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四三页,我们看第一行的地方:
谓此菩萨,不着财位,不犯尸罗,于苦无动,于修无懈。于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便能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
这一段是说明在凡夫位,就是资粮、加行二位,他修习六度的一个相貌。凡夫位修行六度,这个地方讲到因跟果的关系。一个人能够生起六度的动机,他的出发点,一定是由他的菩提心跟空正见的智慧来引导的,菩萨的任何修法,都是以二种根本──誓愿力跟观照力作引导。誓愿力跟观照力引导,产生一种六度的造业的资粮以后,它会创造一个寂静的力量,这个时候又帮助他增长智慧。怎么知道六度一定要智慧的引导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忍辱,忍辱在本论当中说:「于苦无动」。我们菩萨很容易去布施,帮助一些须要帮助的人,他有财富的困难,我们给他财物;他有精神上的障碍,我们开导他,让他内心感到安稳。我们菩萨也很容易持戒,因为我们不想到三恶道,所以我们尽量避免造杀盗淫妄的罪业。但是菩萨修习忍辱是比较困难,当遇到个人身心病痛的刺激、或者人事的障碍,就很可能退失菩提心放弃菩萨道──其实一个人不能安忍,主要就是没有看到这当中的真相;如果一个人有智慧,他在修六度的时候,这个忍辱是更容昜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讲一个母亲跟女儿的公案,大家体会看看。有一天,女儿下了班,下班以后,她经过一个商埸,看到一顶很漂亮的帽子,就把它买回来戴在头上,她觉得:这顶帽子跟她非常的相应。回到家以后,到她的寮房照镜子一看:这顶帽子跟我的头,戴起来实在是非常的漂亮。她就走到客厅去,希望这个母亲看到她买这顶帽子,赞美她几句,给她一些信心。但是她在客厅走了很久,她妈妈在那边跑来跑去,连看都没有看她一眼。她感到很失望,说:我母亲平常这么关心我,我买一顶这么漂亮的帽子,她连看都没看一眼!她又想说:我妈妈在忙什么?哦,她在准备晚饭。这个妈妈就从这个冰箱拿东西到厨房,又从厨房到冰箱,跑来跑去。这个女儿就把这个帽子就放在冰箱的上面(呵──),希望她看到。但她妈妈因为在忙也没看到。这下子这个女儿就火大了,吃饭的时候就生闷气,一句话都不讲。这个母亲一看就知道这个人不正常:诶,你今天好象心情不快乐?这女儿说:我今天好不容昜买到一顶很久想买的帽子,我在客厅走那么久,你连看都没看一眼!我还特地把帽子放在冰箱上,你也没看一眼,你心中到底有没有我的存在呀?这个时候,母亲一听就非常生气,她说:你只知道你的帽子,你知道吗,我今天做了一个新的发型(众笑),你回来,我的发型你连看都没看一眼!(呵──)所以我们知道,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本位,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他心中的妄想所捏造的世界,事实上如此,所以我们会用自己的立场要求别人。其实他心中有他的妄想,我们有我们的妄想,如此而已。我们要知道,其实人跟人之间的接触,很少有机会是他主动想要伤害你,大部分是无意间的。就是说,其实每一个人是活在他的妄想当中,他根本不知道他伤害你,问题在这个地方,这是很严重。如果我们不能通达这个生命的真相,你自己在那边生闷气,你自己障碍自己(呵──),事实上如此。所以为什么六度一定要透过智慧的观照来化解,不是说我勉强,我已经很生气了,我说我不生气,那你是骗人。你是透过智慧的观照,了解到生命的真相,你觉得没有须要生气。其实诸位要知道,每一个人充其量是在保护自己,如此而已。如果你是他,你也是这样子。所以菩萨在知道这个相貌的时候,他一定要跟人事接触,因为他要积集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一定要接触人群。如果菩萨连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心中,这样的一个基本概念都没有,那这个菩萨肯定是伤痕累累(呵──)。所以空正见是保护菩提心。这句话你要知道。你没有菩提心,你有空正见,你那个菩提心不会持久。所以为什么前面讲「入所知相」,菩提心、空正见缺一不可。我们刚开始依止菩提心跟空正见,带动了六度的修行,创造一个不散动的寂静的力量,这个时候,这个善业会让一个人寂静,然后你对于前面的智慧的空正见,就了解更深刻了。所以由这个观照的因,带动了行动的果,由行动的果,又增长这个观照的因,这个叫做「彼入因果」。这个地方的「彼入因果」,是约着凡夫位的时候来说,凡夫位的菩萨,是从行动的善业来增长智慧。
庚二、地上位(分二:辛一证净意乐;辛二显意乐相) 辛一、证净意乐(分二:壬一乘前略标;壬二释由修习) 壬一、乘前略标
「地上位」当中分二段:「一、证净意乐;二、显意
乐相」。先说明他所证得的「意乐」,这当中分二段:「一、乘前略标;二、释由修习」。我们看第一个「乘前略标」:
菩萨依六波罗蜜多入唯识已, 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摄波罗蜜多。
「菩萨」他在前面资粮、加行二位的时候,不断的「依」止菩提心、空正见,一次一次的修「六度」,慢慢慢慢的,他的智慧成熟,悟「入」了「唯识」的真理,入了这个平等的真如智慧,产生了根本无分别智。当这个菩萨内心产生根本无分别智的时候,他会产生一个非常强烈的功德,叫做「清净增上意乐」,这个「清净」是指菩萨智慧的观照。菩萨有这个「清净」的加持,使令他所修的六度,都能够远离爱见的烦恼,他在修六度的时候,他心里很清楚──他所追求的是无上菩提,在整个过程当中的这些小花,他会悄悄的走过去,远离爱见的烦恼。第二个他产生一种「增上意乐」,「增上」就是坚定而有力量的一种希望,「意乐」就是希望,就是对无上菩提的希望,厌恶生死、悕求菩提的希望。前面资粮位、加行位的波罗蜜多,是没有清净跟增上意乐所摄受,就是前面的六度,主要是一个薄弱的菩提心,跟一个薄弱的智慧所带动。他这个薄弱的菩提心跟薄弱的智慧,经过长时间的修六度,就产生了根本智。这个根本智生起的时候,他的菩提心跟这个智慧,就提升为「清净增上意乐」。这个「意乐」在这六度当中,每一度都有一个「清净增上意乐」,所以叫「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收「摄」的「波罗蜜多」,在经论上说,这个叫做无漏的六度,无漏的,它没有夹带烦恼。前面的六度是有漏的六度。这个地方就把「地上」菩萨的功德相,先作一个说明。他为什么有这种功德呢?是如何修习而来的?我们看第二段:
壬二、释由修习
是故于此设离六种波罗蜜多,现起加行。由于圣教得胜解故,及由爱重、随喜、欣乐诸作意故,恒常无间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
这种清净增上意乐的殊胜,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是故」,「是故」就是接前面的文,就是因为他成就这种「清净增上意乐」,所以这个修道位的菩萨,假「设」他「离」开了「六」度的现行,他的身口都没有布施,也没有持戒、忍辱;虽然他身口虽然没有现行,只有内心的相应,但是他也能够迅速成就六度的功德。也就是说,这个菩萨他在布施,你表面上看他在布施、在关怀弱势团体;但事实上他的布施,具足了持戒、具足忍辱、具足禅定、具足智慧。我们应该知道,在凡位时候的六度,你不现行,就没有这种功德。那这个菩萨,即使离开了身口二业的现行,他也能够具足这种功德。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圣教得胜解故」,他对于万法唯识的真理、一切法是心念所变现的真理,产生了坚定的理解。由于这样对真理的理解,他产生了三种的力量:第一个、「爱重作意」,他对于佛法的功德特别的好乐,就是他的信心特别强;第二个、「随喜作意」,他自己这一部分的功德还没有生起,他有同参的菩萨生起,他对于诸佛菩萨的功德能够产生一种随喜,随顺欢喜;第三个、「欣乐作意」,他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迅速的成就诸佛的功德,他有这种广大的胸量。因为他「由于胜解」真理的缘「故」,而带动了「爱重作意、随喜作意、欣乐作意」,使令这个菩萨,能够「恒常」而「无间」断的跟这个清净增上意乐「相应」,来「修习六波罗蜜多」,使令他的六度能够迅「速」的「圆满」。这个地方,把地前菩萨的六度跟地上菩萨的六度作一个简别。地前菩萨的六度叫「缘修」,你没有这个因缘,你就不能修行。你说:我在修布施,我用观想修布施。不可以,地前菩萨的布施,一定要有身口的行动,因为要假藉造作的因缘,才能创造寂静。但是地上菩萨不必了,因为他产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功德,叫做「清净增上意乐」,这个「意乐」是由于对真理的胜解引生的,所以他能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修一个法门,就具足六度的功德,所以他为什么能够迅速圆满六度,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具足了这样的力量,他能够产生「真修」,真实的真,修行的修。
辛二、显意乐相(分二:壬一以颂总显;壬二长行配释) 壬一、以颂总显
这个「意乐相」,我们把它开展出来,这个清净增上意乐力量很大,他修一个波罗蜜就具足六波罗蜜。这种意乐是什么相貌呢?这当中分二段:「一、以颂总显;二、长行配释」。看第一段,我们以偈颂作一个说明:
此中有三颂: 已圆满白法,及得利疾忍, 菩萨于自乘,甚深广大教。 等觉唯分别,得无分别智, 悕求胜解净,故意乐清净。 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 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
什么叫「清净增上意乐」?这当中提出了七种相貌,我们开出七种相貌来了解。第一个、「已圆满白法」,这资粮相。菩萨在资粮位的时候,因为他已经长时间的修习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就是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的资持,作清净增上意乐的基础。因为他在资粮位、加行位的…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