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剛開始産生這樣的聯想、這樣的名言,就會産生這樣的知見,就會産生這樣的行爲,就會有這樣的命運産生。有些人說:诶,這個飲食吃到肚子,一下子就沒有了;衣服穿在外表,可以給人一個永久的印象,這個是比較持久的。你認爲衣服是持久的聯想,那你的生命當中,一定會擁有很多的衣服。爲什麼你會有這樣的自性跟差別呢?因爲你産生這樣名言的聯想。所以這四種尋思就是說明:宇宙萬法的生起,都是我們凡夫最初的一念的聯想,然後去造作,這個生命才會出現。並不是一切法有它真實的體性,不是的,都是我們先動一個念頭的聯想,然後從聯想當中,名言産生義相,産生我們自己的見解,這個義相就是見解,由見解帶動你想要去追求、或者你要去否定它的行爲,最後決定你命運的變化,這個就是自性執,這個就有助于我們去了解生命是怎麼生起的。
子二、四如實智
及由四種如實遍智。 謂由:名、事、自性、差別假立如實遍智。
如是皆同不可得故。
這個「四如實遍智」跟「四尋思」的內涵,是完全一樣的,只是淺深的不同。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觀察生命的生起跟變化,這個時候叫「四尋思」;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對這四個法的生起,産生堅定不移的理解、産生勝解,這個時候叫「四如實遍智」:就是「如實智」是堅固的理解,「四尋思」的理解是猶豫不決的。所以它的情況也是「名」,名言;「事」,這個「事」就是前面的義相;産生了「自性假立」的「如實遍智」,「差別假立」的「如實遍智」。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從這四個法當中,應該怎麼觀察呢?「如是皆同不可得故」,這句話就是在說明什麼叫做「遍計本空」。
大乘佛法觀一切法空,不是從外表的因緣上否定,它是從根源上去追求。這個法是怎麼産生的?這個法的産生──其實我們的命運,就是我們最初的聯想,心中不同念頭的妄動。因爲每一個人他活動的方向不同、處所不同,所以就創造了不同的命運。我們前面說過,生命的起源,最初就是一個名言,就是一個思想,你有很多不同的聯想,才會有不同的行爲跟果報。比如說,怎麼知道「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呢?比如說,今天一貫道的弟子們,去作了一個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造好了以後,他的業保存在他的阿賴耶識當中。佛弟子也可以布施、持戒、忍辱,我們也造了一個善業保存在我們心中。假設他們二個人造的是同樣一個善業,但是他們二個的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雖然結果都是成就一個善業,因爲他們二個在造這個善業的過程當中,他們産生不同的聯想。一個佛弟子,爲了要成就往生極樂世界,他爲了産生極樂世界的聯想,而去造布施、持戒的業力,這個業力會在臨終的時候,産生往生淨土的力量。外道們修習善業,是爲了要成就到上帝的天國,他産生這樣的聯想,這個時候善業的力量,是趨向天國的。
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命運,是受著我們心中聯想的名言、概念在支配,這個就是爲什麼生命會不斷的相續,一個生命死亡又接一個生命,一個生命死亡又接一個生命,因爲我們心中的妄想,從來沒有停止過,這個就是生死業力的根源。我們總是認爲:你爲什麼會來投胎呢?因爲有業力。其實這句話只講到一半,沒有講到重點。只有業力是不能投胎的,一定要有心中的聯想、思想。你看阿羅漢,阿羅漢的阿賴耶識當中,有很多的業力都沒有受果報,都還沒有消完;但是阿羅漢可以無生,因爲他心中的妄想全部被他破壞掉了,他沒有任何的聯想,他心中安住在空、無相、無願,他對叁界沒有任何的聯想,所以他的業力完全不能活動,他的業種子不能活動。沒有這個聯想去刺激這個種子,這個種子不能得果報。就是說這個種子你不去灌溉,它不能開花結果。所以這個「四尋思」主要是告訴你:生命是你的聯想産生的,它不是真實的。所以,「如是皆同不可得故」,其實都是我們一念心所變現的,離開了一念心,哪有這些生命的現象呢?所以這個空正見,就是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你不要向外去攀緣;你回光返照,其實你今生所有的遭遇,都是你過去産生很多很多的聯想,所以才有今生的相貌。如果我們改造心中的聯
想,這個生命就會有變化,所以說「如是皆同不可得故」。這個地方是把大乘破遍計執的觀法說出來。
癸二、顯入次第(分二:子一入唯識性,子二入所知相) 子一、入唯識性(分叁:醜一悟入遍計所執性;醜二悟入 依他起性;醜叁悟入圓成實性) 醜一、悟入遍計所執性(分叁:寅一先標所爲;寅二 正顯加行;寅叁結能悟入) 寅一、先標所爲
這個地方說明它的淺深次第,這當中有二段:第一個「入唯識性」,第二「入所知相」。「入唯識性」有叁段:「一、悟入遍計所執性;二、悟入依他起性;叁、悟入圓成實性」。先看「悟入遍計所執性」:
以諸菩薩,如是如實,爲入唯識,勤修加行。
怎麼樣才能悟入遍計所執性呢?要怎麼做?發了菩提心的「菩薩」,他應該要「如是」,「如是」就是根據前面的四尋思,觀察我現在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正報身心,招感外面的依報環境呢?都是我剛開始動了一個名言概念,産生這樣的理解,然後我去追求,所以現在的果報産生這樣的自體跟別人的差別。你根據這樣「如是」的觀察,內心應該保持一個「如實」,「如實」就是很認真專注的去思惟觀察,然後,「爲」了悟「入唯識」實性的緣故,「勤修加行」,你要不間斷的去修行四尋思的加行。這個地方爲什麼講「勤修加行」呢?古德注解上說:一個菩薩深深的了解到「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痛苦的根源,跟別人完全沒有關系。我們一個人會有痛苦,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不好的聯想,所以才會有痛苦。爲什麼聖人沒有痛苦?聖人他處在這種五濁惡世,他沒有痛苦,因爲他沒有這種錯誤的聯想。所以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我們一種錯誤的名言,這個是痛苦的根源,應該要消滅的。所以菩薩要離開痛苦,應該要「勤加」的修習四尋思,把這個痛苦的根源找到,然後用空性的正見把它消滅掉,這叫「勤修加行」。
這個地方是說:當我們知道痛苦的根源是心靈錯誤的聯想,這樣是不夠的,你要不間斷的去對治它,不間斷的。因爲在我們心中,它是非常熟練的一個境界,是一個熟境界,因爲我們長時間都是往這個方向思考,它在心中已經走出一條很深很深的鴻溝了,你要把它填平不容易。所以我們讀古代的聖賢書,《論語》第一篇告訴所有的君子立身處世之道,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讀聖賢書,一定要不斷的複習、不斷的溫習,所以古人說:「叁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因爲你叁天都沒有修學聖賢的教誨,那只有一個結果:你跟妄想打成一片,沒有第叁種結果。我經常聽到一些同參道友跟我說:法師啊!其實你講的道理我早就知道了(哈──),其實我對這種人是滿擔心的,因爲你怎麼能夠把修學佛法,永遠停留在「知道」!如果你修學佛法永遠停留在知道,你的生命在這個層次不斷的空轉,你就很難突破,因爲你根本沒有勤修加行。沒有勤修加行,你心中錯誤的聯想,沒有辦法對治,就不能提升你的生命現象,不可能!所以這個地方,他的成敗關鍵,我們一個人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是不是會不斷的突破,或者永遠停在原地,甚至于退
步?就是你要不斷的聽聞聖賢的教誨、思惟聖賢的教誨,這是一個關鍵。
寅二、正顯加行(分二:卯一推求;卯二證得) 卯一、推求
這當中有二段:第一個講「推求」,第二個講「證得」。勤修加行應該怎麼加行呢?這不能胡思亂想,應該怎麼想呢?我們看論文:
即于似文似義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 推求依此文名之義,亦唯意言; 推求名、義、自性、差別,唯是假立。
這是關鍵。我們如何根據大乘佛菩薩的教誨來修習「遍計本空」呢?大乘止觀是消滅心中的執取,怎麼消滅呢?這個時候你要依止「似文、似義」的「意言」,就是前面說過的,依止對大乘佛法的聽聞,産生一種相似的理解、相似的觀照,就是依止大乘的「文義」生起了觀照。怎麼觀照呢?我們「推求」心中,有很多很多的「名」言,我們心中跟人事接觸:诶,我看這個人,這個人是好人、是我的親屬、是我的朋友,你産生這樣的聯想;這個人是一個壞人,他對我很多的傷害,我們也産生這樣的聯想。我們剛開始還沒修止觀之前,我們總是認爲這樣的外境是真實的,它跟我的想法沒有關系,它永遠都是有獨立體性的。就是所謂的好人、壞人,這件事情是得、是失,它是離開我們的心,有獨立體性的,它是有自主性的,不能改變的。但這樣的想法是錯的,因爲所有外境的安立,「唯是意言」,其實都是我們第六意識的虛妄分別心,或者說虛妄的聯想所引生的。「推求此文名之義,亦唯意言」,當我們安立很多名言──好人、壞人的時候,我們就産生不同的見解,這個叫「義」相,其實這個「義」相,也是我們第六意識再一次的分別産生。由這個「名、義」所帶動的一切法的「自性」,跟一切法的「差別」,都是我們內心的分別心所「假立」的。因爲你有不同的分別心,所以這些人事就扮演不同的角色。他扮演什麼角色,不是他有體性,是你自己安立他扮演這個角色,這些都是一個「假立」,內心的分別所假立的。離開你的分別心,這一切的好壞、得失都不存在。
這個觀念我們說明一下。佛法對生命的看法,認爲生命有二層次的差別:第一個叫依他起性,就是我們前生的業力所變現的果報,叫依他起,依托衆緣的業力而引生。這個依他起性你不能破壞的,你生長在人道,你有什麼的果報,這一部分修習空觀是不能傷害的,這個因緣法不能破壞它…
《攝大乘論講記 第叁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