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九卷▪P3

  ..續本文上一頁。空觀如果能夠破壞因緣,那這個就是斷滅見。修學佛法不能破壞因果的,不管是因、不管是果都要保存。所以由業力所變現的一切法這一部分,修空觀你不要去動它。那我們要破壞什麼呢?就是當這個果報出現以後,我們的分別心去受用這個果報的時候,産生很多很多的聯想,這個就是你要破壞的了,就是遍計執。你安立很多的名言,産生很多的聯想,這一部分是我們大乘止觀所要破的,所以你不要破壞錯了。我們現在應該很冷靜的回顧過去的生命,到底我們做錯了什麼?才會讓自己痛苦。我們産生很多的聯想,當然不能說聯想錯,因爲佛菩薩也有很多的觀想,若佛菩薩要沒有任何的想法,佛菩薩是沒有辦法度化衆生的。我們凡夫聯想的錯誤點到底在哪裏?這個值得我們反省。我們的錯誤點,就是我們的聯想是一個單向的思考。當我們看到一個好人,我們就認爲這個人絕對是好人;這個人是一個壞人。人有好壞,事有得失,這件事情對我有利,這件事情對我有傷害,就是我們心中的聯想是不平等,內心不平等,就是有所執取。所以有人說你去讀《大般若經》六百卷,你把它讀過幾次,你自然就開悟了。爲什麼會開悟呢?這個道理,我們不要說迷信,好象《大般若經》有什麼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不是這個意思。你去讀《大般若經》,或者沒有時間,你讀讀《般若心經》。在所有的金剛般若的經典當中,佛陀教誡我們:不能生起單向的思考。你看佛陀在《般若經》都是雙向思考──是諸法空相,它不是生也不是滅,不是垢也不是淨、不是增也不是減,它是雙向思考,而且是雙向的否定。諸位我們可以試試看,你如果情緒不好很痛苦的時候,有一種很熱惱的力量在幹擾你,你去查你的心中──仁者心中必有一物,就是你産生錯誤的聯想,而且這個聯想一定是單向的聯想:這個人真是壞,我對他這麼好,他竟然忘恩負義。其實你應該怎麼辦呢?你應該想:其實這個人他不是好、也不是壞,他是一個因緣法,雙向否定,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經常用雙向否定,你的內心會慢慢慢慢從不平等而變成平等。我想在大乘佛法當中,第一個重點就是你生命的目標很重要,雖然生命短暫,但是你可不能空過。如果諸位還有記憶的話,我們曾經在佛前發下誓願,我今生要做叁件事情:第一個我要誓斷一切惡,第二個我要誓修一切善,第叁個我要誓度一切衆生。你在佛前很認真的告訴自己、告訴十方諸佛菩薩:你要用你的生命完成叁件事情,這是你的目標,誓願力。當然我們日常也會開始産生行動,但是在行動的過程當中,我們發覺不是那麼容易,搞到最後自己傷痕累累。爲什麼呢?第叁個就是我們沒有觀照力。誓願力、行動力,這觀照力最重要,我們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腳步,我們是不是落入一種習慣性的單向思考?永遠都保持一種對立──這個是好的、這個是壞的。你産生這樣的聯想,你永遠在好壞得失當中打轉,你很難跳脫你心中的遍計執。

  

  我想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我們可以很冷靜的作一個反省,就是:我出家這麼久,我是不是進步了?一個人永遠保持進步是非常重要的。在菩薩道什麼叫進步呢?你發覺你剛出家的時候、在行菩薩道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做你想做的事情,你用你想做的事情來引導你,就是你這個人是用情感來帶動菩薩道的,以有所得心來行菩薩道的。诶,慢慢的你發覺你時間久了,你開始把大部分的時間去做你該做的事情,就是你能夠在生命當中,從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轉成去做我該做的事情,你這個人生命提升了,你的觀照力生起來,你的遍計執減少了,你的內心跟諸法實相又邁進一大步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告訴你自己「遍計本空」,其實我們心中,根據我們自己有所得的不平等的聯想,就帶動很多的義相,造成很多的追求,創造很多生命的自體跟差別,其實這些都是我們心中的妄想捏造出來的。這個地方,就是我們應該要不斷的向內心當中去推求。我們看最後的「證」相:

  

  卯二、證得

  

  前面的推求叫「四尋思」,這個證得叫做「四如實智」,看論文:

  

  若時證得唯有意言,爾時證知若名、若義、自性、差別,皆是假立。自性、差別義相無故,同不可得。

  

  我們這一念心長時間不平等的聯想,而産生錯誤的行爲跟果報,我們開始回光返照,在這一念當中,突然間「證得,唯有意言」,我們在寂靜的心中,慢慢慢慢的感覺到:其實所有的生命現象,都是我的妄想捏造出來的,沒有真實的自體。當你産生這樣一個強烈覺受的時候,你就「證」得了「若名、若義、自性、差別」都是「假立」的,這一切法所謂人事的互動、得失好壞,稱譏毀譽這個八風的因緣,其實都是我們每一個人妄想的心所安立出來的,所以「自性、差別義相無故,同不可得」。它的「自」體、它的對立「差別」,都是沒有真實體性的。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的「遍計執」脫落了,內心從不平等而變成平等。

  

  寅叁、結能悟入

  

  由四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于此似文似義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識性。

  

  當我們透過前面「四尋思」的推求,慢慢成就一種堅定的「四如實智」的理解,這個時候,我們就正式的依止大乘的法「義」,産生如實的觀照,而「悟入」了「唯有識性」。就是一切法是一念的心識所變現,離開了心識無有少法可得,沒有心外的法可追求,這個時候就成就了「遍計本空」的第一步。這個「遍計本空」的第一步,這個地方論文的內涵,「悟入」遍計執,就是破除對外境的執取,所謂的破所取相。當我們破了所取相以後,內心的狀態是「境空心有」,外在的執取空了,但是心中的觀照力還是存在的,叫做「境空心有」、或叫「心有境空」。這是我們悟入唯識實性的第一步,先破除外境的執取,這些人事好壞、得失的不平等概念,我們先加以消滅。

  

  我們比較小乘的空觀跟大乘的空觀:小乘佛法的空觀,對因緣所生法──依他起性,是全盤否定。所以當他成就小乘空觀以後,他對生死沒有好樂心、對無上菩提也沒有好樂心,這不是我們所願意的,因爲他破壞了因緣。大乘的空觀是不能去破壞因緣的,所以我們在講大乘空觀,我們喜歡講無住,「應無所住」。诶,這一句話講得好。就是因緣法,你不要加上你的聯想就好,這就是無住。這個無住的次第,第一個是對外境先不要有所住,先脫離對外境的執取。我們的流轉門,剛開始是一真法界,我們的心本來是圓成實性的一個平等不二的法界,沒有任何的單向思考,剛開始是平等的。但是不知道爲什麼,「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動,開始有對立的思考,從真如變阿賴耶識,有能所的對立、有好壞的對立、有很多差別的對立。所以我們剛開始是先有內心的執取,然後從這個對立當中,又去造業,又産生了外境。所以我們是先有內心的執取,才有外境的執取,所以外境是比較粗的。所以我們流轉的時候,是先成就內心的執取,再産生外境的執取;但是對治的時候是從外面對治過來,是先對治外境的執取,再對治內心的執取。這個地方智者大師講一個譬喻說:這個衣服搞髒了,衣服外面的汙垢,是一層一層卡上去的,你的衣服會髒,一定是從內而外的;但是你要把衣服的髒洗掉,是從外面洗進來,這個道理是這樣。所以我們剛開始破遍計執,先脫離對外境的執取,你要脫離外境對你的幹擾。你希望做一個自在的菩薩,不受外境的八風所吹,你一定要破除心中不平等的聯想,你要保持雙向思考,這是我們修行的下手處。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九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