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当中有二段:「一、结前问后;二、标释正答」。先提出一个问,然后再回答。无著菩萨很喜欢用这种问答的方式来表达法义。我们看第一个问:
如是已说入所知相。彼入因果,云何可见?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引导一个菩萨如何悟「
入」中道的实相。悟入中道实相,有很多很多的差别「因果」,这当中「云何」了知呢?我们说明一下。其实整个菩萨道的贯穿点,就是一个菩提心,你有一个很强烈要成佛的意愿,这是贯穿凡夫到成佛的。但是菩提心的相貌,会随着我们内心的智慧跟行动而产生变化。在前面「入所知相」,它的菩提心主要是跟观照力相结合的,就资粮位资粮位的观照、加行位加行位的观照、修道位修道位的观照,所以前面的「入所知相」讲到菩提心跟空正见,是用观照力来加强你的菩提心。这一段就更进一步的,由观照力而产生一种行动力,就是六波罗蜜的行动。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把每一个观照,它所带动的六度的相貌,资粮位有资粮位的六度、加行有加行的六度、修道有修道的六度,这些差别的「因果」,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前面是讲誓愿力跟观照力,这个地方再把行动力加进去,这样菩萨道就更清楚了。「彼入因果」,这些差别的六波罗蜜的因果,应该如何了知呢?这提出一个问,我们看回答:
丙二、标释正答(分二:丁一牒前总标;丁二依标别释) 丁一、牒前总标
回「答」当中有二段:「一、牒前总标;二、依标别释」。先作一个「总」答,再一个「别」答。我们先看「总」答:
谓由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六种波罗蜜多。
悟入中道实相的因果是什么呢?到底什么是它的因果?先简单的回答。我们要悟入中道实相的因果,简单的说就是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波罗蜜」。这以下把「六波罗蜜」详细的说明。
丁二、依标别释(分二:戊一略辨二位;戊二广显十门) 戊一、略辨二位(分二:己一双问征起;己二别答显位) 己一、双问征起
这当中分二段:「一、略辨二位;二、广显十门」。「略辨二位」分二:「一、双问征起;二、别答显位」。先提出二个问:
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入唯识? 复云何六波罗蜜多成彼入果?
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问,问因相跟果相;前面说「彼入因果」。在成就中道实相的时候,这过程当中,什么是因呢?「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入唯识性?」这个「唯识性」就是一种智慧的观照,这个智慧是因。「复云何六波罗蜜多成彼入果?」就是六度是「果」。我们说明一下什么叫智慧为因、六度为果?我们凡夫是一个有所得的心,我们的思考,往往是对立的,要嘛就着有相、要不然就全盘的放弃着空相,我们很难走第三条路──中道,说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我们凡夫很难做到这一点。但是如果你想要成就大般涅槃,你就非走这条路不可。那怎么办呢?你刚开始要先有听闻正法、如理思惟的正见作基础,这个正见就是生起六度的因,它是带动六度的一个主要的因相,所以观照力是因。由这个观照力,就带动了六度,六度是果,因为你有这个智慧,你才会修行六度,所以六度是果,这个行动是果。但是你行了六度以后,它又会增上你的智慧,又创造一个新的因相,因就是能生,能生起六度。这个新的智慧,它又带动一个新的六度,又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又产生一个新的智慧,这新的智慧又产生一个新的六度。所以它的因果是展转生起的,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就是因为假藉这个智慧带动六度,由六度又产生智慧的一个展转因果,使令菩萨慢慢的破恶生善,趋向于佛道。所以说智慧的观照是因,六度的事修是果。这个地方先作一个总标,先提出一个问,这以下回答:
己二、别答显位(分二:庚一地前位;庚二地上位) 庚一、地前位
这个地方是从「地前位」这个资粮、加行的凡夫菩萨,来说明他的智慧跟行动的相互关系。第二个是从「地上位」,见道位的圣人菩萨,他如何用智慧来带动六度,六度当中又增长智慧。从二个阶位作一个总说。我们看「地前位」的菩萨:
谓此菩萨,不着财位,不犯尸罗,于苦无动,于修无懈。于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便能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
这个「菩萨」是已经发了菩提心、具足空正见的菩萨,他准备要很正确的走在菩萨道上,当然他内心一定有智慧,我们说过智慧是生起六度的因。他依止智慧,怎么修六度呢?第一个、「不着财位」,这个修布施,布施的重点在于不贪着财富跟地位。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菩萨在资粮位的时候,长时间的修布施、持戒、忍辱的福德资粮,他很可能会出现财富,或者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就有地位。当然因果的招感,是谁也不能去否定它。但是菩萨应该观察这个财富跟地位是生灭之法,只是他生命当中一个生灭的过程,他的重点应该要调伏心中的爱着,重点在「不着」。为什么不贪着呢?古德注解说:「不为贪欲所累」,这个「累」就是系缚。因为你产生贪着,重点不是外在的财富跟地位有问题,而是你贪着的时候,你心中会产生一种欲望,这种躁动的欲望,就障碍你的菩提心,使令你对于生命的目标开始模糊了,你不知道你的生命的价值在哪里,这是比较可怕的地方,障碍菩提心是比较可怕。所以你应该要透过布施,把多余的财富舍出去,尽量避免对于地位的追求,因为不要让内心产生一个累赘──贪欲的累赘,因为这个贪欲生起时候,你还得对治它,更麻烦。第二个、「不犯尸罗」,菩萨对于所受的戒法,应该要不加毁犯。为什么呢?因为你要远离恶趣,你就应该对于杀、盗、淫、妄的根本重罪,以及它所相应的遮罪,要好好的受持,因为菩萨要远离恶趣的。第三、「于苦无动」,菩萨对于人事的干扰,要能够安忍不动。第四、「于修无懈」,菩萨对于所修的福德、智慧的资粮,要永远保持进步的状态。为什么?这以下讲出一个原因来。其实前面的四度,就是「于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就是说,菩萨修习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的重点,还不是修习福报,这个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创造一种不散动的因缘,就是一种寂静的力量。有这个寂静的力量,你才能够「心专一境」的修习止,才能够在专注当中,去「简择」万「法」唯识,一切法是心所变现。你要创造一个寂静的力量,才能够思惟观察法义,悟「入唯识」的真理。所以菩萨刚开始依止闻思的智慧而修六度的善法,由善法当中,又创造一个寂静的心情,增长你的智慧。这就是一个地前菩萨,就凡夫菩萨修行的内涵。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待会把这个观念再作一个说明。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三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