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一卷▪P3

  ..续本文上一页取相的执取。他面对所有的顺境、逆境,内心是保持一个平常心的状态,「于无义中,已得决定,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契入唯识的真实义,应该是有二分的三摩地:一分是破所取相,一分是破能取相。这个忍位已经破除了所取相,所以他已经成就一分,对于外境的好坏是不可得,这一部分已经「决定」理解;对于内心的没有能取相,也能够随顺忍可,他内心当中能观照的智慧也是不可得,也能够随顺忍可。这个是讲「忍」。

  

  这个暖、顶、忍,我们说明一下。暖位这个「暖」,就是一种温暖相,就是我们在钻木取火的时候,这个火还没有生起,温暖的相貌先生起。这表示说,这个菩萨在黑暗当中摸索,已经出现了温暖,但是这个光明还没有真正生起,就是这个智慧还很薄弱,但是已经有那个智慧的气氛出现,这叫「暖」。这个「顶」的意思就像一个人爬山,已经到达了山顶。我们一个人在山顶上看房子、看树木,就非常清楚分明,所以这个顶位就是他对外境是不可得这样的理解,是非常清楚的,这叫做「顶」。「慧目增长,寻思未及」,这个叫顶。这个「忍」的意思,就是对于我空、法空的真理,外境是无所取毕竟空、内心也是毕竟空,对二空这样的智慧,已经能够随顺忍可。虽然没有证得,但是已经开始随顺,叫「忍」。

  

  寅二、辨世第一法依止及出定名

  

  从此无间,伏唯识想,有无间三摩地,是世第一法依止。

  

  前面的「忍」是开始念念的随顺内心,其实能观照的智慧也是因缘所生,也是觅之了不可得。他这样的观照力是「无间」断的,这地方有十六剎那是无间断的,就是这个时候,他念念当中,不会生起任何的妄想,慢慢的「伏」除「唯识」的「想」法(这个「唯识想」就是能观的智慧),他本来是靠能观的智慧去破外境,现在他慢慢的也把这个能观的智慧慢慢的调伏。怎么调伏呢?就靠这个「无间三摩地」,就是靠这个正念的相续,回光返照这个能观的「唯识想」──也是因缘所生,觅之了不可得,这样就成就了「世第一法」,「有为法中,最为第一」。这个世第一法的下一剎那就是见道位,所以这个「世第一法」是「无间三摩地」。其实「世第一法」的时间相当的快,在《大毗婆沙论》上说:暖、顶叫做五根──信、进、念、定、慧,对于大乘甚深的真理──「遍计本空,依他如幻」的真理,生起了信、进、念、定、慧的善根。但是五根它能够生起善根,它不能破恶,所以暖、顶是会退。暖、顶虽然会退转菩提心,也可能遇到恶因缘会造恶;但是他的情况「虽堕恶趣,终不久留」,他有善根,到了恶道以后,遇到苦恼的剌激,他的善根就会发动。善根发动,就生起增上惭愧,他的罪业就瞬间消失,就从三恶道跳出来。就是他的内心有这个五根,五种对大乘法的坚定善根。所以一个人遇到痛苦,就可以考验你有没有善根。你看世间人遇到痛苦,他更加造业、恶心更重,他没有善根;没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只会增加他贪瞋的烦恼,所以他的罪业、痛苦更增加。有善根的人,他这个善根平常是保存在心中,但是他遇到痛苦的时候,他的善根会表达出来,他真实的忏悔,所以他能够从痛苦当中跳脱出来,这叫「暖、顶」。这个「忍」跟「世第一」叫五力,力就是破恶,他再也不堕落到恶趣,「终不堕恶趣」,到忍位的时候,就不到三恶道去。在忍位的时候,如果他没有意外死亡,他今生决定是要成就圣道。这个叫做暖、顶、忍、世第一,就是他「遍计本空」的智慧,依止禅定,先破除对外境的执取,然后破除对内心的执取,最后悟入平等法界,证得真如的道理。

  

  子二、明现观边

  

  应知如是诸三摩地,是现观边。

  

  这个地方是作一个总结。前面的四种「三摩地」,这个暖、顶、忍、世第一所依止的「三摩地,是现观边」。「现观」就是二空平等的智慧,这种智慧是明了的现前,叫「现观」。资粮位、加行位菩萨的智慧不能叫现观,资粮位、加行位在观察真如平等理的时候,是比量的智慧,要假藉文字来观察,比度量知的。见道位的菩萨,他在观察真理,他不夹带文字,直接趋入叫「现观」,就是那个智慧是现前明了的。四加行的菩萨,他的智慧虽然是带相观空,但是已经跟见道位的智慧「现观」了,已经非常的接近,所以叫做「现观边」,他还没有到现观,但是已经到了现观的边缘。这是作一个总结。这个地方是讲到四加行,前面是资粮位,这个地方讲到加行位。

  

  看本论的次第,我们可以了解:大乘佛法修戒、定、慧,跟小乘有什么不同?小乘就是持戒、修定、修慧;大乘佛法的戒、定、慧是先持戒,先断除身口二业,因为你要行菩萨道,一定要先避免到三恶道去。你到三恶道去,你怎么听闻佛法?你不可能发菩提心。所以大乘佛法刚开始先持戒,先远离恶道;第二个修智慧,不是先修禅定,先从智慧当中,成就菩提心跟空正见二种根本的善根;然后修了将近一大阿僧祇劫,到四加行的时候,再修禅定,再断惑证真。有人就会问:为什么资粮位不修禅定,要到加行位才修禅定?如果一个菩萨大乘的善根没有坚固,就先修禅定,就容易生起过失。什么过失呢?就是你这个禅定太深,而大乘的善根不足,你内心当中就很容易不乐修善、忘失大悲。因为禅定所产生的寂静安乐的力量太强烈,这寂静安乐的感受,会让你不想活动、不想修善,而且对众生的痛苦,也没有任何感觉,这样就很容易落入二乘。如果在禅定当中,你又贪着神通,那你连二乘都不如,就是外道种姓了。为什么呢?禅定的安乐,跟世俗的五欲安乐是不同。世俗的五欲安乐是非常躁动、粗重,你很容易可以远离,因为它的过失太强烈,你马上就可以感觉到它的过失,譬如刀上的蜂蜜。但是禅定的安乐,它跟涅槃是非常接近,它也是寂静相。所以菩萨耽着禅定,你一定会退失菩提心。所以这个地方,为什么一定要在资粮位不断的加强你的誓愿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把你生命的目标、理想,完全的根深蒂固,菩提心跟空正见二个根本坚固的插在心中,然后再修禅定。你在禅定的寂静安乐当中,那个寂静安乐的感受会不断的诱惑你,你可以毫不犹豫的走过去,你知道这不是你要的,你能够通过禅定,而不为禅定所迷惑。你利用禅定来断惑,但是禅定的寂静安乐感受生起的时候,你不会在那个地方停留,你能够很顺畅的走过去。如果你的菩提心不够坚固,你到那个地方就走不过去,你就因小失大换取糖果吃,就在禅定停留下来。所以大乘佛法的资粮位,是先成就大乘善根。所以我们经常说:发菩提心、忏除罪障、积集资粮,就是这个意思。他先成就戒、成就慧,再成就禅定。当然有人说:这样子的话,那禅定修不成,就不能断惑证真了。那怎么办呢?有一个方法,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所以,其实资粮位的菩萨,很多人在资粮位的时候就求生净土,他这个加行位,不在人世间修,他到净土修四加行。当然这是个人的选择。因为很多人是在资粮位的时候发菩提心,然后观察这一大阿僧祇劫的发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诸多的恶因缘。那怎么办呢?先到净土去,这个地方果报又好、环境又好,然后在净土中修四加行,经过暖、顶、忍、世第一,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好,我们先讲到这个地方。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一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