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八卷▪P3

  ..續本文上一頁相信這件事。

  

  醜二、次練磨心

  

  諸淨心意樂,能修行施等, 此勝者已得,故能修施等。

  

  我依止這樣清「淨」的信「心」,我希望能夠「修」習「施」波羅蜜、忍波羅蜜、戒波羅蜜;這種功德,在一個聖者、一個菩薩開始發了菩提心,産生一種修習波羅蜜的希望,希望能夠成就諸佛的功德。

  

  醜叁、後練磨心

  

  善者于死時,得隨樂自滿, 勝善由永斷,圓滿雲何無?

  

  你看一個生死凡夫,他依止有所得的「善」,「死」的「時」候尚且「得」到圓滿安「樂」的五欲果報;我依止菩提心跟空正見所修的殊「勝善」法,在每一個修善當中,都在對治我的有所得心、對治我阿賴耶識的不平等,那「圓滿」的佛果怎麼不能成就呢?我相信我已經開始成佛,我的成佛功德在心中已經透過波羅蜜的積集,慢慢成就了。從剛開始我相信可以成佛、我希望可以成佛、我已經開始成佛,用這叁個法來加強菩提心。

  

  癸二、斷四處(分四:子一斷劣作意;子二斷異慧疑;

  

  子叁斷法執; 子四斷分別) 子一、斷劣作意

  

  這當中有「四」個法是應該「斷」的,第一個「斷劣作意」:

  

  由離聲聞獨覺作意,斷作意故。

  

  我們在修行佛法的時候,內心要盡量的遠離「聲聞、獨覺」這種二乘的「作意」。二乘的思想,他生命的規劃,就是安住在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他對成佛的功德莊嚴不生好樂,他對衆生的苦也沒有承當力。也就是說,他這個人完全沒有任何的感覺,你說諸佛的功德有什麼好,他沒有好樂心;你說衆生多麼的苦,他也不受你感動,這個叫做「卑劣」的「作意」,這個「作意」是我們應該「斷」除的。就是你修空觀的時候,你要保持你的菩提作意,這個菩提作意是不能夠沒有的。我們應該要知道一個觀念,其實大小乘的思想是不相容的。小乘人對生命是沒有存在任何的希望,沒有任何的期待;大乘佛法是要有希望,他有希望成就無上菩提,有希望下化衆生。

  

  我們要加以說明的是:菩薩在初學對治煩惱的時候,在法門上有很多地方要共聲聞學,是的,在戒定慧對治叁界煩惱的時候要共聲聞學;但是內心的思想完全不同,我們不能有小乘的「作意」,但是我們應該要共小乘修習一切法。所以這個地方,你不應該産生這種自私自利、自了漢的心態,這個你應該「斷」,因爲這個生起的時候,你好不容易栽培的菩提心會被破壞。前面是講栽培菩提心,這個地方是要防止過失。

  

  子二、斷異慧疑

  

  由于大乘諸疑離疑,以能永斷異慧疑故。

  

  前面的障礙,是你自己打妄想,由虛妄分別産生的;這個地方的障礙是別人給你的,就是這邪知邪見的惡友。「大乘」佛法有很多的功德、智慧,都是不思議境,它是講中道的東西,非空非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它完全是離空有二邊的一個中道路線;而中道的路線是很難理解的,所以很多人會産生「疑」謗,小乘的學者、學術界的朋友,都會産生「疑」謗。我們面對于這樣一種邪見的思想,要「永斷異慧疑」,我們要堅定自己的理解,不要被他們所迷惑。

  

  我自己的成長過程,我覺得愈到末法時代,大乘的善根愈難栽培,我看以後一代一代能夠修習大乘佛法的人,一定愈來愈少,因爲這個障礙太大,就是這些邪見的人太多了。這個時候,我個人的情況,我是覺得:當你遇到很多很多不同的說法,都在沖擊你內心那個薄弱善根的時候,你應該怎麼辦?你要歸依上師。你相信曆代傳承的祖師──智者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這些絕對沒有錯,不要被現代的人所迷惑。所以密宗很強調歸依上師,他經常用美好的言句來贊歎他的上師,我們中國對這方面修的不夠,佛法一定要重視傳承。所以我們根據清淨的傳承,堅定自己的信心,來斷除這些惡知識的誘惑。

  

  子叁、斷法執

  

  由離所聞、所思法中我、我所執,斷法執故。

  

  當我們開始聽聞大乘佛法,如理作意的思惟大乘佛法,內心當中會有很多很多的功德莊嚴出現,這個時候要離開「我」跟「我所執」。這個「我執」就是說,一個人在修學大乘佛法的時候容易生起高慢,自我的高慢,就障礙自己的進步了;第二個「我所執」,對于自己所修的法門認爲是最殊勝的:這種「我執」跟「我所執」都應該斷除。大乘佛法應該要廣學,對于「法」門的「執」取,《菩薩戒》有一句話值得我們去思惟,佛陀說:「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就是說你修行不要依止自我意識,你的所知依、你生命的根源是「如是一心中」,就是把你的生命想象它就是一片的心性,沒有一個對立的我相、你相──我或者你的對立,不要這樣子想,就是「如是一心中」。在一心中幹什麼呢?「方便勤莊嚴」,把這一念心性用福德智慧加以莊嚴,那就是好的,那就是平等法界。就是說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的不同,它必須要廣泛的學習很多的知識,甚至于世間法都要學習,那你這個執著太重,會障礙你的廣學,你把你自己的地位提得太高,障礙你的廣學。所以我是覺得「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這個是一個妙法。

  

  子四、斷分別(分二:醜一長行;醜二頌) 醜一、長行

  

  由于現前現住安立一切相中,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故。

  

  「斷分別」就是斷除心中的不平等,就是修無分別智。這個我們先說明。「由于現前現住」,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曆緣對境,遇到很多現前安住的人事因緣,叫「現前現住」;或者說「安立一切相住」,這個「相」是你自己名言安立的,就是在你靜坐當中,你想出很多很多的影像,不管是日常生活的人事、或者你在止觀當中的影像,心中都要保持「無所作意,無所分別,斷分別故」,盡量不要落入好壞得失不平等的思考,盡量保持離二邊的思考,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遠離一種有所得的不平等的思考,這種有所得的不平等思考會障礙菩提心。諸位我們要注意,你要經常觀察一天當中,你心中都在講些什麼話?這個很重要。不是說你講出來,不是!當然講出來也算,就是你心中會不斷的講話。如果你心中的話都是不平等,就是講一些很偏激的話,那你這個人的感情肯定很重。一個人感情重的人,他講的話就是很不平等:這個人非常好、那個人非常壞,那你的情感還是非常的重。感情重的人,他心中一定有所畏懼,你要行菩薩道就有困難。一個人要去做他自己該做的事情,一個菩薩能夠勇猛的去弘護正法、續佛慧命,他必須要無所畏懼;一個人要無所畏懼,他內心要經常保持平等、無罣礙,才能夠無有恐怖。他爲什麼無有恐怖呢?他內心就是保持無分別,把得失好壞的分別通通放下,做你該做的事,你心中就不會有恐懼。恐懼就是一人心不平等,才會有恐懼。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你要是經常用一種很偏激的語言來诠釋事物,你的菩提心會容易受到傷害,所以要斷分別。一個人要盡量把情感淡薄一點,多一分的理智,少一分的情感。

  

  醜二、頌

  

  此中有頌: 現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 智者不分別,得最上菩提。

  

  我們對于日常生活當中人事的相,或者在修止觀當中,由于文字所「安立」的「相」,這些「相」應該怎麼辦呢?「智者不分別」,不要起好壞得失對立的分別,盡量安住在平等,這樣子你才能快速的悟入平等法界,成就無「上菩提」。這四種法──下劣作意、邪知邪見、我執法執跟不平等的分別,會障礙我們的菩提心,我們應該盡量的把它調伏。

  

  這個地方是講到「戊一、舉出悟入」的智慧,「舉能入識」。

  

  大乘止觀的智慧,我們在這個地方作一個總結。大乘止觀的智慧,簡單的說就是二句話:第一個遍計本空,第二個依他如幻,就這二句話。一個是真空,一個是妙有;一個是有所放下,一個是有所承當。放下的是你心中不平等的概念,承當的是你心中的希望跟責任,這個你要提起來,這就是大乘的空觀。我想我們很多人都有志于消滅心中的煩惱而修空觀,但是我們怎麼知道我現在是很正確的來修習大乘的空觀呢?我們也可以用結果來推斷你的因地對不對。如果說你大乘的空觀修了叁年、或者五年,慢慢你發覺這個空觀,讓你的感情淡薄了,那是有幫助;但是你對人事的因緣愈來愈排斥,內心當中,走入寮房不欲見人,那我敢保證你這個空觀錯了。大乘的空觀,在調伏心中的不平等之後,對于上求佛道、下化衆生利益的心,一定更有承當力,就是依他如幻這一部分是加強了。如果你修了大乘空觀以後,你對于承當佛陀的事業更加的退卻,那我敢保證你因地的時候,那個空觀的抉擇是小乘的空觀,你自己要注意,這就是一個警告的訊號出現。因爲你有這個結果,就是你有這個因地。我們一個初心的菩薩,我們可以不采取行動,這個沒有人會怪你,度化衆生要有因緣,不能強求;但是你心中不能沒有那個意樂,你不能沒有那種准備,不能沒有這樣的作意。你說你一輩子都沒有做任何利益衆生的事情,這個都可以理解,度化衆生要等待因緣;但是如果說你連這種心情都沒有,那你就完蛋了,你整個大乘善根失掉了,頂多是小乘善根。所以我們經常要用佛法的思想來「如人自照鏡,好醜生欣戚」,用大乘的教法來調整自己,看我們是不是很正確的走在大乘的道上。所以我總是覺得一個人修行,你要先了解你自己,不要糊裏糊塗到處跑,你經常要了解你現在是什麼相貌,雖然我們不能夠馬上調整自己,但是你了解自己,你就知道應該怎麼調整,你就有希望。雖然我們不可能馬上調整,但是我至少有一個方向。所以這個地方,《攝論》就是很詳細的把大乘佛法的一個功德相,從知見到修行,很詳細的呈現給大家作參考,給你自己一個修正的標准。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

  

  這個地方二個問題: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小乘止觀跟大乘止觀的不同點?

  

  答:這個我們剛剛講過了,小乘的空觀是一味的出離,所以我們認爲小乘的空觀是偏一邊的;大乘的空觀它觀遍計本空,但是它又強調依他如幻,它空掉的是心中的不平等,但是保留心中的願力跟希望。所以這一點是不同。

  

  問:《金剛經》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大乘止觀?

  

  答:《金剛經》當然是大乘止觀,所以它那個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是調伏自己的。諸位要知道:這個止觀如果是在調伏你心中的有所得心,那就是大乘止觀;如果這個止觀是對一切因緣法全盤否定,這個就是小乘止觀。比如說:我這一念心中,對常見特別厲害,我總是覺得這個世間是固定的,人也是固定的、事情也是固定的,那你也可以修無常觀。但是無常觀是在調伏心中有所得不平等的心、這種常見的心,那這也是大乘止觀,因爲我沒有傷害到依他如幻。總之,小乘的空觀叫偏空,它是毫無保留的全盤否定。只要這個空觀是在對治你心中的有所得,即使是無分別智也好、無常觀也好,都可以當作大乘空觀的方便。就是大乘空觀,一言以蔽之,它的判定標准就是「遍計本空,依他如幻」,達到這二個效果,這二個缺一不可。它能夠調伏你的執取,但是它不會傷害你的願力,你對生命的希望,你對虛幻的承當,這個就是大乘止觀。所以「遍計本空,依他如幻」,是大乘止觀非常重要的二個綱目,第一個遍計本空,空正見;第二個依他如幻,菩提心,不能忘掉你的責任。所以《金剛經》它也是一個內觀,往內對治心中的不平等,所以它對于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不平等的執取,把這四相都把它抹平,當然它是大乘止觀。《金剛經》比較沒有講到依他如幻,但是沒有講,不表示它否定依他如幻。《金剛經》偏重在遍計本空,它認爲你要修依他如幻,你找其它的經典,但是它絕對不會忽略你的菩提心。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說明。當然本論講得很詳細,它前面講到無分別住以後,它用叁種法來磨練其心,加強菩提心,斷除四種的過失,它遍計本空、依他如幻二個都講到了。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裏。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八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