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名已悟入圓成實性。

  

  這是說出我們修大乘止觀成就的一個功德相貌,來給我們作參考,它是一種無分別的境界。什麼叫做無分別呢?是「能緣、所緣平等平等」,唯是一心。這是說明「悟入圓成實」的相貌。到這個地方是「長行」,這以下我們看偈「頌」,把前面的觀念作一個總結:

  

  卯二、頌(意證長行無分別名)

  

  此中有頌: 法補特伽羅,法義略廣性, 不淨淨究竟,名所行差別。

  

  我們知道生命的現象,是由思想所帶動的,由思想創造業力,由業力招感果報,這個思想就是名言。這個偈頌的前面半個偈頌,是說明名言的自性,它的自知體性;第二半段的偈頌,說明名義的差別。先看名義的自性,「法補特伽羅」,在自性當中又分成二個:一個是雜染的自性,一個是清淨的自性。什麼叫雜染自性呢?我們凡夫的名言,剛開始是「法」跟「補特伽羅」。這個「補特伽羅」,簡單的說就是衆生、或者講人,有中國人、美國人,各式各式樣的人。這個人是能受用的人,這個「法」是所受用的五蘊諸法──色、受、想、行、識。我們剛開始的相貌,就是以能受用的「補特伽羅」去受用五蘊,而産生很多很多凡夫的妄想名言,這是流轉門,是名義的一個雜染的體性。佛弟子的名言是依止智慧的觀照,前面是依止妄想。清淨的名言是怎麼産生的呢?第一個「法」,「法」是能诠,你要聽聞,從語言文字每一個文字當中,去學習這個「法」──有戒、定、慧的法,叁十七道品的法,等等。從「法」的思惟當中,産生一個真理的了解叫「義」,對于業果、空性、真如的「義」産生理解。這個「法」跟「義」,有「略、廣」體性的不同。「法」有「略」,有些人是一個簡略概念性的了解,有些人是詳細的、「廣」泛的了解,這個「法」跟「義」有「略廣」的不同。最後是「性」。前面的「法、義、略、廣」是一個枝末法門、對治法門,這個地方是回歸到現前一念的本「性」,根本法門。總而言之,我們智慧的生起,是從「法、義、略、廣」,乃至對內心心性的體會而生起的,這個都是一種清淨的名言。所以這個名言的體性,有一個是「補特伽羅」跟「法」的交互作用,跟「法、義、略、廣、性」的産生。這是說明凡夫名言的體性,這以下說差別。「不淨、淨、究竟」,這個差別有不清淨的名言,凡夫這種六凡法界的思想是不清淨的;也有清淨的名言,就是「法、義、略、廣、性」是清淨的。這清淨當中又有「究竟」的,合乎諸法實相;跟「不究竟」的、偏空的,不合乎諸法實相,是方便的:有「不淨、淨、究竟」的差別。這個講到十種:「法、補特伽羅、法、義、略、廣、性,不淨、淨、究竟」,有十種的名言,這些名言都是我們內心活動的境界。這個地方的意思是說,佛法的修學,特別是大乘止觀,這個地方告訴你一個觀念:什麼叫大乘止觀?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名言破名言,借假修真。說這個凡夫在顛倒當中,爲什麼他會顛倒?因爲他用這個名字言說在思考。佛菩薩看到我們,非常的悲憫我們;但是他所覺悟的真理,是不能直接傳輸給我們,不可以的。這中間要有個橋梁,就是靠語言文字,佛陀創造很多語言文字,我們的心接觸語言文字以後,诶,開始産生一種觀照的智慧,這觀照智慧運轉的時候,就把我們錯誤的名言消滅,最後我們把能消滅名言的清淨智慧也舍離了。講一個譬喻:我們現在在這個痛苦的此岸要到彼岸,這怎麼辦呢?坐船。船不是彼岸,是的!但是這個船,它可以慢慢的引導你到彼岸,然後你才把這個船舍離掉。你說你剛開始就不坐船,你怎麼到彼岸去呢?所以這個地方是說:凡夫的內心,「名所行差別」,凡夫的內心一定要「依教起觀」,依止名言而生起觀照。所以你一天當中的修行,諸位如果反省一下:你就是早上起來拜拜佛、念念佛、持持咒,過一天。完全修止,沒有生起觀照,那表示你的生命沒辦法突破。就是你以前是什麼生命,你現在還是什麼生命;你以前內心看到什麼境界,生起什麼聯想,你現在也生起什麼聯想。你的修行就是在這個聯想當中,加強這個力量,就加強一個福報力,如此而已,多一個福報力而已。因爲你過去的錯誤聯想,你都沒有對治,它就不會消失;就是假借名言,破除名言,這個工作你沒有做到。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出家很久了,心靈還是跟剛出家沒有多大的差別,因爲你沒有去調整它,你只是在叁寶當中多一個信心、多一個善業力,如此而已。所以這個地方是說:一定要假借名言的思考,來破除錯誤的名言,這一段話的意思是這樣。「名所行差別」,以清淨的名言,破除雜染的名言。

  

  子叁、入所知相(分叁:醜一結前順標;醜二廣入行相; 醜叁出名見道) 醜一、結前順標

  

  前面是說明悟入了真理圓成實性,這以下說明悟入真理的相貌是什麼。

  

  如是菩薩悟入唯識性故,悟入所知相。

  

  醜二、廣入行相

  

  悟入此故,入極喜地。善達法界,生如來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

  

  醜叁、出名見道

  

  此即名爲菩薩見道。

  

  這個「菩薩」,他透過大乘止觀,觀察「遍計本空,依他如幻」,破除心中錯誤的聯想,保持因緣的存在,來當作自己曆練的對象,這個時候「悟入」了「唯識」的實「性」,他知道:能念、所念唯是一心,「悟入」了平等法界。「悟入此故,入極喜地」,這個時候「悟入」二空平等的法界,內心大歡喜、大歡喜。爲什麼呢?把心帶回家,過去一直在妄想的因緣當中,如今回歸到真實清淨的家,所以「出入勝境,心生歡喜」。當然歡喜只是一個總相,他爲什麼會歡喜呢?因爲他有二種的功德:第一個從作用上來說,「善達法界,生如來家」,他的所作所爲都是「善」能通「達」一真「法界」。就是過去的思考都是對立的,現在是平等的,他能夠通達平等的一真「法界」,他永遠去做他該做的事,他不會再去做他喜歡做的事,這個時候「生如來家」,他的菩提心變得更加的堅固,能夠真實的弘護正法,承當如來的家業,這個是約他的妙用。他的體性呢,「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薩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他這個時候回歸到叁世諸佛的平等心性,我們說他已經把心帶回家了,「此即名爲菩薩見道」,這個就是「見道」位。見道位菩薩的一個功德相,他從一個對立的心思聯想,回歸到平等的一真法界,這個就是「菩薩見道」。

  

  我們從凡夫開始修行,從勝解行地到見道位這樣的一個階段,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剛開始修學的思想,你內心當中多用否定的名言就沒錯,多用否定的名言。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不是那個也不是這個,它是「否定門入,肯定門出」。先否定,到了初地以後開始肯定,從空出假,那就開始肯定。所以這個地方的止觀,它是「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當然念頭真正打死了,這個生命就斷滅了!這個「打死」的意思就是轉變的意思,轉識成智,把一種有所得的對立概念,轉成一個無所得的平等概念。

  

  把一切法當作自己曆練的對象,不要生起單向得失好壞的思考,它只是一個因緣,如此而已。好,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