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在家律學(聖嚴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依之處。惟有歸依佛教,才能使人漸漸地走上離苦得樂的究竟解脫之道。佛教的總體,便是佛法僧叁寶。實際上,歸依的傾向,固應先由歸依身外的叁寶開始,歸投叁寶,依賴叁寶的啓發與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大解脫道。但當走進了涅槃(解脫)之城,自身的當下,也就是理體的叁寶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由于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歸依叁寶的目的,正是在于尋求佛性的顯現。我們本來與佛一樣,本來就與叁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爲衆生!我們若能即日開始,回歸投向叁寶的懷抱,實即浪子回頭,步返原來的老家而已。

  因此,惟有走向回家的道路,才能算是真正的第二篇信佛學佛的開始(歸依叁寶) 歸依。只可供人暫時歇腳的處所,絕對不足我人去死心塌地的歸依,否則便像騎著泥牛過河,剛下水時,或可有些安全的錯覺,一經下水,泥牛自身難保,豈能供人作爲渡河的工具呢?

  什麼叫做叁寶?佛法僧,何得稱之爲寶?這是很要緊的。一個人要想信佛,必須先來歸依叁寶,但在歸依之前,又必須先要了解叁寶的大意,否則,莫名其妙地歸依,便不得稱爲真正的歸依。正像我們投考大學而在大學之中求學,如果不知那所大學的名稱是什麼,那便成爲笑話。但是,我們不用諱言,今日的叁寶弟子之中,接受歸依之時,未必已經明白了叁寶的大意,歸依師們也未必開示過叁寶的大意。說起來,這是可恥的!

  叁寶就是佛法僧,因爲在佛法僧中,能夠産生無量的功德,發揮無盡的妙用,並且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無極無限,無邊無際。世間以金銀珠寶的價值高,功用大,所以稱之爲寶;佛法與僧的功德妙用,乃是通于世出世間的,所以更可稱之爲寶了。由于叁寶的化導,可以使人平安地在人間生活,更可使人在人間離苦得樂。所以叁寶是寶,並且是超出于衆寶之上的衆寶之寶。 叁寶的種類,古來有很多種的分別法,從大體上說,不外由于事相和理體的不同。現且分爲兩大類:

  一、從事相上說,有住持叁寶與化相叁寶。

  二、從理體上說,有一體叁寶與理體叁寶。

  未解釋叁寶的種類之先,首應知道叁寶的含意: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法是法則,有軌範使人理解與任持自性不失之能;僧是和合衆,于事于理和合相處。

  所謂住持叁寶:(一)凡用玉琢、石刻、金鑄、銅澆、泥塑、木雕、油漆、墨畫、絹繡、紙繪的佛像,便是佛寶;(二)凡是叁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便是法寶;(叁)凡是剃頭染衣的比丘比丘尼,便是僧寶。因爲佛陀入滅之後的佛教,端靠這一類的叁寶,爲之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所以稱爲住持叁寶。

  所謂化相叁寶:(一)釋迦牟尼在印度成道而至入滅的階段中,釋迦便是佛寶;(二)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所說的種種教示,如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寶;(叁)當時隨佛出家的凡聖弟子,便是僧寶。這是惟有佛陀住世應化之際才有第二篇信佛學佛的開始(歸依叁寶) 的相狀,所以稱爲化相叁寶。

  所謂一體叁寶:即是佛法僧叁寶之中,各各皆具叁寶的功德:(一)佛有覺照之能,所以是佛寶;佛能說法,于法自在,故有軌持之能,所以是法寶;佛無違诤之過,所以是僧寶。(二)法的本體,具有能生諸佛之性,所以是佛寶;法的本身,就有軌持的功能,所以是法寶;法法平等,互不相妨,所以是僧寶。(叁)僧有觀照之智者,爲佛寶。僧有軌持之用者,是法寶;僧爲和合之體者,是僧寶。

  所謂理體叁寶:是說一切衆生,各各本具之叁寶,這有兩類:(一)從修證上說,凡夫皆以“惑、業、苦”而流轉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爲般若,業即成爲解脫,苦即成爲法身;般若爲佛寶,解脫爲法寶,法身爲僧寶;(二)從理體(真如)上說,能觀之理爲佛寶,所觀之事爲法寶,事理一如爲僧寶。

  其實,叁寶雖分四類,只有兩種性質;不出事理的兩面。事相的叁寶,是現實的,所以也是比較易懂的。理體的叁寶,是抽象的,所以不太容易懂得,除非已經開悟,已經證得了自性真如,否則總是感到陌生的,但此卻是我人的究竟歸依處。爲使讀者更易了解起見,抄錄一段印順法師對此的解釋如下,以供參考:

  “論究到真實的皈依處,是叁寶的真實功德,這在古來,又有好多分別,現在略說二類。一、佛的無漏功德是佛寶:依聲聞來說,是五分法身(聖嚴案: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爲佛的五分法身);依大乘說,是無上(四智)菩提所攝的一切無漏功德。正法或涅槃,是法寶。有學無學的無漏功德是僧寶:依聲聞乘說,即是四雙八輩(聖嚴案:小乘的四向四果,合稱爲四雙八輩)的無漏功德;依大乘說,是菩薩,攝得聲聞,辟支佛的無漏功德。二、大乘教所說:究竟圓滿所顯的最清淨法界(攝得體相業用),是佛寶。少分顯現清淨法界的,是僧寶,遍十法界而不增不減,無二無別的法界(或名真如、實相等),是法寶。平常所說的一體叁寶,理體叁寶,常住叁寶,都不過此一意義的不同解說。”(《成佛之道》二九頁)

  我們看了這段文字,如果沒有一點佛學的基礎,還是不懂的;不過我們終究還是凡夫,能夠理解理體叁寶的,當然很好,如果不能理解,那麼只信事相的叁寶,信到某一階段之後,理體叁寶也就自然顯現了,正像我們尚未到過太空旅行之前,對于太空的景象,任便太空人如何作詳細的報告,我們第二篇信佛學佛的開始(歸依叁寶) 所知,總是隔閡,乃至失真的,惟有親至太空旅行一番,才能明明白白。所以,我們凡夫能信仰住持叁寶,已經夠了。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沒有住持叁寶,無以顯現理體叁寶,沒有理體叁寶,住持叁寶也無以安立;住持叁寶是理體叁寶的大用,理體叁寶是住持叁寶的全體。信仰佛教,應從信仰住持叁寶開始,信仰住持叁寶的目的,乃在追求理體叁寶的顯現(發明)。今有在家的佛弟子,自己未證理體叁寶,便以只信理體叁寶爲理由,而不敬住持叁寶的,那是本末倒置,求升反墮的行爲了!

  我們凡夫所能見到的,只有事相的叁寶,事相中的化相叁寶,只在佛陀住世時才有,佛滅之後,僅有住持叁寶。然在叁寶之中,雖以佛爲最尊最貴,法爲最高最勝,卻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佛陀入滅之後,佛教的道場,要由僧寶來住持,佛教的經典,要由僧寶來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寶來傳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寶來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時,佛教以佛爲軸心,佛陀入滅後,佛教則以僧寶爲重心,所以今世而言信仰佛教,應以僧寶爲歸依;恭敬叁寶,也應以僧寶爲著眼。僧人之中,固有龍蛇混雜,我人歸依,不妨擇善而從,但于恭敬供養之心,則應

  一律平等。佛經中說,雖是破戒比丘,仍足爲人天之師,所以不得分別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評。

  至于歸依叁寶,前面說過,乃是信佛學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進佛門之後,並不能抛棄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漸升高,逐漸擴大。級級升高,層層擴大,叁歸依,便是此一道業建築的磐石,所以,歸依叁寶的種類,共有五等:

  一、翻邪叁歸——最初進入佛門。

  二、五戒叁歸——信佛之後加受五戒。

  叁、八戒叁歸——六齋日受持八關戒齋。

  四、十戒叁歸——沙彌(尼)受十戒。

  五、具足戒叁歸——比丘(尼)禀受大戒。

  因爲,凡是受戒,必有叁歸。最初入佛,固須叁歸;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叁歸爲得戒而納受戒體,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雖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沒有不行叁歸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薩戒者,在忏悔與發願之前,也必先受叁歸。因此,雖說叁歸不是戒,卻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實叁歸之中含有戒義)。

  叁歸依不但是一切戒的根本,也是佛教徒日常修持中的根本,寺院中的朝暮課誦,皆有叁歸,一切第二篇信佛學佛的開始(歸依叁寶) 佛事的終結,也都應以叁歸爲宗本。故在小乘佛教的地區,他們把叁歸看得特別重要,以唱叁歸作爲行持,也以唱叁歸爲人祝願。第二章歸依叁寶的方法與利益 第一節如何歸依叁寶

  我們既已明白了歸依叁寶的概念之後,就應該來歸依叁寶了。

  至于歸依叁寶的儀節,在佛陀的當世,因爲受歸者的根器厚,所以也用不著什麼儀節。比如釋迦世尊的第一個叁歸弟子,耶輸伽的父親,在佛前如此說:“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惟願世尊聽爲優婆塞。”這樣一說,便算受了叁歸依。

  照實際而言,佛在未度五比丘之前,世上還沒有比丘僧寶,佛爲兩個商人及龍王授歸依,即唱叁歸,要他們歸依未來僧。可知叁寶是一體,歸依佛歸依法而不歸依僧,便不成其爲歸依。

  歸依叁寶的詞句,實在是很簡單的,但在歸依之前最好先能念熟,向來受歸依的人,都是在歸依之時,由歸依師念一句跟一句,有的人由于歸依師口齒不清或由于自己心情緊張,歸依之後竟還不知道歸依詞的內容是什麼,按理說,那樣的歸依是不成其爲歸依的。

  歸依詞共爲叁歸叁結,現在照抄如下:

  我某甲(法名或本名均可),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僧。(說叁遍之後)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也說叁遍)

  前面叁歸說叁遍,便是叁歸依戒的正授,後面的則爲叁歸的叁結。歸依的緊要關頭,便在叁說叁歸的正授之時,納受叁歸依的無作戒體,也就在此正授之際。最好能于正授叁歸之時,作一種觀想:說第一遍叁歸依文的時候,由于自己的發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動,並有功德之雲,從十方地面冉冉上升;說第二遍叁歸依文的時候,十方湧起的功德之雲,徐徐彙集于自己的頭頂上空,結成華蓋之狀;說第叁遍歸依文的時候,此一雲集的華蓋,即成漏鬥之狀,緩緩下注于自己的頂門之內,遍滿于全身,並由身內…

《在家律學(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