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四卷

  第四四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四叁頁,我們看第一行的地方:

  

  謂此菩薩,不著財位,不犯屍羅,于苦無動,于修無懈。于如是等散動因中不現行時,心專一境,便能如理簡擇諸法,得入唯識。

  

  這一段是說明在凡夫位,就是資糧、加行二位,他修習六度的一個相貌。凡夫位修行六度,這個地方講到因跟果的關系。一個人能夠生起六度的動機,他的出發點,一定是由他的菩提心跟空正見的智慧來引導的,菩薩的任何修法,都是以二種根本──誓願力跟觀照力作引導。誓願力跟觀照力引導,産生一種六度的造業的資糧以後,它會創造一個寂靜的力量,這個時候又幫助他增長智慧。怎麼知道六度一定要智慧的引導呢?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比如說忍辱,忍辱在本論當中說:「于苦無動」。我們菩薩很容易去布施,幫助一些須要幫助的人,他有財富的困難,我們給他財物;他有精神上的障礙,我們開導他,讓他內心感到安穩。我們菩薩也很容易持戒,因爲我們不想到叁惡道,所以我們盡量避免造殺盜淫妄的罪業。但是菩薩修習忍辱是比較困難,當遇到個人身心病痛的刺激、或者人事的障礙,就很可能退失菩提心放棄菩薩道──其實一個人不能安忍,主要就是沒有看到這當中的真相;如果一個人有智慧,他在修六度的時候,這個忍辱是更容昜的。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講一個母親跟女兒的公案,大家體會看看。有一天,女兒下了班,下班以後,她經過一個商埸,看到一頂很漂亮的帽子,就把它買回來戴在頭上,她覺得:這頂帽子跟她非常的相應。回到家以後,到她的寮房照鏡子一看:這頂帽子跟我的頭,戴起來實在是非常的漂亮。她就走到客廳去,希望這個母親看到她買這頂帽子,贊美她幾句,給她一些信心。但是她在客廳走了很久,她媽媽在那邊跑來跑去,連看都沒有看她一眼。她感到很失望,說:我母親平常這麼關心我,我買一頂這麼漂亮的帽子,她連看都沒看一眼!她又想說:我媽媽在忙什麼?哦,她在准備晚飯。這個媽媽就從這個冰箱拿東西到廚房,又從廚房到冰箱,跑來跑去。這個女兒就把這個帽子就放在冰箱的上面(呵──),希望她看到。但她媽媽因爲在忙也沒看到。這下子這個女兒就火大了,吃飯的時候就生悶氣,一句話都不講。這個母親一看就知道這個人不正常:诶,你今天好象心情不快樂?這女兒說:我今天好不容昜買到一頂很久想買的帽子,我在客廳走那麼久,你連看都沒看一眼!我還特地把帽子放在冰箱上,你也沒看一眼,你心中到底有沒有我的存在呀?這個時候,母親一聽就非常生氣,她說:你只知道你的帽子,你知道嗎,我今天做了一個新的發型(衆笑),你回來,我的發型你連看都沒看一眼!(呵──)所以我們知道,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本位,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他心中的妄想所捏造的世界,事實上如此,所以我們會用自己的立場要求別人。其實他心中有他的妄想,我們有我們的妄想,如此而已。我們要知道,其實人跟人之間的接觸,很少有機會是他主動想要傷害你,大部分是無意間的。就是說,其實每一個人是活在他的妄想當中,他根本不知道他傷害你,問題在這個地方,這是很嚴重。如果我們不能通達這個生命的真相,你自己在那邊生悶氣,你自己障礙自己(呵──),事實上如此。所以爲什麼六度一定要透過智慧的觀照來化解,不是說我勉強,我已經很生氣了,我說我不生氣,那你是騙人。你是透過智慧的觀照,了解到生命的真相,你覺得沒有須要生氣。其實諸位要知道,每一個人充其量是在保護自己,如此而已。如果你是他,你也是這樣子。所以菩薩在知道這個相貌的時候,他一定要跟人事接觸,因爲他要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一定要接觸人群。如果菩薩連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心中,這樣的一個基本概念都沒有,那這個菩薩肯定是傷痕累累(呵──)。所以空正見是保護菩提心。這句話你要知道。你沒有菩提心,你有空正見,你那個菩提心不會持久。所以爲什麼前面講「入所知相」,菩提心、空正見缺一不可。我們剛開始依止菩提心跟空正見,帶動了六度的修行,創造一個不散動的寂靜的力量,這個時候,這個善業會讓一個人寂靜,然後你對于前面的智慧的空正見,就了解更深刻了。所以由這個觀照的因,帶動了行動的果,由行動的果,又增長這個觀照的因,這個叫做「彼入因果」。這個地方的「彼入因果」,是約著凡夫位的時候來說,凡夫位的菩薩,是從行動的善業來增長智慧。

  

  庚二、地上位(分二:辛一證淨意樂;辛二顯意樂相) 辛一、證淨意樂(分二:壬一乘前略標;壬二釋由修習) 壬一、乘前略標

  

  「地上位」當中分二段:「一、證淨意樂;二、顯意

  

  樂相」。先說明他所證得的「意樂」,這當中分二段:「一、乘前略標;二、釋由修習」。我們看第一個「乘前略標」:

  

  菩薩依六波羅蜜多入唯識已, 證得六種清淨增上意樂所攝波羅蜜多。

  

  「菩薩」他在前面資糧、加行二位的時候,不斷的「依」止菩提心、空正見,一次一次的修「六度」,慢慢慢慢的,他的智慧成熟,悟「入」了「唯識」的真理,入了這個平等的真如智慧,産生了根本無分別智。當這個菩薩內心産生根本無分別智的時候,他會産生一個非常強烈的功德,叫做「清淨增上意樂」,這個「清淨」是指菩薩智慧的觀照。菩薩有這個「清淨」的加持,使令他所修的六度,都能夠遠離愛見的煩惱,他在修六度的時候,他心裏很清楚──他所追求的是無上菩提,在整個過程當中的這些小花,他會悄悄的走過去,遠離愛見的煩惱。第二個他産生一種「增上意樂」,「增上」就是堅定而有力量的一種希望,「意樂」就是希望,就是對無上菩提的希望,厭惡生死、悕求菩提的希望。前面資糧位、加行位的波羅蜜多,是沒有清淨跟增上意樂所攝受,就是前面的六度,主要是一個薄弱的菩提心,跟一個薄弱的智慧所帶動。他這個薄弱的菩提心跟薄弱的智慧,經過長時間的修六度,就産生了根本智。這個根本智生起的時候,他的菩提心跟這個智慧,就提升爲「清淨增上意樂」。這個「意樂」在這六度當中,每一度都有一個「清淨增上意樂」,所以叫「六種清淨增上意樂所」收「攝」的「波羅蜜多」,在經論上說,這個叫做無漏的六度,無漏的,它沒有夾帶煩惱。前面的六度是有漏的六度。這個地方就把「地上」菩薩的功德相,先作一個說明。他爲什麼有這種功德呢?是如何修習而來的?我們看第二段:

  

  壬二、釋由修習

  

  是故于此設離六種波羅蜜多,現起加行。由于聖教得勝解故,及由愛重、隨喜、欣樂諸作意故,恒常無間相應方便修習六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

  

  這種清淨增上意樂的殊勝,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是故」,「是故」就是接前面的文,就是因爲他成就這種「清淨增上意樂」,所以這個修道位的菩薩,假「設」他「離」開了「六」度的現行,他的身口都沒有布施,也沒有持戒、忍辱;雖然他身口雖然沒有現行,只有內心的相應,但是他也能夠迅速成就六度的功德。也就是說,這個菩薩他在布施,你表面上看他在布施、在關懷弱勢團體;但事實上他的布施,具足了持戒、具足忍辱、具足禅定、具足智慧。我們應該知道,在凡位時候的六度,你不現行,就沒有這種功德。那這個菩薩,即使離開了身口二業的現行,他也能夠具足這種功德。爲什麼呢?因爲他在「聖教得勝解故」,他對于萬法唯識的真理、一切法是心念所變現的真理,産生了堅定的理解。由于這樣對真理的理解,他産生了叁種的力量:第一個、「愛重作意」,他對于佛法的功德特別的好樂,就是他的信心特別強;第二個、「隨喜作意」,他自己這一部分的功德還沒有生起,他有同參的菩薩生起,他對于諸佛菩薩的功德能夠産生一種隨喜,隨順歡喜;第叁個、「欣樂作意」,他希望所有的衆生,都能夠迅速的成就諸佛的功德,他有這種廣大的胸量。因爲他「由于勝解」真理的緣「故」,而帶動了「愛重作意、隨喜作意、欣樂作意」,使令這個菩薩,能夠「恒常」而「無間」斷的跟這個清淨增上意樂「相應」,來「修習六波羅蜜多」,使令他的六度能夠迅「速」的「圓滿」。這個地方,把地前菩薩的六度跟地上菩薩的六度作一個簡別。地前菩薩的六度叫「緣修」,你沒有這個因緣,你就不能修行。你說:我在修布施,我用觀想修布施。不可以,地前菩薩的布施,一定要有身口的行動,因爲要假藉造作的因緣,才能創造寂靜。但是地上菩薩不必了,因爲他産生一個非常重要的功德,叫做「清淨增上意樂」,這個「意樂」是由于對真理的勝解引生的,所以他能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修一個法門,就具足六度的功德,所以他爲什麼能夠迅速圓滿六度,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具足了這樣的力量,他能夠産生「真修」,真實的真,修行的修。

  

  辛二、顯意樂相(分二:壬一以頌總顯;壬二長行配釋) 壬一、以頌總顯

  

  這個「意樂相」,我們把它開展出來,這個清淨增上意樂力量很大,他修一個波羅蜜就具足六波羅蜜。這種意樂是什麼相貌呢?這當中分二段:「一、以頌總顯;二、長行配釋」。看第一段,我們以偈頌作一個說明:

  

  此中有叁頌: 已圓滿白法,及得利疾忍, 菩薩于自乘,甚深廣大教。 等覺唯分別,得無分別智, 悕求勝解淨,故意樂清淨。 前及此法流,皆得見諸佛, 了知菩提近,以無難得故。

  

  什麼叫「清淨增上意樂」?這當中提出了七種相貌,我們開出七種相貌來了解。第一個、「已圓滿白法」,這資糧相。菩薩在資糧位的時候,因爲他已經長時間的修習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就是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的資持,作清淨增上意樂的基礎。因爲他在資糧位、加行位的…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