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二卷

  第四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三六页:

  

  辛二、修道及究竟道位(分二:壬一结前起问; 壬二略辨正答) 壬一、结前起问

  

  我们这一段是讲到大乘的唯识止观,修习「遍计本空,依他如幻」的道次第。前面「辛一」是说明从一个资粮位到加行位、见道位,就是从凡夫的有所得的心情,来开始修行的内涵。这以下的「修道」跟「究竟道」,就是到圣人以后,他是如何修行呢?说明「修道」跟「究竟道」的菩萨,是如何来修习止观的。这当中有二段:第一个「结前起问」,第二个「略辨正答」。先看问:

  

  如是菩萨已入于地,已得见道,已入唯识,于修道中云何修行?

  

  这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他经过凡夫的四寻思、四如实智,这个时候「已入于地」,已经成就了初欢喜地。入欢喜地的时候,他内心当中「已」经是「见」到圣「道」,见到了二空平等的真理,这叫做「道」,因为这个二空平等的道理,能够趋向涅槃。这个时候在「修道」当「中」,他的功德还有很多还没有圆满,他内心当中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法门无量誓愿修」,所以他有很多很多的功德还没有圆满,这个时候他应该如「何」来「修行」呢?提出这个问。

  

  壬二、略辨正答(分二:癸一先说修道可得转依; 癸二后明欲证精勤加行) 癸一、先说修道可得转依(分二:子一显意言境及由方 便;子二显经长时方得转依) 子一、显意言境及由方便

  

  第四二卷

  

  这当中有二段:第一个「先说修道可得转依」,第二个「后明欲证精勤加行」。先说明「修道」的「转依」,,这当中分二段:第一个「显意言境及由方便」,第二个「显经长时方得转依」。先说明他内心的状态,跟他所采取的方法,再说明修行时间。先看「显意言境」,这个「意言境」是说这个菩萨内心是什么样的意境?他这个「意境」是怎么产生的?什么方便产生的?看论文:

  

  于如所说安立十地摄一切经皆现前中,由缘总法出世,后得止观智故;

  

  这个菩萨在见道位以后,他怎么修呢?他的修行内涵,正「如」佛陀在大乘经典当中「所说」的「十地」法门,《华严经》讲十地就讲得很清楚,十地菩萨每一个都有他相应的修行法门。这以下作一个简单的总相说明。「十地」菩萨的内心是什么相貌呢?「摄一切经皆现前中」,就是十地菩萨的一念心,他不管攀缘什么法界,比如说他念阿弥陀佛也好、持〈大悲咒〉也好,他每一个法门都能够「摄」持「一切」的义理,使令这个义理都能够清楚的现前,在一念心当中,能够转大*轮,这是不可思议的意境。他能够「摄一切经皆现前中」,他不管是修什么法门,都能够摄持所有大乘的「经」义,使令它「现前」。他怎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由缘总法出世,后得止观智故」,其实他一方面观察一切法的总相,所谓的空性体性,一方面攀缘一切法差别的假观,他也是修空观、假观而成就的。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同样是空观、假观,这二个法门是完全一样,内涵是一样;但是为什么凡夫修空观、假观的时候,障碍重重;圣人修空观、假观的时候,是「摄一切经皆现前中」?因为我们凡夫修空观、假观的时候,内心有很多的情感在障碍我们,所以空、假二观的智慧不能够在内心很自在的开展出来,就是有烦恼障。我们在凡夫的时候,修了很多很多的善根,拜佛、诵经、持咒,但是这个善根的力量都不明显。为什么呢?都被烦恼抵消掉了。这个烦恼的干扰太厉害,就是这个心动得太厉害。动得太厉害,你就很难把这个东西种下去。所以菩萨他诵《华严经》,他的读本跟我们是一样的,就是「如是我闻……」,他也是诵《华严经》,但是他诵《华严经》的时候,他能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只要读诵一个偈颂,就能够总摄佛陀一切的法门现前。在《华严经》,佛陀讲一个譬喻说:凡夫修习佛法的善根,就像一艘船刚开始要离开痛苦的此岸,离开的时候很困难,你看这个船要离开港口很困难,它努力的往外面跑,但是地心引力又把它吸回来,就是烦恼它不同意你修行。你所有戒定慧的修行,烦恼没有一个同意,所以我们修行人,经常陷入矛盾当中。在家居士他不会矛盾?因为他就是随顺烦恼,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旦你要修行,你的心就有二种功能:一个是趋向于戒定慧的,一个是要你随顺烦恼,你内心当中,这二个状态不断的在冲击,真妄交攻。就好象这个船要离开港口的时候,这个马达是要船往外面跑,地心引力却是往里面吸的。但是当这艘船一旦离开港口,到了大海的时候,马达可以关掉,船自然的一日千里,所以菩萨的修行非常轻松。所以有时候我们讲「成佛是三大阿僧祇劫」,一听就很可怕。其实蕅益大师说:成佛之道最可怕的是三界生死这一段。就是你要离开港口这一段是最困难的,这艘船只要一离开港口,后面没有地心引力的干扰,它是一日千里。所以《华严经》上说:初地的菩萨,他一念之间跟佛法的相应,超过他以前在凡夫位的时候,资粮、加行、通达修一大阿僧祇劫所有的功德,比不上初地菩萨一念的相应。二地的菩萨一念的相应,就超过所有初地菩萨所有的功德,就是说他内心当中没有障碍。所以为什么我们在凡夫的时候,要为菩提道求生净土。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上说:虽然阿弥陀佛的净土是三根普被,也摄受凡夫、也摄受法身菩萨,但是真正受益的是生死凡夫,因为三界这一关最难跳出去,这一关跳出去了,其实你的成佛之道后面是一帆风顺,那个是自然的。你整天吃饭、整天睡觉,善根就是不断的增长,因为他没有负面的阻力,没有烦恼的阻力。所以这个地方说:初地菩萨,他任运的修习空、假二观,就能够在一念心当中,「摄一切经皆现前中」,无量无边的法门,他修习布施、具足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所有的功德都具足,那是一个不思议境。

  

  子二、显经长时方得转依

  

  经于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数修习故,而得转依。

  

  你看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力,都还要经过「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长时间的修行,才能够去转变他根本的生命相貌。什么叫「转依」?从本论来说有二个「转依」:第一个是转烦恼障得大涅槃,成就断果;第二个是转所知障成大菩提,成就智果:这叫「转依」,二种转依果,这个都是要经过无量阿僧祇劫的修行。

  

  癸二、后明欲证精勤加行

  

  为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

  

  为什么要这样用功呢?因为菩萨要成就「三身」:法身、报身跟应化身。法身、报身偏重在自受用,应化身是他受用。因为小乘的学者,他只追求偏空涅槃,他不追求三身;但是菩萨为了成就「三身」的缘故,所以必须要长时间的「修行」,这是他的目的。到这个地方,是把大乘止观,从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的凡位修行,乃至于修道位的这种圣位的修行都讲过了。

  

  戊三、现观差别(分二:己一问;己二答) 己一、问

  

  这个地方是作一个比较。「现观」就是真实智慧的现前。真实智慧当中,有小乘的智慧跟大乘的智慧,这个地方作一个差别、比较。

  

  声闻现观、菩萨现观,有何差别?

  

  小乘的学者,他观一切法空,入一种无所得的状态;大乘的「菩萨」,也观一切法空,内心也安住在无所得。同样是无所得,大小乘「有」什么「差别」?提出这个问。

  

  己二、答(分二:庚一总标数;庚二别列释) 庚一、总标数

  

  「答」当中:第一个「总标」,第二个「别释」。先看「总标」:

  

  谓菩萨现观与声闻异,由十一种差别应知。

  

  大乘的空观跟小乘的空观,这当中有「十一种差别」。当然大小乘是有交集的,大乘的空观跟小乘的空观都是无所得,这个是相同的;但是在相同当中,有「十一种」不相同的地方,这是菩萨「应」该了「知」的,叫「差别应知」,菩萨应该要知道这当中的「差别」,你才能够简别。

  

  庚二、别列释

  

  我们先看这十一种差别:

  

  一、由所缘差别,以大乘法为所缘故; 二、由资持差别,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故; 三、由通达差别,以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 四、由涅槃差别,摄受无住大涅槃故;

  

  五、由地差别,依于十地而出离故; 六、七、由清净差别,断烦恼习,净佛土故; 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成熟有情加行无休息故; 九、由生差别,生如来家故; 十、由受生差别,常于诸佛大集会中摄受生故; 十一、由果差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无量功德果成满故。

  

  这当中的十一种差别,我们分成二段来说明:第一段是总说,第二段是别释。我们看总说的地方,「由所缘差别,以大乘法为所缘故。」小乘空观的所缘,主要是四谛法门,就是苦、集、灭、道,而这当中的所缘还偏重在苦谛。小乘佛法修空观的动机,是缘苦而发动的,就是观察无常,他感觉到生命是变化流动的,所以他感到非常强烈的不安稳性,他认为生命没有安全感。所以从苦谛的无常当中,他要找一个没有变化的涅槃来安住,所以小乘佛法的空,是缘四圣谛而引生的,特别是这当中的苦谛。大乘佛法的空,其实是缘一切的法门,所以智者大师说:大乘的空观是缘道谛,他为了要广修一切法门,才修空观。因为你要修一切法门,一定要空作基础,以有所得的心是不可能成就一切法门的。小乘的空观是缘苦谛而发动,大乘的空观是缘道谛而发动。《梵网经菩萨戒》说,菩萨的空观是什么相貌?说是「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你看菩萨的空观,他是依止在现前一念心性,他是有明了性的,在一念心性的平台当中,「方便勤庄严」,就是断恶、修善、度众生。什么叫「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