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名已悟入圆成实性。
这是说出我们修大乘止观成就的一个功德相貌,来给我们作参考,它是一种无分别的境界。什么叫做无分别呢?是「能缘、所缘平等平等」,唯是一心。这是说明「悟入圆成实」的相貌。到这个地方是「长行」,这以下我们看偈「颂」,把前面的观念作一个总结:
卯二、颂(意证长行无分别名)
此中有颂: 法补特伽罗,法义略广性, 不净净究竟,名所行差别。
我们知道生命的现象,是由思想所带动的,由思想创造业力,由业力招感果报,这个思想就是名言。这个偈颂的前面半个偈颂,是说明名言的自性,它的自知体性;第二半段的偈颂,说明名义的差别。先看名义的自性,「法补特伽罗」,在自性当中又分成二个:一个是杂染的自性,一个是清净的自性。什么叫杂染自性呢?我们凡夫的名言,刚开始是「法」跟「补特伽罗」。这个「补特伽罗」,简单的说就是众生、或者讲人,有中国人、美国人,各式各式样的人。这个人是能受用的人,这个「法」是所受用的五蕴诸法──色、受、想、行、识。我们刚开始的相貌,就是以能受用的「补特伽罗」去受用五蕴,而产生很多很多凡夫的妄想名言,这是流转门,是名义的一个杂染的体性。佛弟子的名言是依止智慧的观照,前面是依止妄想。清净的名言是怎么产生的呢?第一个「法」,「法」是能诠,你要听闻,从语言文字每一个文字当中,去学习这个「法」──有戒、定、慧的法,三十七道品的法,等等。从「法」的思惟当中,产生一个真理的了解叫「义」,对于业果、空性、真如的「义」产生理解。这个「法」跟「义」,有「略、广」体性的不同。「法」有「略」,有些人是一个简略概念性的了解,有些人是详细的、「广」泛的了解,这个「法」跟「义」有「略广」的不同。最后是「性」。前面的「法、义、略、广」是一个枝末法门、对治法门,这个地方是回归到现前一念的本「性」,根本法门。总而言之,我们智慧的生起,是从「法、义、略、广」,乃至对内心心性的体会而生起的,这个都是一种清净的名言。所以这个名言的体性,有一个是「补特伽罗」跟「法」的交互作用,跟「法、义、略、广、性」的产生。这是说明凡夫名言的体性,这以下说差别。「不净、净、究竟」,这个差别有不清净的名言,凡夫这种六凡法界的思想是不清净的;也有清净的名言,就是「法、义、略、广、性」是清净的。这清净当中又有「究竟」的,合乎诸法实相;跟「不究竟」的、偏空的,不合乎诸法实相,是方便的:有「不净、净、究竟」的差别。这个讲到十种:「法、补特伽罗、法、义、略、广、性,不净、净、究竟」,有十种的名言,这些名言都是我们内心活动的境界。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佛法的修学,特别是大乘止观,这个地方告诉你一个观念:什么叫大乘止观?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名言破名言,借假修真。说这个凡夫在颠倒当中,为什么他会颠倒?因为他用这个名字言说在思考。佛菩萨看到我们,非常的悲悯我们;但是他所觉悟的真理,是不能直接传输给我们,不可以的。这中间要有个桥梁,就是靠语言文字,佛陀创造很多语言文字,我们的心接触语言文字以后,诶,开始产生一种观照的智慧,这观照智慧运转的时候,就把我们错误的名言消灭,最后我们把能消灭名言的清净智慧也舍离了。讲一个譬喻:我们现在在这个痛苦的此岸要到彼岸,这怎么办呢?坐船。船不是彼岸,是的!但是这个船,它可以慢慢的引导你到彼岸,然后你才把这个船舍离掉。你说你刚开始就不坐船,你怎么到彼岸去呢?所以这个地方是说:凡夫的内心,「名所行差别」,凡夫的内心一定要「依教起观」,依止名言而生起观照。所以你一天当中的修行,诸位如果反省一下:你就是早上起来拜拜佛、念念佛、持持咒,过一天。完全修止,没有生起观照,那表示你的生命没办法突破。就是你以前是什么生命,你现在还是什么生命;你以前内心看到什么境界,生起什么联想,你现在也生起什么联想。你的修行就是在这个联想当中,加强这个力量,就加强一个福报力,如此而已,多一个福报力而已。因为你过去的错误联想,你都没有对治,它就不会消失;就是假借名言,破除名言,这个工作你没有做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出家很久了,心灵还是跟刚出家没有多大的差别,因为你没有去调整它,你只是在三宝当中多一个信心、多一个善业力,如此而已。所以这个地方是说:一定要假借名言的思考,来破除错误的名言,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这样。「名所行差别」,以清净的名言,破除杂染的名言。
子三、入所知相(分三:丑一结前顺标;丑二广入行相; 丑三出名见道) 丑一、结前顺标
前面是说明悟入了真理圆成实性,这以下说明悟入真理的相貌是什么。
如是菩萨悟入唯识性故,悟入所知相。
丑二、广入行相
悟入此故,入极喜地。善达法界,生如来家,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
丑三、出名见道
此即名为菩萨见道。
这个「菩萨」,他透过大乘止观,观察「遍计本空,依他如幻」,破除心中错误的联想,保持因缘的存在,来当作自己历练的对象,这个时候「悟入」了「唯识」的实「性」,他知道:能念、所念唯是一心,「悟入」了平等法界。「悟入此故,入极喜地」,这个时候「悟入」二空平等的法界,内心大欢喜、大欢喜。为什么呢?把心带回家,过去一直在妄想的因缘当中,如今回归到真实清净的家,所以「出入胜境,心生欢喜」。当然欢喜只是一个总相,他为什么会欢喜呢?因为他有二种的功德:第一个从作用上来说,「善达法界,生如来家」,他的所作所为都是「善」能通「达」一真「法界」。就是过去的思考都是对立的,现在是平等的,他能够通达平等的一真「法界」,他永远去做他该做的事,他不会再去做他喜欢做的事,这个时候「生如来家」,他的菩提心变得更加的坚固,能够真实的弘护正法,承当如来的家业,这个是约他的妙用。他的体性呢,「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他这个时候回归到三世诸佛的平等心性,我们说他已经把心带回家了,「此即名为菩萨见道」,这个就是「见道」位。见道位菩萨的一个功德相,他从一个对立的心思联想,回归到平等的一真法界,这个就是「菩萨见道」。
我们从凡夫开始修行,从胜解行地到见道位这样的一个阶段,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刚开始修学的思想,你内心当中多用否定的名言就没错,多用否定的名言。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不是那个也不是这个,它是「否定门入,肯定门出」。先否定,到了初地以后开始肯定,从空出假,那就开始肯定。所以这个地方的止观,它是「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当然念头真正打死了,这个生命就断灭了!这个「打死」的意思就是转变的意思,转识成智,把一种有所得的对立概念,转成一个无所得的平等概念。
把一切法当作自己历练的对象,不要生起单向得失好坏的思考,它只是一个因缘,如此而已。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