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九卷

  第叁九卷

  

  《攝大乘論》,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二八頁,「戊二、說入次第」。

  

  第叁九卷

  

  我們這一科是講到「入所知相」。前面二科主要是建立大乘的正見,所謂的甚深見;現在我們講到第叁科,就是「入所知相」。這個「入所知相」,它表面的意思,就是要引導我們趣入生命的真實相,或者說是趣入諸法實相。這個趣入諸法實相,它是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呢?大乘的廣大行,它正式修行的時候,是六波羅蜜廣大的善法;但是在修學廣大行之前,我們必須作好二種心理准備:第一個是菩提心,第二個是空正見。我們必須透過大乘的止觀,先建立菩提心跟空正見這二種根本,當作我們修習六波羅蜜的一個基礎。這個觀念我們先簡單的說一下。在佛法當中,所有的法門,只要是要轉凡成聖的,一定要修空觀。這個空觀,有小乘的空觀跟大乘空觀的差別。小乘的空觀,主要的思想是修無常,觀察生命是變化的,你今天跟昨天是不一樣,你明天跟今天也不一樣。所以他從無常當中,看到了生命的流動變化,因爲這種不安穩性,這個時候,他知道生命是苦惱的。從苦當中,他知道生命是沒有主宰性,沒有一個自我,所以無常故苦,苦即無我,從無我當中,他契入了空性。這種小乘的空觀,從大乘的角度來觀察,無常觀當然有它的殊勝處;但是如果從小乘的思考,它從無常觀當中,對外否定了外在一切的人事,對內否定了內心所有善惡的作用,契入了一種灰身泯智的狀態,大乘佛法認爲這是一種偏空的修學。反觀我們大乘的空觀,它在修學的時候,是有所消滅、有所保留,有所放下、有所承當。這樣的空觀是什麼內涵呢?我們上一次講過,大乘空觀它的基本精神,是「遍計本空,依他如幻」,它所消滅的是內心的妄想執著;它保留了內在的菩提心,你內心的責任跟希望,這個是不能消滅的。就是你在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你同時要加強你「斷惡、修善、度衆生」的廣大願力──就是菩提心,這就是大乘空觀的一個特色,它有所破壞、有所建設,這樣才能夠契入諸法實相。所以本論這一科的「入所知相」,就是希望一個菩薩,你在正式啓動六波羅蜜之前,你應該在內心當中,成就二種的根本善根:第一個是菩提心,第二個是空正見。如何成就呢?就是透過修學大乘止觀,所謂的「遍計本空,依他如幻」,而建立這二種根本。這就是這一科「入所知相」的主要內涵。前面已經把這個大意說過了,這以下說明大乘止觀的一個修學次第,就是悟入諸法實相的次第,叫做「說入次第」,「說」明悟「入」諸法實相的「次第」。

  

  戊二、說入次第(分二:己一雙問悟入,己二依問別答) 己一、雙問悟入

  

  這當中有二科:第一科「雙問悟入」,第二個「依問別答」,先有一個「問」,再一個「答」。我們先看「問」的部分:

  

  由何雲何而得悟入?

  

  這個地方對悟入諸法實相,它提出了二個問:第一個是「由何悟入」?我們要用什麼方法,才能夠悟入諸法實相?第一個是講悟入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修習大乘的止觀,所謂「遍計本空,依他如幻」這樣的一個方法才能夠悟入。第一個是問悟入的方法。第二個「雲何悟入」?這個地方是說明它的淺深的差別。大乘的空觀是「遍計本空,依他如幻」,這樣的一個智慧,有什麼淺深的差別呢?這個地方講到由淺入深,從勝解行地,到見道、修道、究竟道,它的一個淺深次第。所以這個地方,講修行大乘止觀:第一個是說明它的修學方法,第二個說明它修學的淺深次第,提出二個問題。

  

  己二、依問別答(分二:庚一總標意言答由何問; 庚二別顯方便答雲何問) 庚一、總標意言答由何問

  

  這以下正式回「答」,這當中有二科:第一個「總標意言答由何問」,第二個「別顯方便答雲何問」。先說明悟入的方法,再說明次第。怎麼樣悟入諸法實相呢?先說明它的方法,我們看論文:

  

  由聞熏習種類,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有見意言。

  

  我們從凡夫有所得的妄想執著當中,以這樣的心態要跟諸法的真理相應,這當中有二個方法不可以缺少:第一個「由聞熏習種類」,就是你剛開始要聽聞大乘佛法的甚深法義,特別對于諸法叁自相的道理,所謂的「遍計本空,依他如幻」,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內涵?你要很清楚的了解。就是透過聽「聞」的「熏習」,而産生一種「種類」,這個「種類」就是跟真理是同類,也就是說産生一種隨順于真理的種子,透過大乘佛法的「熏習」,內心産生一種隨順于真理的善根種子,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所謂的聞所成慧。第二件事情呢?「如理作意」。當我們把這樣佛法的道理,聽聞明白以後,一天當中應該撥出一點空閑的時間,把這些道理重複的思惟,內心當中産生堅定的理解。前面是一種種子,這個地方是講觀照的現行,這個叫思所成慧。透過聽聞跟如理思惟,會有什麼結果呢?這個地方産生了第叁種結果,「似法似義有見意言」。這個時候,我們對于生命的真相,這種「似法似義」,對于佛法這樣的一種義理,會産生一種相似的理解,或者說一種相似的觀照。比如說,我們凡夫的思想,對生命的了解,都是非常極端的,一般人都是很極端的。當他生命在的時候,他永遠保持常見,他不知道他要死亡,他不知道人生是短短幾十年,人生只是個過客,他不知道。他作了很長遠很長遠的布局,他在生命還在的時候是落入常見;當他死亡到來的時候,往往産生斷見,認爲死亡就是生命的毀滅,開始恐怖:這都是不對的,這二種知見都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了解生命現象呢?我們剛開始一定要聽聞佛陀的教誨,佛陀說:生命是一個無止盡的水流。我們從水流當中去了解,哦,原來生命是像水流一樣,它雖然變化,有很多的波浪,但是它可是相續的,有前生、有今生、有來生。所以我們從水流的相續、變化,我們看到了生命的真相,不偏斷見、也不偏常見。所以我們對諸法實相的了解,一定要透過對佛法的聽聞,然後如理的思惟才能夠産生,這就是我們修習止觀的一個主要依據。佛法的修學跟外道最大差異:外道的修學,它不重視所謂的傳承;只有佛法,它一定要有叁世諸佛、曆代祖師的清淨傳承。外道他在禅定當中想出一個觀念,他出來就叫弟子照著做,持牛戒、持狗戒,都是這樣子,無本之學,沒有根本。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說明所有智慧的來源,只有二種情況:第一個是聽聞正法,第二個是如理思惟,産生對法義隨順的相似觀照、相似理解,這就是我們修習止觀智慧生起的因緣。

  

  庚二、別顯方便答雲何問(分二:辛一勝解行地及見道位 ;辛二修道及究竟道位) 辛一、勝解行地及見道位(分叁:壬一悟入漸次;壬二 悟入義利;壬叁悟入依止) 壬一、悟入漸次(分二:癸一標由方便;癸二顯入次第) 癸一、標由方便(分二:子一四尋思;子二四如實智) 子一、四尋思

  

  前面是一個總相的說明,把智慧的生起作一個總相的分析;這以下作一個別相的分析。這個智慧有什麼淺深的次第呢?這當中有二科:「一、勝解行地及見道位;二、修道及究竟道位」。從凡位到「見道」是一個次第;「修道」到「究竟道」,初地以後到成佛又是一個次第,本論分二個部分來說明。我們先看第一個「勝解行地」跟「見道」,這當中分二段:第一個說明「悟入」的「次」第,第二個說明「悟入」的功德。「悟入」的「次」第當中分二段:第一個說明悟入的「方便」,第二個再正式說明它的「次第」。先說明悟入的「方便」,這當中有「四尋思」跟「四如實智」,我們看論文:

  

  由四尋思。謂由名、義、自性、差別假立尋思。

  

  我們在凡夫的時候,內心當中有很粗重的妄想執著,這個時候,我們如何往諸法實相踏出第一步呢?要修「四尋思」。這個「尋思」就是對事物的推求觀察,一種正確的推求觀察。我們對于萬事萬物,應該怎麼去觀察呢?佛菩薩告訴我們要從四個角度觀察:第一個是「名」,名尋思。「名尋思」就是每一個法,它一定有它的一個名稱。比如說這是一張桌子、這是一張椅子。我們首先知道一切法的安立,它一定先有一個名言,名字言說是它的一個假名。第二個是「義尋思」:前面的「名尋思」是能诠,這「義」是所诠。我們想到這張桌子的名言,就知道它有什麼樣的作用;想到椅子,就知道椅子的作用。這個「義」就是它的義相,它所诠釋的一個功能。第叁個是有它的「自性尋思」跟「差別尋思」,每一法有它的自知體性,也有不同于其他的差別體性。這就是「名尋思、義尋思」、還有「自性假立尋思、差別假立尋思」,從這四個法當中,就構成了宇宙萬物的體性跟差別。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說我們今天內心産生一個想法:這個花很漂亮。那這個「花」是一個名言,表示這不是張桌子,是花。它怎麼樣呢?它是很漂亮的,不是醜陋的。這個法的成立,有它的名、義、自性、差別。就是你一定是先有花,花跟很多的名言串連起來,它是跟漂亮串連的,由這樣的一個名言,帶動了義相,帶動了它的一個體性,帶動它的差別。這是說明:所有萬物的生起,都是從名言開始。這個名言,可能我們初學者不是很了解,名言就是一個心靈的聯想。你看到這個花,你聯想到它很漂亮,這個時候它的體性就被你決定了,它是一個漂亮的體性。比如說,我們日常生活,有飲食、有衣服、有房子、吃穿住的日常日用品。有些人他對飲食,産生很多美好的聯想,說:這個世間上,穿衣服怎麼穿都沒關系,吃東西最實在,吃到肚子最實在。他對飲食産生這樣的聯想,這個人的生命自體跟差別,他的福報可能都是表現在飲食當中,他往飲食方面的造業會特別強烈,因爲…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