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三卷▪P2

  ..续本文上一页没有主宰性,所以契入无我,从无我当中,趋向外境是毕竟空。所以小乘的空观,天台宗认为这样的空法是灭色取空,是完全否定了外界的作用,因为它是无常、无我的,所以它的作用没有价值。灭色取空,他所消灭的是外境的任何差别作用。大乘的空观认为一切法是心所变现的,外境的本性是空,你心是怎么想,它就怎么变现。这样讲,大乘的空观叫做缘起性空,它是一种自性空,它所空掉的是外境的自性执,它没有自性。一切法没有自性,完全是我们心中的联想所变现,你怎么想,这个外境就怎么样的相貌。怎么说外境是由我们内心所变现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你现在桌面上有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义相,我们说它的功能,假设它是五分,我们从零到十,假设它原来是五分。但是你看到这个苹果以后,你一定会打很多的妄想。如果你想象这个苹果:诶,它可以做一个香喷喷的派,诶,它就变成八分,它的价值提高了。如果你把这个香喷喷的派,上面再淋上巧克力,它这个苹果的价值就变成十分,你就有很强大的意乐想要去吃这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想这个苹果:它是一个腐烂的苹果,它外表是一个苹果,其实它里面是腐烂的。这个时候苹果从五分变成三分,你吃它的意愿减少很多,除非你极度的饥饿,否则你不会吃它。如果你再观想:这个腐烂的苹果,其实它已经长虫,有病毒出生。你根本不可能吃它,它从三分转成零分。所以这个苹果的义相,它所代表的功能作用,其实是我们心中的名言──你的联想安立的。离开你心中的联想,你思想的变化,这个义相是不可得的。大乘佛法的空是这个意思,就是它无自性。

  

  我们应该要知道一个观念,佛陀在大乘经典经常提醒菩萨说:「顺逆皆方便」。在小乘的思想认为:顺就是顺,这个人是帮助我的、这个因缘是帮助我的,那就是帮助我;这个因缘是对我障道的,就永远是障道。小乘的法执认为顺、逆是有真实性的。大乘佛法不认为这样,因为法的体性,是你内心的名言所变现出来的。我们修大乘佛法,你要永远记住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所有的人都可能会帮助你,所有的人也可能会障碍你。一切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不要老是说:这个人是我的冤家、这个人是我的亲属。你不要这样想!世间上的事情是不决定的,你运用得不好,你的亲属也会障碍你;你要运用得妙,你的冤家会变成你成佛之道的一个重大的加行资粮。所以我们从大乘空观了解到:其实重点不是我们去改变外境满足我的需要,其实这个是做不到的;重点是你要能够「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何善巧的运用!你由前生的业力,我们前生积集了一种业力,这个业力已经表现出来,我们必须要面对,这是一个事实。当我们去面对自己业力所变现的果报,我们如何来运用它?这是一个重点,这个「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当然你就必须要了解到:其实外境的功能是你内心所变现的。这样子你就知道破除外境的执取。破除外境的执取,是修法空观,所以大乘是先修法空观,然后再「觅心了不可得」,修我空观,悟入平等法界。这个加行位就做二件事,破除所取相、破除能取相。

  

  庚三、显见道位

  

  智者了达二皆无,等住二无真法界。

  

  菩萨从资粮位到加行位,现在入了「见道位」,所以他有资格称为「智者」,见道位的菩萨无分别的无漏智慧现前。这样的智慧有什么好处呢?「了达二皆无」,「了达」能取、所取都是毕竟空,完全是一念明了平等的心性所显现。所以他能够平「等」安「住」在「能所双亡」的「一真法界」。见道位的菩萨,他远离了凡夫执着外境的相貌,凡夫是心随境转,有什么外境就有什么心态,所以凡夫的心是作不了主的,是由外境作主。这个见道位的菩萨,远离凡夫的执着外相,也远离了外道的执着内相。外道在四禅、四空当中,他知道外境是如梦如幻;但是他能够去变现外境的这个禅定的心,它认是真实有的,他那个明了分别的心性,是真实有力量的一种主宰性的东西。这个时候,见道位的菩萨也破除了,所以他已经悟入了「二无」的平等的一「真法界」。这个时候,超越了凡夫的福报、也超越了外道的禅定,这个般若智慧现前。

  

  庚四、显修道位

  

  慧者无分别智力,周遍平等常顺行。 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销众毒。

  

  这个地方把「修道位」的菩萨,以法说跟譬喻说作一个说明。先讲法说。见道位的菩萨,内心当中能够依止「无分别」的「智」慧,这种「无分别」的「智」慧,生起妙用的时候,他在修六度是怎么修呢?「周遍平等常顺行」。这个「无分别智」能够「周遍」在一切的六度当中,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乃至于智慧,他都能够修习我空、法空的「平等」智慧。也就是说,这个菩萨在「周遍平等」修习六度的时候,他能够恒「常」随「顺」真如而修「行」。什么叫随「顺」真如而修「行」?我们说明一下。在资粮位的菩萨也修六度,但是资粮位的菩萨内心是有所得,心有所住,或者住外境、或者住内心。以有所得的心修六度,我们叫做善业力,或者叫做资粮力,它是一种福德资粮,它只能够做资粮,这种资粮不能断惑证真,就是在你一片混乱的杂染心中,多了一个善业,如此而已。这个善业的存在,对你无量无边的烦恼、无量无边的障碍,不能加以破坏,不可以对治。但是这个修道位的菩萨是不可思议的,他刚开始在杂染的心中,出现了一个点状的光明,就是「无分别智」,他这个光明跟

  

  满目荆榛 荆,灌木。榛,丛树。满目荆榛比喻环境凄凉荒芜。

  

  六度相应的时候,当他修布施的时候,表面上他在修福报,其实他在修布施的时候,断惑证真;他在持戒的时候,断惑证真;他修每一度的时候,都能够产生断惑证真的效果。因为他的善法是由「无分别智」所推动的,所以他每一个善法,全部变成无漏,他不但是积集善业,向外积集善业,向内对治烦恼,这个就是所谓的「周遍平等常顺行」,他能够在一切的善法当中,随「顺」真如而「行」。这样的相貌,无著菩萨讲出二个譬喻:第一个,「灭依榛梗过失聚」,他能够「灭」除「依」,这个「依」就是所知依阿赖耶识。就是这个修道位的菩萨,他在修六度的时候,灭除阿赖耶识的「榛梗」,这个「榛梗」就是草木丛生的样子,很多草木就障碍了,车子也开不进去,人也走不进去的。这种「榛梗」是一切众生痛苦的根源,这个修道位的菩萨修六度的时候,他能够念念之间,「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销众毒」,就好象殊胜的阿伽陀「药」,消灭一切的「众毒」。这个地方赞叹修道位菩萨的六度,是不可思议的六度;不像前面资粮位的六度,每一度都是产生强烈执取。强烈执取修习六度,叫做积集善业,但是他内心当中,不能够调伏烦恼、不能产生一种增上力量,不可以的。这个地方的差别,就是因为他以「无分别智」来推动。

  

  庚五、显究竟位

  

  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

  

  这个地方表面上说是「究竟位」,古德说其实这个地方是接近于究竟位,相等于等觉菩萨的阶位,还不是「究竟位」,但是跟究竟位很接近。「佛说妙法善成立」,即将成佛的修道位菩萨,他能够依止大乘的「妙法」,成就一种无漏的功德。什么无漏的功德呢?「安慧并根法界中」,他能够「安」止这个智「慧」,这个地方的智慧是无分别智,这个「根」是根本依,指的是无垢识,或者讲大圆镜智。这个地方能观的智跟所观的理,是平等平等,是安住在一个平等平等的一真「法界」,就是能观的智照所观的理,如如智照如如理,这个时候是没有能所对立的。这一段是赞叹菩萨的无分别智,下一段赞叹后得智。「了知念趣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菩萨在空当中,他能够观察空而不空,在清净的一念心性当中,显现如梦如幻的佛道,勇猛的追求。在一念清净的心性当中,显现如梦如幻的众生,广泛的度化。所以在一念的心性当中,追求如梦如幻的佛道、度化如梦如幻的众生,善能「分别」一切法的差别,迅速回归到诸佛的功「德」彼岸当中去。修后得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积集广大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他一方面以空观消灭心中的我法二执,一方面以假观从空出假,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子他就迅速的成就万「德」庄严的佛果。

  

  

  这个地方,是把菩萨的根本功德,从菩提心到空正见分成五个阶位。这五个阶位,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阶位,第一个资粮位是一个重点。资粮位的菩萨说穿了,就是发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所以资粮位的菩萨是从业力上修行,因为他止观太薄弱,他的菩提心完全是靠他的行为,他一定要有善良的行为,才能够产生善良的心态,然后由这个善良的心态,来资持他的菩提心,这个菩萨只要造罪,他的菩提心就受到伤害。什么叫造业来资持菩提心呢?就是说,他一定要有善良的行为来资持菩提心,就是资粮力,积集福报、听闻佛法,靠这二个。加行位的菩萨不同,加行位的菩萨是完全在一念心中修止观,他一念心中去修习福德、智慧资粮,他主要是由善业力的修行,转成一种正念力的修行,他那个功力更精致了。到了见道位更不可思议了,他把正念力跟善业力合在一起,他的正念力就是善业力、善业力就是正念力,他每修一个善法都是正念力,他的正念力也杂带着善业力,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三个阶位,看到菩萨在操作菩提心跟空正见的时候,愈来愈精致,产生破恶生善的力量,愈来愈强大。这个地方叫「入所知相」,悟入中道实相的二大功德,菩提心跟空正见的差别相貌。

  

  乙四、彼入因果分(分二:丙一结前问后;丙二标释正答) 丙一、结前问…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三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