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一卷

  第四一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三四页,「壬二、悟入义利」。

  

  从本论的学习,我们可以把大乘佛法的修学归纳成三个重点:第一个重点就是誓愿力。身为一个菩萨,我们在生命当中,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所谓的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的发动,不能够从情感性的、直觉性的发动,我们必须透过对大乘佛法的学习,产生大乘正见,由对十法界因果的了解,我们真实的了解到只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的生命才能够究竟的离苦得乐,所以我们才发起这样的四弘誓愿,叫做菩提心。这就是我们生命的引导者,叫做誓愿力。第二个就是观照力。当有了目标以后,我们应该要很正确的去观察生命的真相。在修观照的时候,有二个重点要注意的:第一个是「云何应住」,第二个是「云何降伏其心」。我们在观照的时候,你的心一定要先有一个安住处。这个安住处就是我们讲的现前一念心性、或者说是真如本性。假设我们今天在修观照的时候,我们内心所依止的是一个妄想,就是所谓的阿赖耶识,大家都知道阿赖耶识是受熏的,我们很多身口意的造作,都会去牵动阿赖耶识。所以如果你观照的依止点是阿赖耶识的生灭心,等到你情绪低落的时候、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就不能修观照,因为阿赖耶识本身的体性是变化的,而且会受环境的干扰。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找到一个不生不灭坚固的心性,然后内心完全的依靠这个心性,这就是天台宗经常强调的「称性起修」。所以我们开始在观照之前,一定要先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心性,来当作依止处。找到了心性以后,我们开始去「云何降伏其心」,就正式的修习止观。

  

  第四一卷

  

  从本论的学习,它的大乘止观,是修习遍计本空跟依他如幻。遍计本空是修习空观,调伏我们对世间人事的妄情执着,这个地方是偏重在誓断一切恶,以空观来断除恶法。依他如幻是修假观,能够善了一切因果的法则,修善跟度众生。所以说「云何降伏其心」,等于是实际的以空观跟假观,来实践菩萨道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三大理想,这就是所谓的观照力。透过这样正确的空、假、中三观的观照,我们才有后面的行动,六波罗蜜的修学行动。前面讲到「遍计本空,依他如幻」的观照方法;这一科「悟入义利」是讲到大乘的观照,说明假设我们修习「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这样会有什么样的功德利益?这是讲「悟入」唯识性的功德利益,叫「悟入义利」。

  

  壬二、悟入义利(分二:癸一问入所须;癸二以二智答) 癸一、问入所须

  

  这个地方有二科:「一、问入所须;二、以二智答」,先一个问,再一个答。我们看问的地方:

  

  复次,为何义故,入唯识性?

  

  身为一个菩萨,是为了要追求什么样的功德,才须要悟「入唯识性」呢?这个地方是提出一个问。我想外道的

  

  修学跟佛法的差异:外道的修学,基本上谈不上什么功德,我们叫做无益的苦行;佛法的每一个法门,你去修学,它一定有一个真实的功德,它是一个真实的道法:这是外道跟佛法不同的地方。所以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当中,他说:外道的修学,叫做无花果。你这棵树种了很久,它不会开花、也不会结果,白费力气。二乘的修学,就是一花一果,他就是修习四谛法门,而成就一个涅槃自己受用,如此而已。大乘法门是一花多果,在大乘的法门当中,我们去栽培一棵树,它长出一朵花,就有无量无边的果实出现。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观察「遍计本空」,调伏内心的执取;观察「依他如幻」,而生起利他的妙用。这样有什么功德利益呢?当然有很多很多的功德利益。这个地方先提出一个问,以下再回答:

  

  癸二、以二智答(分二:子一总由二智为获自义; 子二唯由后得善为他说) 子一、总由二智为获自义

  

  这个地方有二段:第一个「总由二智为获自义」,第二个「唯由后得善为他说」。先回答「二智」,我们看论文:

  

  由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由此后得种种相识智故,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为长能触法身种子,为转所依,为欲证得一切佛法,为欲证得一切智智,入唯识性。

  

  这一段的功德利益,分成二段:第一个是讲到能生之因,二种智慧能生起功德之因;再说明所生之果,讲到五种功德:就是有二种智慧而引生五种功德。先看第一个能生之因。我们修习「遍计本空,依他如幻」,会产生什么样的因地呢?「由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我们内心当中会去观察「总法」,这「总法」就是一切法的总相,或者说是一切法内在的体性,就是真如,那个不生不灭的平等法界。我们透过「遍计本空」,把这些有所得的执取消灭了以后,我们看到生命的本质,其实是不生不灭的,一种离诸对待的平等法界。这种法界的智慧,是「出世」间无漏,它能够对治有漏的烦恼,这第一个根本智生起了。第二个「由此后得种种相识智故」,当我们通达根本智以后,下一个就会生起有分别的差别智慧。这个差别智慧是观察一切法的作用跟相状,你造了五戒、十善,会招感人天的福报;你造了杀盗淫妄的业力,会招感三恶道的果报。这是观察一切法的差别作用,这个作用是在根本智之后才生起,所以叫后得智。也就是说我们去观察大乘的「遍计本空,依他如幻」的结果,会引生二种的智慧──根本智跟后得智。这二个智慧的交互作用,会产生以下的五种功德:第一、「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它能够「断」除「及相」,「及相」这个「及」就是具足。这「阿赖耶识」当中,具足了很多杂染的相,这个杂染相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惑业苦「相」状的「种子」,这种子就是修习空观来断除。我们在忏悔的时候,经常使用的方法叫做对首忏悔,我向一个法师、或者向佛菩萨,宣布我做错了什么,我表示我的后悔。这样的忏悔,事实上,罪是不能真实的清净,但是它产生一个调伏的力量。所以你要确定你的业是不是真实的从阿赖耶识消失掉,一定要「心若灭时罪亦亡」,就是心境相接触的时候,你那个分别心、爱取的心,不再生起。如果你的心跟杂染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你爱取的心还会活动,那你这个业肯定是存在的,只是你对首忏悔,调伏下来而已。所以当我们内心当中,对于杂染法爱取的心慢慢平淡以后,其实我们三恶道的业力种子,也慢慢慢慢的在折损当中,因为它能够「断」除具足杂染「相」的这些有漏的「种子」,这是第一个,这个地方主要是空观所对治。第二、「为长能触法身种子」。前面是断恶,这个地方是修善。我们在修空观跟假观的时候,「能」增「长触」,这个「触」就是趋向,它有趋向清净「法身」的无漏「种子」,因为你破一分的无明,就证一分的法身,所以断惑跟证真,基本上是前后的关系,前面是断惑,后面就证得清净法身的真理。第三、「为转所依」。前面是一个种子,是一种内心的功能;这个地方是讲内心整体的体性,「所依」就是一切种子所依止处,就是阿赖耶识,我们能够转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这第三种功能。第四、「为欲证得一切佛法」。我们从清净的心当中,修习假观、修习种种的六波罗蜜,就能够成就一切法的功德。这个地方的功德,偏重在神通跟三昧,有无量无边的六种神通、三昧、陀罗尼,都能够从假观当中次第的成就。第五、「为欲证得一切智智入唯识性」。有能够成就我空、法空的智慧,悟入圆成实的平等法界。这个地方是总标二种智慧而成就五种功德。

  

  天台宗把菩萨道的修行分成二个次第:第一个叫做缘修(缘就是因缘),第二个是见道位以后叫真修(真实的真)。我们刚开始发了菩提心,其实我们内心的空观跟假观的力量还非常的薄弱,观照力很薄弱。其实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完全是依止一念的誓愿力──我们对无上菩提的追求,绝不放弃。就是前面有一个光明点在引导着我们,如此而已,烦恼还是非常的粗重。这怎么办呢?怎么修行呢?烦恼这么重怎么办呢?缘修!就是你刚开始要依止四种因缘,来保护你的菩提心。我们前面说过,菩萨刚开始的四种善根:第一个誓愿力,你要不断的在佛前发愿,你一定要追求无上菩提,绝不放弃;第二个善友力,你要经常亲近善知识、同参道友,依止僧团,依众靠众,靠大众威德的摄受,调伏烦恼;第三个是作意力,你要经常在大众中作定课,加强你的正念;第四个资粮力,要广修种种福德智慧的资粮。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没有生起根本智、也没有生起后得智,就靠四种因缘在资持。但这个地方的菩萨,经过资粮位、加行位以后,他已经成就了根本智、后得智,这个时候叫真修,他内心当中已经见到真理,跟无所得相应,所以他能够真实的依止内心起修,不必依靠外在的因缘。这个地方是讲到成就大乘止观的功德利益。

  

  子二、唯由后得善为他说

  

  这是把后得智再加强,因为前面的五种功德,基本上有四种功德是针对根本智,所以后得智讲得少,这个地方把后得智再补充一下。

  

  又后得智,于一切阿赖耶识所生一切了别相中,见如幻等,性无倒转。是故菩萨,譬如幻师,于所幻事,于诸相中,及说因果,常无颠倒。

  

  菩萨他修空观,但是他也修假观,善能分别一切法的差别。这个假观有什么作用呢?它对「于阿赖耶识」杂染种子「所生」的「一切」因缘法当「中」,能够看到这一切三界的果报,荣华富贵、或者是卑贱痛苦的果报,都像是如梦「如幻」。这个时候,「菩萨」在观察三界果报的时候,内心是安住在不颠倒的状态。我们过去没有修习空观,直接修假观,我们内心当中对三界果报,会有个人的情感,会生起种种颠倒的想法、错谬的想法,这个时候菩萨是性无倒转。这个地方是…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一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