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观如果能够破坏因缘,那这个就是断灭见。修学佛法不能破坏因果的,不管是因、不管是果都要保存。所以由业力所变现的一切法这一部分,修空观你不要去动它。那我们要破坏什么呢?就是当这个果报出现以后,我们的分别心去受用这个果报的时候,产生很多很多的联想,这个就是你要破坏的了,就是遍计执。你安立很多的名言,产生很多的联想,这一部分是我们大乘止观所要破的,所以你不要破坏错了。我们现在应该很冷静的回顾过去的生命,到底我们做错了什么?才会让自己痛苦。我们产生很多的联想,当然不能说联想错,因为佛菩萨也有很多的观想,若佛菩萨要没有任何的想法,佛菩萨是没有办法度化众生的。我们凡夫联想的错误点到底在哪里?这个值得我们反省。我们的错误点,就是我们的联想是一个单向的思考。当我们看到一个好人,我们就认为这个人绝对是好人;这个人是一个坏人。人有好坏,事有得失,这件事情对我有利,这件事情对我有伤害,就是我们心中的联想是不平等,内心不平等,就是有所执取。所以有人说你去读《大般若经》六百卷,你把它读过几次,你自然就开悟了。为什么会开悟呢?这个道理,我们不要说迷信,好象《大般若经》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不是这个意思。你去读《大般若经》,或者没有时间,你读读《般若心经》。在所有的金刚般若的经典当中,佛陀教诫我们:不能生起单向的思考。你看佛陀在《般若经》都是双向思考──是诸法空相,它不是生也不是灭,不是垢也不是净、不是增也不是减,它是双向思考,而且是双向的否定。诸位我们可以试试看,你如果情绪不好很痛苦的时候,有一种很热恼的力量在干扰你,你去查你的心中──仁者心中必有一物,就是你产生错误的联想,而且这个联想一定是单向的联想:这个人真是坏,我对他这么好,他竟然忘恩负义。其实你应该怎么办呢?你应该想:其实这个人他不是好、也不是坏,他是一个因缘法,双向否定,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经常用双向否定,你的内心会慢慢慢慢从不平等而变成平等。我想在大乘佛法当中,第一个重点就是你生命的目标很重要,虽然生命短暂,但是你可不能空过。如果诸位还有记忆的话,我们曾经在佛前发下誓愿,我今生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个我要誓断一切恶,第二个我要誓修一切善,第三个我要誓度一切众生。你在佛前很认真的告诉自己、告诉十方诸佛菩萨:你要用你的生命完成三件事情,这是你的目标,誓愿力。当然我们日常也会开始产生行动,但是在行动的过程当中,我们发觉不是那么容易,搞到最后自己伤痕累累。为什么呢?第三个就是我们没有观照力。誓愿力、行动力,这观照力最重要,我们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脚步,我们是不是落入一种习惯性的单向思考?永远都保持一种对立──这个是好的、这个是坏的。你产生这样的联想,你永远在好坏得失当中打转,你很难跳脱你心中的遍计执。
我想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我们可以很冷静的作一个反省,就是:我出家这么久,我是不是进步了?一个人永远保持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在菩萨道什么叫进步呢?你发觉你刚出家的时候、在行菩萨道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做你想做的事情,你用你想做的事情来引导你,就是你这个人是用情感来带动菩萨道的,以有所得心来行菩萨道的。诶,慢慢的你发觉你时间久了,你开始把大部分的时间去做你该做的事情,就是你能够在生命当中,从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转成去做我该做的事情,你这个人生命提升了,你的观照力生起来,你的遍计执减少了,你的内心跟诸法实相又迈进一大步了。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告诉你自己「遍计本空」,其实我们心中,根据我们自己有所得的不平等的联想,就带动很多的义相,造成很多的追求,创造很多生命的自体跟差别,其实这些都是我们心中的妄想捏造出来的。这个地方,就是我们应该要不断的向内心当中去推求。我们看最后的「证」相:
卯二、证得
前面的推求叫「四寻思」,这个证得叫做「四如实智」,看论文:
若时证得唯有意言,尔时证知若名、若义、自性、差别,皆是假立。自性、差别义相无故,同不可得。
我们这一念心长时间不平等的联想,而产生错误的行为跟果报,我们开始回光返照,在这一念当中,突然间「证得,唯有意言」,我们在寂静的心中,慢慢慢慢的感觉到:其实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是我的妄想捏造出来的,没有真实的自体。当你产生这样一个强烈觉受的时候,你就「证」得了「若名、若义、自性、差别」都是「假立」的,这一切法所谓人事的互动、得失好坏,称讥毁誉这个八风的因缘,其实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妄想的心所安立出来的,所以「自性、差别义相无故,同不可得」。它的「自」体、它的对立「差别」,都是没有真实体性的。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的「遍计执」脱落了,内心从不平等而变成平等。
寅三、结能悟入
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于此似文似义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识性。
当我们透过前面「四寻思」的推求,慢慢成就一种坚定的「四如实智」的理解,这个时候,我们就正式的依止大乘的法「义」,产生如实的观照,而「悟入」了「唯有识性」。就是一切法是一念的心识所变现,离开了心识无有少法可得,没有心外的法可追求,这个时候就成就了「遍计本空」的第一步。这个「遍计本空」的第一步,这个地方论文的内涵,「悟入」遍计执,就是破除对外境的执取,所谓的破所取相。当我们破了所取相以后,内心的状态是「境空心有」,外在的执取空了,但是心中的观照力还是存在的,叫做「境空心有」、或叫「心有境空」。这是我们悟入唯识实性的第一步,先破除外境的执取,这些人事好坏、得失的不平等概念,我们先加以消灭。
我们比较小乘的空观跟大乘的空观:小乘佛法的空观,对因缘所生法──依他起性,是全盘否定。所以当他成就小乘空观以后,他对生死没有好乐心、对无上菩提也没有好乐心,这不是我们所愿意的,因为他破坏了因缘。大乘的空观是不能去破坏因缘的,所以我们在讲大乘空观,我们喜欢讲无住,「应无所住」。诶,这一句话讲得好。就是因缘法,你不要加上你的联想就好,这就是无住。这个无住的次第,第一个是对外境先不要有所住,先脱离对外境的执取。我们的流转门,刚开始是一真法界,我们的心本来是圆成实性的一个平等不二的法界,没有任何的单向思考,刚开始是平等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开始有对立的思考,从真如变阿赖耶识,有能所的对立、有好坏的对立、有很多差别的对立。所以我们刚开始是先有内心的执取,然后从这个对立当中,又去造业,又产生了外境。所以我们是先有内心的执取,才有外境的执取,所以外境是比较粗的。所以我们流转的时候,是先成就内心的执取,再产生外境的执取;但是对治的时候是从外面对治过来,是先对治外境的执取,再对治内心的执取。这个地方智者大师讲一个譬喻说:这个衣服搞脏了,衣服外面的污垢,是一层一层卡上去的,你的衣服会脏,一定是从内而外的;但是你要把衣服的脏洗掉,是从外面洗进来,这个道理是这样。所以我们刚开始破遍计执,先脱离对外境的执取,你要脱离外境对你的干扰。你希望做一个自在的菩萨,不受外境的八风所吹,你一定要破除心中不平等的联想,你要保持双向思考,这是我们修行的下手处。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九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