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叁卷▪P3

  ..續本文上一頁

  

  這當中有二段:「一、結前問後;二、標釋正答」。先提出一個問,然後再回答。無著菩薩很喜歡用這種問答的方式來表達法義。我們看第一個問:

  

  如是已說入所知相。彼入因果,雲何可見?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引導一個菩薩如何悟「

  

  入」中道的實相。悟入中道實相,有很多很多的差別「因果」,這當中「雲何」了知呢?我們說明一下。其實整個菩薩道的貫穿點,就是一個菩提心,你有一個很強烈要成佛的意願,這是貫穿凡夫到成佛的。但是菩提心的相貌,會隨著我們內心的智慧跟行動而産生變化。在前面「入所知相」,它的菩提心主要是跟觀照力相結合的,就資糧位資糧位的觀照、加行位加行位的觀照、修道位修道位的觀照,所以前面的「入所知相」講到菩提心跟空正見,是用觀照力來加強你的菩提心。這一段就更進一步的,由觀照力而産生一種行動力,就是六波羅蜜的行動。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把每一個觀照,它所帶動的六度的相貌,資糧位有資糧位的六度、加行有加行的六度、修道有修道的六度,這些差別的「因果」,我們應該如何了解?前面是講誓願力跟觀照力,這個地方再把行動力加進去,這樣菩薩道就更清楚了。「彼入因果」,這些差別的六波羅蜜的因果,應該如何了知呢?這提出一個問,我們看回答:

  

  丙二、標釋正答(分二:丁一牒前總標;丁二依標別釋) 丁一、牒前總標

  

  回「答」當中有二段:「一、牒前總標;二、依標別釋」。先作一個「總」答,再一個「別」答。我們先看「總」答:

  

  謂由施、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六種波羅蜜多。

  

  悟入中道實相的因果是什麼呢?到底什麼是它的因果?先簡單的回答。我們要悟入中道實相的因果,簡單的說就是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種波羅蜜」。這以下把「六波羅蜜」詳細的說明。

  

  丁二、依標別釋(分二:戊一略辨二位;戊二廣顯十門) 戊一、略辨二位(分二:己一雙問征起;己二別答顯位) 己一、雙問征起

  

  這當中分二段:「一、略辨二位;二、廣顯十門」。「略辨二位」分二:「一、雙問征起;二、別答顯位」。先提出二個問:

  

  雲何由六波羅蜜多得入唯識? 複雲何六波羅蜜多成彼入果?

  

  這個地方提出一個問,問因相跟果相;前面說「彼入因果」。在成就中道實相的時候,這過程當中,什麼是因呢?「雲何由六波羅蜜多得入唯識性?」這個「唯識性」就是一種智慧的觀照,這個智慧是因。「複雲何六波羅蜜多成彼入果?」就是六度是「果」。我們說明一下什麼叫智慧爲因、六度爲果?我們凡夫是一個有所得的心,我們的思考,往往是對立的,要嘛就著有相、要不然就全盤的放棄著空相,我們很難走第叁條路──中道,說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我們凡夫很難做到這一點。但是如果你想要成就大般涅槃,你就非走這條路不可。那怎麼辦呢?你剛開始要先有聽聞正法、如理思惟的正見作基礎,這個正見就是生起六度的因,它是帶動六度的一個主要的因相,所以觀照力是因。由這個觀照力,就帶動了六度,六度是果,因爲你有這個智慧,你才會修行六度,所以六度是果,這個行動是果。但是你行了六度以後,它又會增上你的智慧,又創造一個新的因相,因就是能生,能生起六度。這個新的智慧,它又帶動一個新的六度,又産生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又産生一個新的智慧,這新的智慧又産生一個新的六度。所以它的因果是展轉生起的,這個地方大家要清楚。就是因爲假藉這個智慧帶動六度,由六度又産生智慧的一個展轉因果,使令菩薩慢慢的破惡生善,趨向于佛道。所以說智慧的觀照是因,六度的事修是果。這個地方先作一個總標,先提出一個問,這以下回答:

  

  己二、別答顯位(分二:庚一地前位;庚二地上位) 庚一、地前位

  

  這個地方是從「地前位」這個資糧、加行的凡夫菩薩,來說明他的智慧跟行動的相互關系。第二個是從「地上位」,見道位的聖人菩薩,他如何用智慧來帶動六度,六度當中又增長智慧。從二個階位作一個總說。我們看「地前位」的菩薩:

  

  謂此菩薩,不著財位,不犯屍羅,于苦無動,于修無懈。于如是等散動因中不現行時,心專一境,便能如理簡擇諸法,得入唯識。

  

  這個「菩薩」是已經發了菩提心、具足空正見的菩薩,他准備要很正確的走在菩薩道上,當然他內心一定有智慧,我們說過智慧是生起六度的因。他依止智慧,怎麼修六度呢?第一個、「不著財位」,這個修布施,布施的重點在于不貪著財富跟地位。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菩薩在資糧位的時候,長時間的修布施、持戒、忍辱的福德資糧,他很可能會出現財富,或者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就有地位。當然因果的招感,是誰也不能去否定它。但是菩薩應該觀察這個財富跟地位是生滅之法,只是他生命當中一個生滅的過程,他的重點應該要調伏心中的愛著,重點在「不著」。爲什麼不貪著呢?古德注解說:「不爲貪欲所累」,這個「累」就是系縛。因爲你産生貪著,重點不是外在的財富跟地位有問題,而是你貪著的時候,你心中會産生一種欲望,這種躁動的欲望,就障礙你的菩提心,使令你對于生命的目標開始模糊了,你不知道你的生命的價值在哪裏,這是比較可怕的地方,障礙菩提心是比較可怕。所以你應該要透過布施,把多余的財富舍出去,盡量避免對于地位的追求,因爲不要讓內心産生一個累贅──貪欲的累贅,因爲這個貪欲生起時候,你還得對治它,更麻煩。第二個、「不犯屍羅」,菩薩對于所受的戒法,應該要不加毀犯。爲什麼呢?因爲你要遠離惡趣,你就應該對于殺、盜、淫、妄的根本重罪,以及它所相應的遮罪,要好好的受持,因爲菩薩要遠離惡趣的。第叁、「于苦無動」,菩薩對于人事的幹擾,要能夠安忍不動。第四、「于修無懈」,菩薩對于所修的福德、智慧的資糧,要永遠保持進步的狀態。爲什麼?這以下講出一個原因來。其實前面的四度,就是「于散動因中不現行時」。就是說,菩薩修習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的重點,還不是修習福報,這個還不是重點;重點是創造一種不散動的因緣,就是一種寂靜的力量。有這個寂靜的力量,你才能夠「心專一境」的修習止,才能夠在專注當中,去「簡擇」萬「法」唯識,一切法是心所變現。你要創造一個寂靜的力量,才能夠思惟觀察法義,悟「入唯識」的真理。所以菩薩剛開始依止聞思的智慧而修六度的善法,由善法當中,又創造一個寂靜的心情,增長你的智慧。這就是一個地前菩薩,就凡夫菩薩修行的內涵。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鍾,待會把這個觀念再作一個說明。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叁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