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刚开始产生这样的联想、这样的名言,就会产生这样的知见,就会产生这样的行为,就会有这样的命运产生。有些人说:诶,这个饮食吃到肚子,一下子就没有了;衣服穿在外表,可以给人一个永久的印象,这个是比较持久的。你认为衣服是持久的联想,那你的生命当中,一定会拥有很多的衣服。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自性跟差别呢?因为你产生这样名言的联想。所以这四种寻思就是说明:宇宙万法的生起,都是我们凡夫最初的一念的联想,然后去造作,这个生命才会出现。并不是一切法有它真实的体性,不是的,都是我们先动一个念头的联想,然后从联想当中,名言产生义相,产生我们自己的见解,这个义相就是见解,由见解带动你想要去追求、或者你要去否定它的行为,最后决定你命运的变化,这个就是自性执,这个就有助于我们去了解生命是怎么生起的。
子二、四如实智
及由四种如实遍智。 谓由:名、事、自性、差别假立如实遍智。
如是皆同不可得故。
这个「四如实遍智」跟「四寻思」的内涵,是完全一样的,只是浅深的不同。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观察生命的生起跟变化,这个时候叫「四寻思」;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对这四个法的生起,产生坚定不移的理解、产生胜解,这个时候叫「四如实遍智」:就是「如实智」是坚固的理解,「四寻思」的理解是犹豫不决的。所以它的情况也是「名」,名言;「事」,这个「事」就是前面的义相;产生了「自性假立」的「如实遍智」,「差别假立」的「如实遍智」。这个地方是说明我们从这四个法当中,应该怎么观察呢?「如是皆同不可得故」,这句话就是在说明什么叫做「遍计本空」。
大乘佛法观一切法空,不是从外表的因缘上否定,它是从根源上去追求。这个法是怎么产生的?这个法的产生──其实我们的命运,就是我们最初的联想,心中不同念头的妄动。因为每一个人他活动的方向不同、处所不同,所以就创造了不同的命运。我们前面说过,生命的起源,最初就是一个名言,就是一个思想,你有很多不同的联想,才会有不同的行为跟果报。比如说,怎么知道「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呢?比如说,今天一贯道的弟子们,去作了一个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造好了以后,他的业保存在他的阿赖耶识当中。佛弟子也可以布施、持戒、忍辱,我们也造了一个善业保存在我们心中。假设他们二个人造的是同样一个善业,但是他们二个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虽然结果都是成就一个善业,因为他们二个在造这个善业的过程当中,他们产生不同的联想。一个佛弟子,为了要成就往生极乐世界,他为了产生极乐世界的联想,而去造布施、持戒的业力,这个业力会在临终的时候,产生往生净土的力量。外道们修习善业,是为了要成就到上帝的天国,他产生这样的联想,这个时候善业的力量,是趋向天国的。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是受着我们心中联想的名言、概念在支配,这个就是为什么生命会不断的相续,一个生命死亡又接一个生命,一个生命死亡又接一个生命,因为我们心中的妄想,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个就是生死业力的根源。我们总是认为:你为什么会来投胎呢?因为有业力。其实这句话只讲到一半,没有讲到重点。只有业力是不能投胎的,一定要有心中的联想、思想。你看阿罗汉,阿罗汉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很多的业力都没有受果报,都还没有消完;但是阿罗汉可以无生,因为他心中的妄想全部被他破坏掉了,他没有任何的联想,他心中安住在空、无相、无愿,他对三界没有任何的联想,所以他的业力完全不能活动,他的业种子不能活动。没有这个联想去刺激这个种子,这个种子不能得果报。就是说这个种子你不去灌溉,它不能开花结果。所以这个「四寻思」主要是告诉你:生命是你的联想产生的,它不是真实的。所以,「如是皆同不可得故」,其实都是我们一念心所变现的,离开了一念心,哪有这些生命的现象呢?所以这个空正见,就是我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你不要向外去攀缘;你回光返照,其实你今生所有的遭遇,都是你过去产生很多很多的联想,所以才有今生的相貌。如果我们改造心中的联
想,这个生命就会有变化,所以说「如是皆同不可得故」。这个地方是把大乘破遍计执的观法说出来。
癸二、显入次第(分二:子一入唯识性,子二入所知相) 子一、入唯识性(分三:丑一悟入遍计所执性;丑二悟入 依他起性;丑三悟入圆成实性) 丑一、悟入遍计所执性(分三:寅一先标所为;寅二 正显加行;寅三结能悟入) 寅一、先标所为
这个地方说明它的浅深次第,这当中有二段:第一个「入唯识性」,第二「入所知相」。「入唯识性」有三段:「一、悟入遍计所执性;二、悟入依他起性;三、悟入圆成实性」。先看「悟入遍计所执性」:
以诸菩萨,如是如实,为入唯识,勤修加行。
怎么样才能悟入遍计所执性呢?要怎么做?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他应该要「如是」,「如是」就是根据前面的四寻思,观察我现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正报身心,招感外面的依报环境呢?都是我刚开始动了一个名言概念,产生这样的理解,然后我去追求,所以现在的果报产生这样的自体跟别人的差别。你根据这样「如是」的观察,内心应该保持一个「如实」,「如实」就是很认真专注的去思惟观察,然后,「为」了悟「入唯识」实性的缘故,「勤修加行」,你要不间断的去修行四寻思的加行。这个地方为什么讲「勤修加行」呢?古德注解上说:一个菩萨深深的了解到「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痛苦的根源,跟别人完全没有关系。我们一个人会有痛苦,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不好的联想,所以才会有痛苦。为什么圣人没有痛苦?圣人他处在这种五浊恶世,他没有痛苦,因为他没有这种错误的联想。所以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我们一种错误的名言,这个是痛苦的根源,应该要消灭的。所以菩萨要离开痛苦,应该要「勤加」的修习四寻思,把这个痛苦的根源找到,然后用空性的正见把它消灭掉,这叫「勤修加行」。
这个地方是说:当我们知道痛苦的根源是心灵错误的联想,这样是不够的,你要不间断的去对治它,不间断的。因为在我们心中,它是非常熟练的一个境界,是一个熟境界,因为我们长时间都是往这个方向思考,它在心中已经走出一条很深很深的鸿沟了,你要把它填平不容易。所以我们读古代的圣贤书,《论语》第一篇告诉所有的君子立身处世之道,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读圣贤书,一定要不断的复习、不断的温习,所以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因为你三天都没有修学圣贤的教诲,那只有一个结果:你跟妄想打成一片,没有第三种结果。我经常听到一些同参道友跟我说:法师啊!其实你讲的道理我早就知道了(哈──),其实我对这种人是满担心的,因为你怎么能够把修学佛法,永远停留在「知道」!如果你修学佛法永远停留在知道,你的生命在这个层次不断的空转,你就很难突破,因为你根本没有勤修加行。没有勤修加行,你心中错误的联想,没有办法对治,就不能提升你的生命现象,不可能!所以这个地方,他的成败关键,我们一个人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是不是会不断的突破,或者永远停在原地,甚至于退
步?就是你要不断的听闻圣贤的教诲、思惟圣贤的教诲,这是一个关键。
寅二、正显加行(分二:卯一推求;卯二证得) 卯一、推求
这当中有二段:第一个讲「推求」,第二个讲「证得」。勤修加行应该怎么加行呢?这不能胡思乱想,应该怎么想呢?我们看论文:
即于似文似义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 推求依此文名之义,亦唯意言; 推求名、义、自性、差别,唯是假立。
这是关键。我们如何根据大乘佛菩萨的教诲来修习「遍计本空」呢?大乘止观是消灭心中的执取,怎么消灭呢?这个时候你要依止「似文、似义」的「意言」,就是前面说过的,依止对大乘佛法的听闻,产生一种相似的理解、相似的观照,就是依止大乘的「文义」生起了观照。怎么观照呢?我们「推求」心中,有很多很多的「名」言,我们心中跟人事接触:诶,我看这个人,这个人是好人、是我的亲属、是我的朋友,你产生这样的联想;这个人是一个坏人,他对我很多的伤害,我们也产生这样的联想。我们刚开始还没修止观之前,我们总是认为这样的外境是真实的,它跟我的想法没有关系,它永远都是有独立体性的。就是所谓的好人、坏人,这件事情是得、是失,它是离开我们的心,有独立体性的,它是有自主性的,不能改变的。但这样的想法是错的,因为所有外境的安立,「唯是意言」,其实都是我们第六意识的虚妄分别心,或者说虚妄的联想所引生的。「推求此文名之义,亦唯意言」,当我们安立很多名言──好人、坏人的时候,我们就产生不同的见解,这个叫「义」相,其实这个「义」相,也是我们第六意识再一次的分别产生。由这个「名、义」所带动的一切法的「自性」,跟一切法的「差别」,都是我们内心的分别心所「假立」的。因为你有不同的分别心,所以这些人事就扮演不同的角色。他扮演什么角色,不是他有体性,是你自己安立他扮演这个角色,这些都是一个「假立」,内心的分别所假立的。离开你的分别心,这一切的好坏、得失都不存在。
这个观念我们说明一下。佛法对生命的看法,认为生命有二层次的差别:第一个叫依他起性,就是我们前生的业力所变现的果报,叫依他起,依托众缘的业力而引生。这个依他起性你不能破坏的,你生长在人道,你有什么的果报,这一部分修习空观是不能伤害的,这个因缘法不能破坏它…
《摄大乘论讲记 第三九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