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三卷

  第四三卷*干师校处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四○页,「己二、别五现观伽他」。

  

  这一科是讲「入所知相」。「入所知相」的大意,是引导一个菩萨,如何悟入生命的真实相,或者说是大乘的中道实相,本论当中提到了二个重要的方法。一个菩萨在修习六度之前,一定要先悟入中道实相。怎么悟入中道实相呢?本论当中讲到,菩萨必须具足二种根本的功德:第一个是菩提心,第二个是空正见。身为一个菩萨,首先你应该先发起菩提心。我们应该如实的观察整个三界的果报,是我们一念的心识所变现的。假设我们内心当中是累积了杀、盗、淫、妄的罪业,就变现刀山油锅的三恶道果报。这种三涂的果报,本身是逼迫性的,逼迫性的本质是痛苦的,它不是我们生命的依止处。假设我们内心依止的是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这个善业它表现出来的时候,是人天安乐的果报。但是人天安乐的果报,它的本质是无常变化,是不安稳性的。就是说,你今天拥有一个你感到快乐的果报,但是你可能明天会失掉,所以这种不安全感,本身就是一种痛苦。所以菩萨观察三界的痛苦跟快乐,基本上都不是我们应该去归依的依止处所。所以菩萨从这样的观察,发起了「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厌恶三界的生死,欣求大般涅槃,我们要的是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永远离开对立相貌的究竟安稳快乐。当菩萨内心当中许下这种誓愿的时候,他必须有一个方便力,来保护这个菩提心。什么是方便力呢?就是空正见。这个空正见,在本论当中,简单的说就是「遍计本空,依他如幻」。也就是说菩萨修习空观的时候,是以空性的智慧,消灭内心的妄想执着;同时修习假观,来成就种种的功德庄严。所以菩萨的空观,是有所破坏、有所建设的,这一点我们应该清楚。透过菩提心跟空正见,历经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道位到究竟位,从浅到深有五种的次第,这个在前面的「长行」都已经详细说明过了;这以下「己二」是用重颂的方式,叫「别五现观伽他」。

  

  第四三卷

  

  己二、别五现观伽陀(分五:庚一显资粮位;庚二显加行位; 庚三显见道位;庚四显修道位; 庚一、显资粮位 庚五显究竟位)

  

  「别」就是各别的,各别的说明菩萨的「五」种「现观」,从「资粮位」到「究竟位」五种差别的「现观」,这当中用「伽陀」的方式,用偈颂的方式,作一个重新的说明,叫「别五现观伽他」。这当中有五科:「一、资粮位;二、加行位;三、见道位;四、修道位;五、究竟位。」我们先看第一个「资粮位」:

  

  复有别五现观伽他,如《大乘经庄严论》说: 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

  

  这个地方是引用「《大乘庄严经论》」。什么是「资粮位」菩萨的相貌?就是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发菩提心以后,他是怎么修行呢?「福德、智慧二资粮」,发了菩提心以后,你要赶快的积集「二」种「资粮」:第一个是「福德」。天亲菩萨解释这个「福德」,就是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法门是「福德资粮」。那「智慧」呢?就是我们经过听闻、思惟,产生我空、法空的「智慧」,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遍计本空,依他如幻」的智慧,这个智慧是属于般若波罗蜜。精进跟禅定是通于二者:精进跟禅定如果是跟福德相应,就属于福德资粮;如果是跟智慧相应,就属于智慧资粮。菩萨在资粮位的时候,他内心当中许下了誓愿:希望远离三界的果报,追求大般涅槃的安乐。这个时候,他广泛的积集「福德、智慧资粮」,他内心当中对二种资粮是什么心态呢?「善备无边际」,他内心当中对这二种资粮,是多多益善,无有厌足,他没有感到满足的一天,这「无边际」就是说,他没有停止的一天。在古德的注解当中,这一段提出一个问,他说:菩萨发了菩提心,为什么要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来增上菩提心呢?这个观念是说:菩萨为什么修习福德资粮呢?因为菩萨要远离三趣的痛苦。你发了菩提心,你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如果不积集布施、持戒、忍辱的资粮,一旦你到了三恶道,比如说做一只狗、做一只蚂蚁,你根本不能实践菩萨道的理想。因为三恶道的果报本身是一种障碍,叫做报障,你得到那个果报,会使令你内心暗钝。所以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到三恶道去,因为在这段时间当中,你的生命是空过的,你根本不能增上,所以菩萨要赶快积集福德资粮。为什么呢?「远离恶趣」,这第一个。第二个,菩萨有了福报就能够「成就安乐」,为什么追求智慧呢?因为只有智慧能够使令你远离放逸。我们在安乐果报现前的时候,我们很可能被现前的安乐所迷惑,而产生执取,我们就会耽搁在路旁的小花当中,忘掉最后的摩尼宝珠。所以菩萨应该要不断的听闻佛法、如理思惟,加强心中的观照,对于这种人天生灭变化的福报,他能够迅速的走过去,就是远离放逸。就是说资粮位的「菩萨」,虽然他内心的观照力是薄弱的,但是他依止「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的资持,也就资持他的菩提心不断的进步。这一段是把前面的「长行」作一个重颂,把资粮位菩萨的修行相貌作一个重颂。我们看第二个「加行位」:

  

  庚二、显加行位(分二:辛一明所悟入;辛二遣似唯识) 辛一、明所悟入(分三:壬一悟入遍计所执性;壬二悟入依他 起性;壬三顺入圆成实性) 壬一、悟入遍计所执性

  

  「加行位」当中有二段:「一、明所悟入;二、遣似唯识」。「所悟入」当中,有三个悟入的差别:「一、悟入遍计所执性;二、悟入依他起性;三、悟入圆成实性」。先看第一段:

  

  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

  

  「加行位」菩萨的特色,就是他在前面的资粮位,经过长时间的修习止观,他的禅定成就了。他能够在寂静的心中,「思」惟法义。这个地方,他所思惟的是什么「法」呢?古德的注解上说,就是「名、义、自性、差别」。就是说他观察一切的外境有很多的差别,有好人坏人、有得有失,有各式各样对立的差别。他观察这些差别,其实都是我们心中的妄想所变现出来的;离开我们心中的思想,这些对立的差别相貌是不存在的。加行位的菩萨在禅定当中,对于「名、义、自性、差别」强烈的「思」考,产生了「善决已」的功德,产生一个非常深刻而坚定的理解,虽然还没有完全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但是那个真理相应的力量,已经特别的深刻。所以他有什么样的结果呢?「故了义趣唯言类」,知道这一切外在的「义」相,都是我们心中的思想所变现,离开我们心中的思想,外境的差别是不可得。天台宗把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叫做外凡位,什么叫外凡呢?心游理外。他的内心跟真理相应的时间非常的少。加行位的菩萨叫内凡位,就是心游理内,他跟真理相应的时间相当的多。什么叫「心游理外」呢?就是正见。什么是「心游理内」呢?就是正念。我们会说:那正见跟正念有什么差别?当我们在人世间的时候,有一件事你不该做,但是你做了以后再来后悔的(呵──),做了以后才后悔,叫正见,就是你根本不能抗拒你的烦恼;你能够事先防范的,叫正念,这件事情我已经能够事先的防非止恶,就是说你这部分的正念,对这个恶法的正念生起了。在资粮位的菩萨正见的成分多,能够事后忏悔,这个人已经算不错了,虽然是后知后觉,至少还是有觉。但是这个正念是先知先觉,他跟环境接触的时候,任运的防非止恶。为什么呢?因为他禅定生起了。他有禅定的摄受,观照的智慧特别的强烈。所以你看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它首先表达他的特色,「于法思量善决已」,就是说加行位的菩萨,可能在福德方面跟资粮位的菩萨没有差多少,但是他内心的止观,的确是特别的强烈,他能够对于大乘甚深唯识所变万法的思想,产生非常深刻的理解。当然,一个人有不同的思考,他的生命就会有不同的相貌。我们看第二段:

  

  壬二、悟入依他起性

  

  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

  

  前面是破除外境的执取,这个地方是破除内心的执取。当你已经了「知」一切外在的「义」相,都「是言」,都是你内心的分别所变现,这个时候你就能够离开相似义相,而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现前一念「心」性的真「理」,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个时候,他从前面的破除外境的执取,他一方面观察「其实能变现的心,也是因缘所生,也是当体即空」,远离了能取相。

  

  壬三、顺入圆成实性

  

  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

  

  辛二、遣似唯识

  

  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

  

  加行位的菩萨,他产生一种「现证真法界」,他现观的智慧现前。资粮位的菩萨在观察真理是比量的,由语言文字的比度量知,而对真理产生理解。但是加行位,已经「能」够「现」量的「证」入一「真法界」,这种平等二空真如的法界;对于「二相」的执取,能取、所取这种相貌的执取,都能够消「除」,而通达「离心无别物」,就是这个外境是不可得,而且也了解到内心也不可得。就在这种离开能所对立的状态当中,悟入了能所双亡的平等法界,叫做一「真法界」,或者叫二空真如,其实这个时候,已经即将要悟入圣位了,这个是加行位的末端。这个加行位菩萨的特色,我们从这个偈颂可以了解到,他的重点在他的空性智慧的加强,他不同于资粮位的菩萨在这一点。从唯识教义上的指导,菩萨的空观第一个所破的是外境的执取,破除外境。这个地方有人会质疑说:小乘也修空观,大乘也修空观,这样有什么差异呢?小乘修空观,他是从无常、无我契入,他观察外境是无常的,生灭变化,所以是苦,无常故苦。从苦当中,知道我们…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