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講大家打開《講義》第一叁○頁:
醜二、悟入依他起性(分二:寅一乘前雙問; 寅二依問別答) 寅一、乘前雙問
第四○卷
我們這一段講到大乘的止觀,大乘止觀它的一個主要重點,就是修學「遍計本空,依他如幻」。當我們想要從痛苦當中得到解脫之前,我們一定要先知道爲什麼會有痛苦。從大乘佛法的因緣觀來說,「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就是這痛苦是內心引生的,不是外境引生的。也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經常生起一種不平等的單向思考,落入有所得的好壞得失當中,所以我們産生了很多的痛苦。這個時候,佛陀要我們修四尋思,用這種雙向的否定思考,使令我們安住在一種平等的、無分別的內心狀態,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講的破遍計執。當我們破遍計執以後,我們知道一切法沒有好壞得失的概念,它只是一個因緣。這個人、這個事,只是我生命當中要實踐斷惡、修善、度衆生的一個曆練對象,如此而已。它沒有所謂的好壞,它只是你斷惡、修善、度衆生的一個所緣境界而已。這樣菩薩才能夠沒有罣礙、沒有恐怖的去做該做的事情。這是前面的大意,就是破除對外境的執取。以下的「悟入依他起」,其實它的內涵是進一步破除對內心的執取。前面是破所取相,這個地方是破能取相。分二段:「一、乘前雙問;二、依問別答」,也是一個「問」跟「答」。我們看「問」的部分:
于此悟入唯識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
我們前面已經破了所取相,現在我們想要進一步「悟入唯識性」更深一層的內涵,就是破除能取相。破能取相這當中有二個問:第一個是「何所悟入」?第二個是「如何悟入」。「何所悟入」是說明悟入的淺深差別,「如何悟入」是說明悟入的方法。「悟入」的方法是一個總說,「何所悟入」是別說,它的淺深差別。我們看「答」:
寅二、依問別答(分二:卯一答何所入;卯二答如何入) 卯一、答何所入(分二:辰一標列叁性;辰二釋入所依) 辰一、標列叁性
「依問別答」當中分二段:第一個是「答何所入」,第二個是「答如何」悟「入」。「何所」悟「入」是說明悟入的淺深差別,這當中有二段:第一個「標列叁性」,第二個「釋入所依」。先說明叁種體性是我們應該悟入的,看論文:
入唯識性,相見二性,及種種性。
事實上我們在修唯識觀,唯識觀的一個次第,是先破所取相,再破能取相,最後才悟入平等法界。這當中有叁種性是應該悟入的:第一個「入唯識性」,第二個「相見二性」,第叁個「入種種性」。前面的「入」是通于下面叁段,悟入的意思。這個地方是把我們在修唯識觀,所要悟入的叁種體性,先作一個總標。下一段會詳細的說明什麼叫「唯識性」?什麼叫「相見二性」?什麼叫「種種性」?我們看一叁一頁:
辰二、釋入所依
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假、自性差別義,如是六種義皆無故;所取、能取性現前故;一時現似種種相義而生起故。
我們在破除的時候,剛開始先破除外境的執取。外境怎麼有呢?是「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假、自性差別義」,有「六種」的「義」相。這「六種義」相我說明一下,古德解釋「六種義」相就是:「名」,名言;名有名的「自性」;名的「差別」,這叁種。第二個「義」;義有義的「自性」;義的「差別」,也是叁種。名、名自性、名差別,義、義自性、義差別。總而言之,就是一個名言,由不同的名言産生不同的義相,而創造了自性跟差別,這個前面都破除過了,破除外境的執取。第二個「所取、能取性現前故」,「所取、能取」是說,我們現前一念心識,當它不生分別的時候,它是平等平等,沒有能所的對立;但是你心一動,不管往好的地方動、或者往壞的地方動,它就落入一種對立,能分別的心、或者叫能取的心,一個是所取的境。我們這一段其實所要破的是第二段,就是這種「能取、所取」的對立,內心的對立。前面是對外境的執取,現在是進一步把內心對立的心、有所得的心,用觀照的智慧把它抹平。所以這個「能取、所取」的心,這種「現前」的對立,應該要悟入、要把它消滅的,這是第二段。第叁段「一時現似種種相義生故」,其實第叁段是一個總結,把前面外境的執取跟內心的執取相互的作用,就創造很多很多相「似」的「義相」,這個「相似」的意思就是虛妄,很多很多虛妄的義相就「生起」。就是我們剛開始心一動的時候,産生「能所」,然後能所的交互作用,就産生很多很多的相「似義」相,這個都是遍計執的相貌。
這個「遍計執」我們再說明一下。「遍計執」的生起就是我們心中的聯想──名言。就是我們經過不同教育的熏習,還有我們自己虛妄的分別,這二個和合,每一個人産生不同的聯想,而這個聯想就會主導你的行爲、主導你命運的差別。比如說我們這個現實人生,一般的價值觀有叁種:情、理、法叁種。「情」,身爲一個衆生,心中的喜怒哀樂誰也不能否定,每一個人都有情感;但是情感是最危險的東西,當這個情感失控的時候,這個世界要大亂。所以每一種文化,其實都是在調伏我們的情感。身爲人類跟動物不同,動物把飯吃飽了找一個地方睡,它的情感不必去調伏,因爲它的生命不想提升;但是人道的衆生,你沒有用文化來調伏情感,那這個世界就會大亂。我們可以從美國的文化和中國文化,對情感的調伏作一個說明。西方文化在調伏情感,他們的教育方式、思考方式,是用法來主導這個情,這個理是被法所收攝,它是以法爲主,他們的思考是這樣的。你看在美國,現在要訂一個法令:我們上車以後,每一個人都要系安全帶。當初這個法令要定的時候,很多人起來抗爭,甚至于發生肢體的暴動,打得頭破血流。他說:爲什麼要訂「要系安全帶」呢?國家說:這是爲大家好。我們不必你爲我好,我們自己可以作主。雙方面就抗爭,到最後,這個立法只要通過、頒布,經過國會的辯論,通過以後,到了第二天,不管你同不同意,美國人只要這個法令訂下去,第二天每一人上車,就把安全帶系上。他們的情感可以被這個法所收攝,因爲他們從小就是這樣的教育,他們的聯想是這樣,他們是以法來調這個情。中國社會不同,中國人的社會是以理來調伏情感。你看我們開車就知道,你看到了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又寬又大,如果這個法令說:這個地方限速六十公裏(呵──),沒有人開六十公裏的,大部分都是開八十、一百,頂多到了有照相的地方,稍微停慢一點,大家都停下來,你看大家都停下來,你就知道前面有問題了,過去以後大家加快。所以中國的法令只要不合理,這個法律就沒有存在價值,中國人是用理來攝這個情感。所以中國人常說:你這個人不講道理。我們很少說:你這個人不合法。所以當一個國家裏面,它的名言、名字,經常出現這個名字的時候,就是他們固定的思考:這件事情不合理,我不做。所以中國人是一個講理的社會。你看只要是一個公衆人物,不管政治家、企業家,在美國,很多都是鑽法律漏洞,他做的事情合法,但不合乎道德的情理,一般人可以接受。他沒有犯法嘛!他不合理,那是他的私生活,這個我們管不著。美國人可以接受這樣的事實存在。在中國社會,你身爲一個公衆人物,你雖然擺明了合法,但是不合乎天理人心,那你爲世所不容,你遲早要下臺。所以我們要知道,美國是一個處處講法的社會,它的思考是這樣,所以美國人他們的思考是一種定量的分析、定量的分析。美國人做什麼事情,他強調數據、精准。中國人是講理的,他是偏重在定性分析,他重視概念原則。所以我們應該了解這二個不同名言,所産生不同的社會相貌。從佛法的角度,這都是遍計執,只是因爲遍計執的方向不同,所以帶動了不同的生命現象,所以這個叫做「一時現似種種相義,而生起故」。就是你剛始接受這樣的教育,所以有這樣的文化、有這樣的思考,所以這個社會普遍就有這樣的一個價值觀、有這樣共同的行爲、有這樣共同的命運産生。我們生命的緣起,是這樣産生的。好,了解生命緣起之後,我們以下開始要對治了:
卯二、答如何入(分二:辰一喻先所執;辰二喻此依他) 辰一、喻先所執(分二:巳一譬繩上蛇;巳二顯義無有) 巳一、譬繩上蛇
應該怎麼辦呢?怎麼悟「入」這樣一個真實相?這個地方有二段:「一、喻先所執;二、喻此依他」。先說明「先所執」,這當中有二段:第一個「譬繩上蛇」,第二個「顯義無有」。先講出一個譬喻:
如暗中繩,顯現似蛇。
我們凡夫的遍計執是怎麼回事呢?就是在這黑「暗」的地上,有一條「繩」子盤繞著,因爲光線不清楚,我們的心透過六根去接觸這條繩子的時候,出「現」一個「蛇」的影像:唉呀,這是一條雨傘節!接著我們就産生很多聯想:這條雨傘節是有毒的,會傷害我的,我應該趕快逃避它。這樣的一個聯想,都是因爲從這條繩子産生蛇的影像以後,才有這麼多的聯想,當然就會有不同的行動、有不同的結果。這所有的聯想,都是從繩子的錯誤認知而産生的。我們看第二段「顯義無有」:
巳二、顯義無有
譬如繩上,蛇非真實,以無有故。
當我們在黑暗當中,我們把光明打開,透過智慧的觀照,把電燈打開,唉呀!這條「繩」子根本不是「蛇」。「蛇非真實」,蛇的體性是我們的妄想捏造出來的,「以無有故」,因爲它的實體是不存在的,是我們一念的聯想才有的。這個地方的「譬」喻,從這條繩子變成蛇的聯想,是說明我們的心去接觸這個依他起的果報,其實沒有一個人真正活在當下的因緣,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聯想當中,從一個受用的果報來說。所以智者大師作一個譬…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