,皆由不斷淫欲,所以不離生死;一切衆生,皆因貪戀淫欲之樂,所以既助成了後代之孫的生死,自身也被生死之索所束縛纏裹!衆生之有淫欲,乃是與生俱來,淫欲之形成兩性的交接,則又必在飽暖之後,飽暖屬于衣食,食比衣更重要,有食無衣,可以飽也可以暖,有衣無食,終必饑餓而死。所以淫爲生死根本,食爲生死助緣,若能超越于淫欲與飲食之外,必已了生脫死——叁界之在家律學 • 0 •

  中,雖至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天,已無淫念,但仍不離識食,故仍不出生死。爲了超越生死,所以戒淫,爲了抑製淫欲,所以持齋。出世的生活,端從戒淫與持齋做起,飲食雖爲生死的助緣,淫欲卻由飲食的滿足而起,正因如此,持齋雖非戒,卻是戒之體了。

  也許讀者要懷疑:八關戒齋的內容,明明有八條或九條。爲何只說淫戒與持齋才是八關戒齋的重心呢?

  這要知道,八關戒齋的前五戒,除了將第叁戒的“不邪淫”改爲“不淫”,其余則與五戒一樣,可見其重點是在于戒淫,故與五戒不同;至于第六條“不著香華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以及第七條“不坐臥高廣大床”,目的也是爲了間接的戒淫。著華塗油、塗香、唱歌、跳舞、彈琴、雜伎、坐寶座、臥大床,不論自己做也好,去看他人做也好,對于修道的人來說,總是不相宜的,這些都是放縱導欲的媒介,都會使人想到淫欲上乃至做到淫欲上去的東西,故其仍屬戒淫的範圍。至于第八條持齋,不用再解釋了。

  正因爲八關戒齋,是重在淫欲與飲食的戒除與第四篇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 0 • 節製,所以持了八關戒齋,就是種植了出世之因的功德。在家俗人而想種植出世之因的功德者,就該受持八關戒齋,不論你已受了叁歸也好,受了五戒也好,受了菩薩戒也好,都可以也應該再來受持八關戒齋的,因爲八關戒齋與叁歸、五戒、菩薩戒的受持,並無沖突。這是一日一夜受,今日受了,到明日天明,就可不再受此戒齋的限製,如果下次要受,必須重新再受,這實在是非常方便而功德很大的波羅提木叉,不像五戒是終身受戒,菩薩戒是盡未來際時受持。第四節八關戒齋的內容

  八關戒齋的內容,前面已經大略地介紹過了,現在再來稍加解釋。

  一至五戒,除第叁淫戒之外,完全與五戒相同,我們不再解釋,讀者可參看“人間天上的護照”第一章。即使淫戒一條,我在該文中,也已提到:“每月的六齋日,不得行淫。”不過,但持五戒而不持八關戒齋的人,雖說六齋日不得行淫,萬一行了夫婦的正淫,也不算犯戒。惟于《梵網》菩薩戒輕垢第在家律學 • 0 •

  叁十條,也有如此的規定:“ 爲白衣通致男女,交會淫色,縛著。于六齋日,年叁長齋月(正月、五月、九月爲長齋月),作殺生劫盜,破齋犯戒者,犯輕垢罪。”(大正二四 • 一○○七上至中)這是說:受了《梵網》菩薩戒的人,也應于每月的六齋日及每年的叁個長齋月中,皆不得犯殺生、偷盜、淫欲、非時食等的行爲,否則便跟持八關戒齋的人一樣,成爲犯戒罪!這在《梵網》戒中,稱爲“不敬好時戒”;五戒之人,不敬好時,雖非犯戒,總也不是好事,今在八戒之中,如果不敬好時,那就成爲犯戒了,這是與五戒情形不同之處。同時,八戒的不淫,還有更進一層的要求,《佛說齋經》中說:“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如來),無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爲邪欲,心不貪色,如清淨戒,以一心習。”(大正一 • 九一一上)在此最要緊的,是要向佛陀看齊,雖僅一日一夜,也得希望做到百歲比丘那樣的梵行清淨,身不犯淫行,口不說淫語,心不念淫意,在此一日一夜之中,完全要以出世離欲的身心來自期自處,凡是一念淫意現前,或者回憶過去的淫境,或者想像未來的淫樂,便算齋不清淨。這一要求,比起菩薩戒的“不敬好時戒”,又要嚴格得多了。但是,第四篇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 0 • 菩薩應持六齋,故在《優婆塞戒經》中有“持六齋戒” 的規定。

  現在,我們從第六戒起,分條研討如下:

  第六條、不著香華蔓,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因爲八關戒齋是重在教人出離世間,重在種植出世之因,所以從事相上看,是屬于自求解脫生死的小乘法門(不要輕視小乘,若無小乘行的基礎,大乘行便無從落實。自己不能生死自主,先喊:“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那是等同犯罪墮地獄,而非乘願救地獄了;要知道,惟有自主的能力越強大,能做到化度的範圍越深廣。)故也不要說:“爲了接引衆生,一生補處的菩薩也要用花蔓璎珞來作莊嚴。”要知接引衆生是一回事,求了生死又是一回事。

  “著香華蔓”,是印度的美化裝飾品,用香花結成花冠,綴成花圈,連成花串,或用金銀寶物鑲嵌連綴而成,戴在頭上,挂在胸前,披在肩上,乃至垂吊佩飾于全身上下。如在今天來說,女人的項鏈、項圈、耳環、發夾、飾帽、別針、手镯、鑽戒、指環等等,男人的手表、金戒、領帶上的飾物等等,皆屬香華蔓的同一性質,所以南傳小乘比丘與沙彌,他們的手在家律學 • 0 •

  上是不帶表的,原因即在于此。現在各地大乘比丘出國訪問,接受歡迎,有用夏威夷式的花圈,敬獻于項間佩挂者,乃是不合要求的事。在此不著香華蔓的含義之中,當也包括了不著華麗高貴色彩與色彩鮮豔的衣服在內,這是不能不注意的。出家人著袈裟——壞色衣,是終身的事,在家人于持八關戒齋的六齋日,衣著自也應當力求樸素爲宜。這在佛陀時代,有一個例子:當時有一位非常有錢有地位的貴婦人,叫做毗舍佉母,有一次,她去拜見佛陀,直到走近祗園精舍的門口,才發覺她是盛裝出來的,一身都珠光寶氣的花蔓璎珞,她覺得去見佛陀是不該如此的,但又不便再退回家去卸裝,于是就將那些花蔓璎珞卸下來,隨便向精舍裏的樹下一放,樸樸素素地去見佛陀。以此可見,弟子爲了恭敬佛陀,所以不敢打扮得花枝招展去拜見,我們爲了了生脫死而受八關戒齋,自是更不應該盛裝豔抹了。

  “香油塗身”,本來也是印度的習俗,印度地處熱帶,皮膚需要經常潤滑,所以有錢的人,不論男女,都有塗油的習慣,有的人,每洗一次澡,便得塗一次油,故此“塗油”,也有清潔劑的成分在內;比丘比丘尼本不許塗油,但遇有病,佛也准許塗油,這在第四篇了生脫死的門徑(八關戒齋) • 0 • 律中,常可見到,用油塗腳,更是平常的事。不過,俗人,尤其是有錢的人,均用上等的香油。過出家生活的人是不可用香油塗身的。今日市場上所賣的香水、香皂、香粉、香脂、香膏、香油等等,在受八關戒齋的日子,自也一律不得使用(如果比丘比丘尼用香料塗身,那是持戒不淨的徵象)。以上兩點,男人比女人容易持,女人之愛美心理,是與生俱來的。但是,不聽說“女爲悅己者容”嗎?女人美化自己的容貌,乃爲求取男人的愛慕與歡心,其中富有挑逗引誘的淫意在內,所以佛陀要求,在家弟子們于受了八關戒齋的日子裏,要把這些全部放下。如說爲了交際與應酬的理由而不能放下,那麼你可在沒有交際應酬的日子,再受八關戒齋,絕不可既然受了,又要去犯,受戒功德大,犯戒罪更大!所以泰國的在家人,如于六齋日(他們稱爲佛日),受八關戒齋,“那是一日夜不回家的,夜間就和衣睡在佛殿的四邊”。(見淨海法師的《泰僧安居記》,《海潮音》四叁卷叁月號)

  對于香料的運用,律中也有…

《在家律學(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