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喻說:凡夫的心接觸財色名食睡的時候,這個五欲,每一個人産生不同的感受,如果這個五欲的感受是真實的,應該每一個人都一樣,其實不同,每一個人的感受不同。爲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呢?智者大師講一個「狗嚙枯骨」的譬喻說:一只饑餓的狗,它總是認爲向外追求是快樂的。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幹枯的骨頭,已經沒有味道了,這個時候,狗去啃這個骨頭,七啃八啃,就把自己的舌頭咬破,流了很多的血。它吃到了自己的血說:唉呀,這個骨頭真是甜美。其實它所吃的不是骨頭釋放出來的血,是它自己流出來的血。這個比喻是說:我們睡覺的時候、我們得到財富的時候、我們得到飲食、很多五欲快樂的時候,其實這些都不能給你快樂,是你自己産生很多的聯想,而這個聯想給你快樂,你自己的妄想給你快樂,因爲五欲不是功德相。你要是在叁寶當中修行,念佛、念法、念僧,這個寶,那是一個法喜相,那真是有功德,它的確能夠釋放到你心中,産生寂靜安樂。但是我們在世間法上的快樂,其實都是自己的聯想創造出來的,就好象我們看到繩子,有些人以爲是雨傘節、有些人以爲是龜殼花、有些人以爲是青竹絲,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其實都是活在自心的妄想當中,所以這個地方叫做「喻先所執」,就是前面我們所破的執著。這個地方,是破除對外境一種不平等的執取。這以下第二段是我們正式所破的:
辰二、喻此依他(分二:巳一譬見繩時應滅繩覺; 巳二顯入唯識識覺當除) 巳一、譬見繩時應滅繩覺(分二:午一見繩起覺; 午二依細覺除) 午一、見繩起覺
這個地方有二段:第一段「譬見繩時應滅繩覺」,第二段「顯入唯識識覺當除」,先講譬喻,再合法。看譬喻,譬喻當中,見到繩子的時候,應滅繩覺,我們看論文:
若已了知彼義無者,蛇覺雖滅,繩覺猶在。
我們前面以無分別智,來破除心中對外境的聯想,這個時候慢慢的了解到「彼義無者」,這個心外的義相是不可得的,所謂的好壞得失、長短方圓,都是我的聯想創造出來的,這個外境的義相是不存在的。這個時候,「蛇覺」消「滅」,外境的執取消滅,但是「繩覺猶在」,你只要起觀照,這個心就是不平等,還是有對立的,所以依他起這種觀照的有所得的心、微細的心,這種「繩」子的「覺」還存「在」,因爲我們看到繩子,就表示它不是桌子、不是椅子,因爲它的本質是麻。但是麻可以編織成繩子,也可以編織成桌子,也可以編織成椅子,繩子是麻其中的一種作用。如果我們只是在繩當中産生執取,這個時候還是一種微細的法執。所以說這個時候,雖然破了這個繩錯誤的理解,但是還存在繩子的執取,這個時候應該再進一步破除。怎麼破除呢?
午二、依細覺除
若以微細品類分析,此又虛妄,色、聲、香、味、觸爲其相故。此覺爲依,繩覺當滅。
我們怎麼去面對這個繩子的執取呢?你要進一步觀察,用各式各樣差別的「品類」來「分析」。說這條繩子是什麼品類所成的呢?是「色、香、味、觸」,它是由顔色、香氣、味道、觸覺這四種法所構成,離開這四種法,這條繩子就不存在了。所以以這四種法當作依止,加以「分析」、觀察,這個時候對「繩」子的執取就慢慢消「滅」了,這個時候,我們就正式的看到麻,悟入了圓成實的平等性。這個地方是講出譬喻,從看到蛇,然後回歸到繩子,回歸到麻。這以下合法:
巳二、顯入唯識識覺當除(分二:午一除迷亂覺; 午二依真實覺) 午一、除迷亂覺
如是于彼似文、似義六相意言,伏除非實六相義時,唯識性覺。猶如蛇覺,亦當除遣。
當我們在破除心中的聯想,我們開始用雙向聯想,去對治單向的聯想,使令內心平等,這個時候就「伏除」了外境「六」種義「相」的差別,生起了「唯識性覺」。「唯識性覺」就是說,你那個能觀照的心的執取還在。這怎麼辦呢?你要觀察其實能觀照的心,它也是唯心所現的一個因緣,因爲你聽聞佛法、如理思惟,才有這個觀照力。這個時候你對這個觀照力,應該慢慢的讓它保持平等,這個時候「猶如蛇覺,亦當除遣」,它也是一個因緣所生法,它的本性也是畢竟空寂的。我們在破除遍計執,是由外而內、由粗而細,剛開始對治外境的執取,然後到最後能觀的智慧也要把它舍離。
有一個禅師,他長時間閉關修行,很有心得。有一個同參道友去參訪他說:禅師啊,你這幾年的修行,意境如何?這個禅師說:我剛開始住茅蓬修行的時候,我的心中丟掉了一頭牛。慢慢慢慢我這幾年,我心中丟掉一把火(哈──),是這樣子,這是我的意境。我們剛開始是用那個火把的光明,把這個牛慢慢調伏,這個牛就是向外攀緣的一個外境的執取。你剛開始能夠調伏對外境的執取,是你心中的平等觀,你經常用雙向否定的思考,把你不平等的單向思考抹平;但是到最後,那個雙向思考也要舍離,這火也要舍離。所以我們學《唯識叁十頌》,一個人要入聖位,說是「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就是到最後「智都無所得」,你能觀的智,
當初是在破遍計執,這個遍計執被你破壞以後,你能觀的智也要把它抹平。所以這個地方講:「猶如蛇覺,亦當除遣」,這個唯識的信解、這種觀照智,也要慢慢的把它「除遣」。最後,我們看總結:
午二、依真實覺
由圓成實自性覺故。
這個地方就開始悟入「圓成實」,悟入到一個平等不二的法界。外道的修學,它的重點在修禅定。但是諸位要知道,一個人要修禅定,他要成就禅定,一定要遠離外境的執取,所以前半段的工作──破除外境的執取,佛弟子跟外道是相同的,方便不同而已。禅定是心中有一個所緣境,然後遠離對外境好壞得失的執取,外道是用止的力量來脫落外境的幹擾,佛弟子是用觀,差別在這裏,但是結果都是要先脫離外境。但是外道成就禅定以後,他脫離了外境的執取,他內心那個禅定的心力、那個執取,能觀的那個禅定沒有消失掉,所以外道得禅定都産生大我的思想,他有自在力!佛弟子不同的是,他從雙向的觀照力,破除外境以後,他能觀的智也要舍離,才能夠入平等法界。所以這個地方大家要知道,否則會變成一種大我思想。這一段的悟入依他起,是破除能取的心,能觀照的智慧也要慢慢的調伏。
醜叁、悟入圓成實性(分二:寅一結前起問; 寅二顯義正答) 寅一、結前起問
透過前面的破所取相、破能取相,這個地方作一個總結,這當中有一個問跟答。我們先看問的地方:
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遍計所執性;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性。雲何悟入圓成實性?
「菩薩」修習大乘止觀,他剛開始是以平等觀──雙向思考的觀法,來破除內心對外不平等的聯想,這個時候「悟入」了「遍計所執性」,最後再觀察能觀、所觀其實唯是一心,把能分別的心也舍離了。這個時候應該怎麼「悟入圓成實性」呢?提出這個問,我們看回答:
寅二、顯義正答(分二:卯一長行; 卯二頌(意證長行無分別名)) 卯一、長行(分叁:辰一釋先因緣;辰二顯正現見; 辰叁成已悟入) 辰一、釋先因緣
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想,爾時菩薩已遣義想,一切似義無容得生。故似唯識,亦不得生。
我們剛開始是「滅除意言」。怎麼「滅除」呢?根據對大乘「法」義「熏習種類」的「唯識之想」。就是依止對法義的「熏習」,然後産生如理思惟,這樣來滅除心中不平等的聯想,這樣「菩薩」就「遣」除了六種「義想」的對立,這個時候一些相「似」的希望「義想」都消滅了,內心當中保持在心有境空,外境的執取破壞了。「故似唯識,亦不得生」,這個時候我們再進一步觀察我們那一念心,覓心了不可得,這一念心也是因緣生,它的本性也是空寂的,「故似唯識,亦不得生」,這個時候能觀的心也不可得,進入到心境雙亡,把這個能觀的心也舍離。
辰二、顯正現見
由是因緣,住一切義無分別名,于法界中便得現見相應而住。爾時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
透過前面止觀的「因緣」,破除所取相、破除能取相,這個時候,菩薩「住一切義無分別名」,他從有所得的心,安住在「一切義」(這個地方「一切義」,古德解釋叫真如),是一種平等的「法界」。內心當中,能取、所取「平等平等」,唯是一心故,真如現前。這個時候的內心是什麼智慧呢?安住真如是什麼智慧呢?「無分別名」,就是無分別的智慧現前。這個時候對于一真「法界」當中,産生一種「現見」的無分別智現前。這個「現見」是指能觀的智,無分別智現前;這個「相應」是所觀的理,平等「法界」的一真「法界」的理現前。這個時候,能觀的智跟所觀的理,是「平等平等」,「如如智照如如理,如如理起如如智」,「現見相應平等而住」。這個時候「菩薩平等平等,所緣、能緣無分別智已得生起」,他能觀的心跟所觀的智,已經沒有對立,都是「平等平等」。所謂的「平等」就是說能、所雙亡,唯是一心。這個時候菩薩內心當中,真實的根本「無分別智已得生起」。所謂的「無分別智」,只是一個名稱來形容,我們不要聽到「無分別智」,好象又一個有所得的東西存在。「無分別智」的意境,簡單的說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你不能講話的,它是一個不思議境。所以《金剛經》說:一個成就無分別智的菩薩,他不會說「我得初地、我得二地」,那你還是有所得,他沒有這樣的想法,他內心當中是沒有任何念頭,他觀一切法是平等平等,那個時候是不可思議的,不能夠用言語去表達的。
辰叁、成已悟入
由此菩薩…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