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勝能
由施波羅蜜多故,于諸有情能正攝受; 由戒波羅蜜多故,于諸有情能不毀害; 由忍波羅蜜多故,雖遭毀害而能忍受; 由精進波羅蜜多故,能助經營彼所應作。
我們對衆生種種的布「施」,對衆生産生「攝受」,建立良好的關系;也因爲持「戒」的關系,衆生對我們不會感到害怕、對我們放心。我們在幫助衆生,但是衆生的煩惱傷害我們,我們能夠安忍不動,我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一種妄想的力量在牽動,所以我們能夠安「忍」。這個時候,菩薩能夠感動衆生,然後菩薩再用自己的力量,來幫助衆生「彼所應作」,他喜歡解門,我們就幫助他解門成功;他喜歡行門、他喜歡事務門,菩薩幫助他所好樂的功德,使令他成就。
寅二、顯順成熟
即由如是攝利因緣,令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
因爲菩薩對衆生産生良好的攝受,所以使令衆生慢慢的對這個善根──解脫生死、成就無上菩提的善根,「有所堪任」,産生一個強大的信願。所有的修行一定要發自內心的信心跟願力,這個就是「堪任」。
醜二、由開悟
從此已後,心未定者,令其得定; 心已定者,令得解脫;于開悟時,彼得成熟。
這樣信願成就以後,剛開始他「心」還是散動,菩薩教導他好好的忏悔業障、積集資糧;「已」經「定」的呢,我們教導他佛法的聞思;他「開悟」以後,修習止觀使,令他善根「成熟」脫落。
子二、結成六數
如是隨順成熟一切有情,唯立六數,應如是知。
你度化衆生,你修習六度,也就足足有余了。你剛開始用四度來跟他試,培養感情;用第五度的禅定,使令他安定;用智慧使令他開悟、成熟。既然六度已經做到,就不必再安立第七度了。這個是說明數目,六度不管是斷惡、修善、度衆生,在成佛的過程當中,都足足有余了。
這個六度,我們一般人是耳熟能詳,但是我們真正很清楚了解它內涵的不多,所以本論用十科,很詳細的探討六度的關系。我們對一個法門了解越透徹,你就越有善巧,你産生的效果就越大。一個法門,你根本不知道,你去操作它的時候,它産生的效果很小,因爲你不善巧。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裏,我們回答幾個問題。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法師說:小乘的空觀,是將「依他起」全盤的否定,證入偏空;又說修空觀是破壞因緣法,是斷滅見。請問偏空跟斷滅見有何不同?
答:斷滅見叫邪見,就是他完全不相信世間上有因果,他不相信造善能夠招感可樂的果報、也不相信造惡會招感痛苦的果報,他認生命是沒有軌則的,各憑本事,這叫做邪見,叫斷滅見。就是生命沒有相續的力量,人只有今生,所以這個斷滅見叫做邪見。偏空不是邪見,偏空他很清楚的知道,因緣法是存在的,但是他不想面對。他不想面對當然理由很多:第一個,他覺得他能力不夠,他相信因緣法是存在的,但是我不去面對,我找一個空的地方,把自己安頓好就好。但是他心理上是很清楚因緣法是存在,這叫我空法有。在生命當中,把我消失掉,但是法是存在,所以偏空的意思就是我空法有。小乘他不是否定因緣法,他是不想面對因緣法。他沒有菩薩廣大的誓願,沒有這種理想目標,他也沒有菩薩的善巧,他沒有這個智慧說一切法是由心所變現,你調整你的心,外境就改變,他沒有這種的傳承。他沒有這樣的傳承,他就沒有這樣的方法來操作,所以他只好放棄,他根本做不到。所以小乘的偏空,他是有正見,只是他不想要面對因緣法。但是我們知道他遲早要面對的,所以小乘遲早要從空出假。
問:請問愛鑽牛角尖是屬于業力的一種?
答:鑽牛角尖是煩惱的一種,不是業力,那是一種煩惱。諸位知道,這個牛角尖是越鑽越小(呵──),所以我們經常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做什麼事不要做絕了。其實這個中庸之道,你做什麼事,你一定要有分寸。我覺得不管做好事、做壞事,就算你做好事,都要得理要饒人,什麼事都不要把它做絕了,適可而止,留一點余地,就是你不要鑽牛角尖,其實牛角尖,你只有愈走,你自己的生命愈狹隘。所以我們應該用空觀來調整自己的有所得心,做什麼事不要做得太超過,你說持戒也不要持得太超過,布施也要適可而止。所以,佛陀講完一切法門以後,講中道,就是調整,中庸之道。中道不是什麼法門,但是它是用來調整心態的。這個鑽牛角尖,就是你做得太超過。你明明做叁分鍾就做好,你一定要做十分鍾,還一直做下去!鑽牛角尖的另外一面就是太懈怠,什麼都不做,這個地已經掃很幹淨,你還一直掃,這個人鑽牛角尖。所以就是做什麼事太超過了。
問:修行者最難走過的是資糧位,雖然精進用功遇到境界,內心憔粹的時候很難突破,好想遠離,眼不見爲淨,可是這不是根本方法,請示法師如何突破?
答:資糧位菩薩是最難突破的,因爲我們的觀照力薄弱,我們實在是受不了太多的刺激,所以遠離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所以資糧位的菩薩,很多人是求生淨土,是從資糧位跳出去,叫做橫超叁界。他不想在娑婆世界完成加行位,因爲禅定是很難成就、很容易退失。所以很多人在資糧位的時候,先轉出去,叫橫超。正常的情況,資糧一定要經過加行才能夠通達。但是你可以選擇在淨土,一個沒有雜染的國土,來修行完成你的加行位,這是可以的。在大乘佛法也的確有這個傳承,可以有這個修法,所以我們從資糧位跳出去,先到淨土完成加行位、見道位,再回入娑婆,我覺得這也是非常好的規劃。
問:皈依以後,是否還可以給原先供奉的土地公等神明上香?
答:當然是可以,你是皈依。我想這樣,我們一個菩薩,你不能用你的標准來衡量別人。當然你認爲說上這個香沒什麼用,你認爲沒什麼用,但是他這個有所得的衆生他認爲有用。就是說,有時候我們要站在對方的立埸,來思惟這件事情,恒順衆生。所以只要對他有離苦得樂的,菩薩都可以攝受,都是可以的。
問:弟子聽過一個公案:有一個人將快要被蛇吃掉的青蛙救了過來,但卻引起這條蛇的瞋心。有一天這條蛇爬到這個人的家裏想咬這個人,而這個人卻把這個蛇打死了,後來的結果是這條蛇投生其家做一條小狗,加害他的主人?
答:我想這個事情是這樣,這個人去救這個青蛙的時候,讓這個蛇産生瞋心,從合理的判斷,這個人在救的過程,他本身一定産生瞋心,才會牽動蛇的瞋心。我們人跟人之間的互動,那個無形的心理感應是很強。比如說你做錯了,你師父指責你。如果你師父是出于慈悲心的爲你好,你能夠感受得到,你會感到很痛苦,但是你不會有瞋心;如果你師父指責你、或是執事指責你是出于瞋心,你一定會感到瞋心。我們那個無形的心的感應是很強烈的。所以我相信,如果你在幫助對方的時候,你平等,你不能一味的爲青蛙著想。如果你的心態是站在青蛙這個地方,跟蛇對立,那你一定跟蛇結惡緣。你要平等的和解對方,真的不行,你只有放棄。你不能說:我一定要把你怎麼樣。那你根本不是用慈悲心,那蛇當然恨你。所以你在做事的時候,你依止的心是很重要,這個地方大家要注意。
問:智者大師臨終的時候,說:他往生的品位是五品弟子位,這是因爲領衆的關系,假設沒有領衆可以更高。但是弟子又聽過一種說法,要斷我執最好的方法,是一切爲衆生著想,一點不爲自己著想,請法師慈悲開示。
答:我想我們生命的規劃,有很多的階段。智者大師已經到了資糧位的尾端了,即將進入加行位,他只要有一點禅定的力量,他就能夠産生很大的突破,所以他面臨抉擇。他如果到山中去修禅定,他會從五品觀行位轉成六根清淨位,增加一位;如果他選擇領衆,會讓天臺宗的法門,更加的利益後世的衆生。後來他放棄的選擇是對的。在《竹窗隨筆》有明確的說明,他認爲:了自利,選擇了利他。後來蓮池大師的評論是認爲:智者大師蓮池大師智者大師的選擇是對的,就是在成佛之道,他這樣子做是最快成佛的。雖然眼前是受傷了,但是長遠來說是得利益。蓮池大師的評論是這樣。到底我們應該不應該領衆、應不應該作執事?如果你即將成就禅定(呵──),那你就不是資糧位的菩薩,那你不要領衆,人家一定護持你;如果你打坐的時候也是胡思亂想,你倒不如做一點事情。我的看法是這樣。就是說每一階位有每一階位的重點,你資糧位,你打坐修禅定,你精神也不可能修習禅定,那你不是二頭空嗎?禅定也沒有得到,福德資糧也沒有得到!所以說,到底是應該作執事好,還是先成就禅定?我覺得是因人而異。如果你有成就禅定的善根、有成就禅定的因緣,我相信很多人會護持你,你也不一定要作執事。但是如果你禅定不能成就,那爲衆修福德。我們要知道,我們剛剛修六波羅蜜,你修習福德,會創造一種寂靜的力量。所以我們看往生淨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剛開始讀《阿彌陀經》,我一直很奇怪:念佛法門,信願念佛,完全是心地法門,我對阿彌陀佛産生信心,我發願求生淨土,我憶念阿彌陀佛,完全是善根,沒有一點是福德。佛陀爲什麼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個我以前一直是一個問號。後來我知道:福德可以幫助善根,善根能夠帶動福德,善根跟福德我們不能把它切成二半,不可以這樣,它們二個是互含互攝。前面本論講得很清楚:一個人福報修得大,他念佛的時候非常安穩,因爲善業力能夠資持他的佛號。一個人福報修得好,他臨終容易保持正念;一個人福報太薄,這個念佛,只有一句佛號單薄的存在,旁邊沒有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力資持你,你這個佛號風吹雨打日曬,很危險的,很危險的!所以你好好的體會佛陀說的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個福德,你說它重不重要呢?我們每一個人,一天都有二十四小時,你應該作好你的規劃,當然你一定要先有目標,你的目標在哪裏?然後從這個地方跟你的目標,你中間有什麼資糧要成就的,你要趕快成就。如果你是求生淨土,那臨終的正念是你的重點。成就臨終的正念,「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這二個資糧你要如何准備?你認爲禅定是重點嗎?我們一定先有目標,才能夠去抉擇你的過程。我怎麼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裏?過程對你來說是對的,對他可能是錯,因爲你跟他目標不一樣。過程是要配合目標,你們二個目標不同,當然過程會不同。你是有志于今生成就聖道,那禅定對你非常重要;你是有志于成就臨終正念,那善根福德資糧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佛號的歸依又更重要。所以我總是覺得:你要經常反省自己,你的目標在哪裏?你生命存在的價值在哪裏?你爲什麼要拜這一拜佛?你爲什麼要持咒?如果你沒有目標,這個善法是一個散漫的善法,那是非常危險,你很難抗拒你的業力。我們不能等到臨命終的時候才想到淨土,這個是太晚了!所以我的意思是說:不是每一個人都要求生淨土,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但是你要很清楚,你想要幹什麼?你的目標在哪裏?你有目標,才能夠在這麼多的經論當中,找到你要的東西。你說這一本《攝大乘論》,每一個人都要把它讀通嗎?未必。學佛法跟學世間法不同,世間法,你一本書全部都要讀通。這是一個功德法聚,這是一個法寶,每一個人要他自己的東西。是把所有的寶都展現出來,紅寶石、藍寶石、黃金、白銀,但是你要去要你的東西,因爲生命是有限的,功德是無量的。古人講過:我生也有涯,智慧是無涯,你這個有涯的生命追求無量的功德,你死亡到來的時候,你什麼都一事無成。所以生命的規劃很重要。佛陀把所有的功德都展現出來,很多的工具、很多的法寶,但是你到底要什麼?你要很清楚。你要什麼,跟你的目標有關系,你今生要達到什麼目標?你才知道你要什麼。 無著菩薩
問:何謂二空平等之理?
答:平等就是沒有對立──我空、法空,因爲我執、法執都是對立的。我們在平等當中,捏造一個自我,捏造一個對象,一個我所,把這個消滅了,就是二空平等。
問:曾經看到一個出家衆的著作,佛法可以由二門入:一個是智慧門,一個是慈悲門,此說法是否正確? 假若正確,在日常生活當中如何培養智慧跟慈悲?
答:這個本論講得很清楚,菩提心就是屬于慈悲,空正見屬于智慧。
問:現今有一派人士主張求生彌勒淨土,原因是彌勒淨土在欲界天,只要守住十善業就能往生,比西方淨土還容易,這種說法是否正確?
答:當然彌勒淨土是很容易,問題是彌勒淨土是在叁界當中,它不保證你不退轉。彌勒淨土的特色,是有彌勒佛在那個地方住世說法,其他的環境跟諸天完全一樣。你壽命死掉了,也是墮落,繼續流轉。我希望你把淨土《阿彌陀經》讀一讀,你就知道有什麼差別。 這個弘揚彌勒淨土的人抓住一個重點,他說:這個比往生西方淨土還容易。這一點我質疑?法門沒有什麼容易不容易,你抓住這個法門的重點,你拿到這個鑰匙,你就可以把這個門打開。你拿不到這鑰匙,你就覺得很難。所有的法門都很難、所有的法門都很容易,你不了解,所有的法門你在摸索都非常難。所以我不同意說哪一個法門比較簡單、哪一個法門比較難。其實你熟了以後,這個法門就簡單,你生疏就難。我不想評論哪一個法門比較好,就是個人抉擇。
問:請法師慈悲爲弟子們诠釋「帶業往生」的義理,是否應該說伏業往生?
答:帶業往生,就是說你臨終的時候,你不能讓業力起現行,因爲業力會牽動。那業力不起現行,你煩惱不能起現行,因爲煩惱會刺激業力。所以帶業往生簡單的說,就是臨終的時候不起惡念。什麼叫惡念,貪著娑婆就是惡念。你內心當中一心的憶念彌陀的功德,産生強大往生的意願,這個時候雖然你還有生死的業力,但是它不動,就是帶業往生。
問:假若助念的時候亡者是客家人,而助念的法師不會講客家話,可否用國語開示?
答:你要講他聽得懂的話,否則你不能開示,你不能跟他溝通。
好,我們今天就上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四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