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四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時候,已經發了一個要成就佛道的心,也積集了很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的福德,這個都是清淨增上意樂非常重要的一個資持點,資糧相。第二個、「及得利疾忍」,這是講到加行位的時候,他成就一種我空、法空的加行智,這種加行智,能夠速迅的遠離障礙,産生一種堪忍相,就是他對于逆境能夠有所堪忍,也就是說他對逆境有一種破除的力量,這個是在加行位的時候成就。「菩薩于自乘,甚深廣大教」,這個是見道位(所緣相),這第叁科是見道位以後了。「菩薩」經過加行位以後到見道位,他對「于自乘」,對于自身所修的大乘法門,努力的修學。什麼大乘法門呢?「甚深廣大教」。這個「甚深」指的是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這個「廣大教」指的是福德,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的福德是「廣大」的。所以,一個見道位的菩薩,對于六度的法門,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希望,努力的修學六度,從空出假。

  

  「等覺唯分別,得無分別智。」菩薩在修學廣大六度的時候,他內心當中依止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智慧,叫「等覺唯分別」,他能夠平等的覺悟這一切的外境,都是心中所分別的,你心中不生起這樣的分別,這個外境就不會有這樣的相貌,而悟得了「無分別智」,這叫作意相,産生一種如理作意相。這個聲聞人在修作意的時候,他一定是遠離外境,要閑居靜處的。但是菩薩的作意相,是在甚深廣大教當中,他的所緣境是大乘的甚深廣大教,廣大的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當中,去修習無分別智。所以你看《華嚴經》經常講菩薩怎麼修行──「于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菩薩的無分別智,他在曆練的時候,都是在衆生的這種煩惱罪業的因緣當中去曆練。爲什麼呢?他能夠「等覺唯分別」。他爲什麼有這樣的力量,能夠遠離衆生的幹擾呢?因爲他知道所謂的幹擾、傷害,是你自己心中的分別創造出來的,我們可以用另外一個思考來加以調整。所以這個地方講「等覺唯分別」,就是覺悟一切的外境,是心中的分別創造的,既然你可以用這個分別,你也可以用另外一個分別來改變外境的相貌,這個是菩薩的善巧智慧。「悕求勝解淨,故意樂清淨」。這個地方講自體相。什麼叫「清淨意樂」呢?它的自體就是一種「悕求」,「悕求」無上菩提的願望。他爲什麼能夠「悕求」呢?因爲他的「勝解淨」,他對于大乘萬法唯識的真理,産生堅定的理解,所以「意樂清淨」。我們一個人的菩提心,跟你的智慧有關系。你一定要透過智慧的抉擇,你才能夠産生菩提心,不是靠沖動。你說:诶,我現在去受菩薩戒了,我發菩提心了。那個只是嘴巴的一句話而已。菩提心是你能夠透過教義的理解,對十法界的果報,你發覺:整個九法界都不是真實的安穩處,你別無選擇,只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才能夠讓自己得到究竟的安樂,讓一切有情得到安樂。所以,一個人,如果你受了菩薩戒,內心安住菩提心,你經常沒有聽聞大乘佛法,你的菩提心就開始動搖;你再不聽佛法,你的菩提心就完全喪失了。其實你內心已經把無上菩提忘得一乾二淨,你已經被現實的因緣纏全部縛住了,你不知道。所以你看古人講得多嚴重:「叁日不讀書,面目可憎。」你叁天不讀書,你跟聖賢之道就不相應了,何況大乘佛法!我們一個人不用淨法熏習,你就是隨順妄想熏習,我們的心識不斷的受熏。你不吃藥,它的病毒就增加。我們要知道:我們的心不會停止狀態,它不斷的受熏、變化。所以,菩提心要鞏固,你只有一個方法:不斷的聽聞佛法,如理思惟。爲什麼叫做「悕求勝解淨」,就是這個意思,由「勝解」的力量,創造一種對無上菩提的「悕求」,這個是「意樂」的自體相。

  

  「前及此法流,皆得見諸佛」。這個「前」就是見道位之前的加行位,加行位的菩薩在禅定當中,跟見道位的菩薩,這個「此法流」是入了法性之流,見道位的菩薩、修道位的菩薩都叫法性流,在禅定當中,都能夠見到十方諸佛,就是感應道交,這叫瑞相相。「了知菩提近,以無難得故」,這叫勝利相(殊勝的勝,利益的利)。一個菩薩到這個時候,他知道離無上菩提非常接近了,對于大乘的六度也感到沒有任何的障礙,因爲他有善巧,他多生多劫的經驗,他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的時候,他累積很多的善巧,如何來調整自己,他很有經驗。所以他對于成就六度,成就無上菩提的功德,他非常有把握了,所以「了知菩提近,以無難得故」。這是講到偈頌,這以下用「長行」來加以「配釋」:

  

  壬二、長行配釋

  

  由此叁頌,總顯清淨增上意樂有七種相。 謂資糧故,堪忍故,所緣故,作意故,自體故,瑞相故,勝利故。如其次第,諸句伽他應知顯示。

  

  這個地方是贊歎地上菩薩修習六度的殊勝。這個「清淨增上意樂」,其實就是一個菩提心、一個空正見,只是它升華到一定的力量。我們在地前的時候,修習這個「清淨增上意樂」,從本「頌」來說,主要是以「圓滿白法」,就是修行善法。你發了菩提心、成就空正見以後,你經常造罪業,你的菩提心就會失掉了,你的觀照力也會失掉,就是這樣。你只有靠「白法」的資糧,才能夠增加你的菩提心跟空正見。凡夫就是由理觀的正念帶動善業,由善業再加強理觀,這二個是相輔相成的。只要你造罪業,你馬上看到你的菩提心開始動搖,你的觀照力開始受傷,這一定的,除非你忏悔,然後再調整回來。這個地方是說明地前跟地後的菩薩修六度的一個總說。這二段是總說。我們看「戊二」的「廣顯十門」:

  

  戊二、廣顯十門(分二:己一長行別釋;己二頌結集施)

  

  

  己一、長行別釋(分十:庚一數;庚二相;庚叁次第; 庚四訓詞;庚五修;庚六差別;庚七相攝; 庚八所治;庚九勝利;庚十互決擇) 庚一、數(分二:辛一問;辛二答) 辛一、問

  

  前面是約「人」來分判六度的差別,一個凡位的人跟聖人;這個地方是約「法」,六度本身有「十門」的分別。這當中有二段:第一個「長行別釋;二、頌結集施」。先看「長行」,「長行」當中有十段:「一、數;二、相;叁、次第;四、訓詞;五、修;六、差別;七、相攝;八、所治;九、勝利;十、互決擇」。這個地方是詳細的把六度說明。我們看第一個「數」,「數」當中有「問」跟「答」,先提出一個「問」:

  

  何因緣故,波羅蜜多唯有六數?

  

  什麼樣的理由,使令大乘「波羅蜜多」只「有六」個「數」目,而不是五或七呢?我們說成佛爲什麼要修六度?爲什麼剛好六度?爲什麼不少一個多一個?提出一個問。我們看回答,「略標叁因,隨標別釋」。先看「略標」:

  

  辛二、答(分二:壬一略標叁因;壬二隨標別釋) 壬一、略標叁因

  

  成立對治所治障故,證諸佛法所依處故,隨順成熟諸有情故。

  

  我們安「立」六度有叁個原因:第一個、爲了圓滿成就「對治」我們身心的「障」礙,這叫做斷德。比如說我們安立布施對治悭貪,乃至于安立般若對治愚癡。從凡夫到成佛,其實你只要對治六種障礙就夠了,你這六種障礙對治了,其他障礙就消滅了,所以你根本不須要安立第七,從這個對治的角度,對治六個,成佛足足有余。第二、「證諸佛法所依處故」,這個地方是約著智德,成就善法。我們成善法,其實六度就夠了,你成就六度的善法,其他相應的善法也會自然成就,所以從修善的角度,六度也就夠了。第叁、「隨順成熟諸有情故」,從度化衆生的恩德來說,我們要使令一個苦惱的衆生,讓他産生善根,使令他善根慢慢成熟增長,其實你用六度,對他的幫助也夠了。也就是說,菩薩的叁大事業──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這叁大事業只要你做六件事情,全部具足。這六件事情你成功了以後,這叁種功德──斷德、智德、恩德都成功,所以佛陀不安立第七個,因爲不必要。這一段是總「標」,我們看「別釋」:

  

  壬二、隨標別釋(分叁:癸一釋第一因;癸二釋第二因; 癸叁釋第叁因) 癸一、釋第一因(分二:子一辨對治障;子二結成六數) 子一、辨對治障(分叁:醜一治不發趣因;醜二治退還因; 醜叁治失壞因) 醜一、治不發趣因(分二:寅一明立施戒;寅二隨釋此因) 寅一、明立施戒

  

  這當中有叁種因:「第一因、第二因、第叁因」。「第一因」是「對治」,「對治」當中有叁種因:第一個、「治不發趣因」;第二個、「治退還因」;第叁個、「治失壞因」。「治不發趣因」當中有二段:第一個、「明立施戒」;第二個、「隨釋此因」。我們看什麼叫對「治不發趣因」:

  

  爲欲對治不發趣因,故立施、戒波羅蜜多。

  

  寅二、隨釋此因

  

  不發趣因,謂著財位,及著室家。

  

  佛陀爲了要消滅菩薩「不發趣因」,這個「發」就是發心出離生死,這個「趣」就是趣向大般涅槃。佛陀恐怕一個菩薩在修習福德、智慧二種資糧的時候,他可能會被眼前的安樂,産生迷惑顛倒,然後就放棄追求無上菩提的希望跟努力,這叫「不發趣因」。這個時候佛陀就安立了布施跟持戒,來對治我們對于現實快樂,産生嚴重的執取。應該怎麼對治呢?「不發趣因,謂著財位,及著室家。」這當中有二個法,是嚴重的對我們無上菩提的理想産生障礙:第一個、貪「著財位」,財富跟地位。你追求財富跟地位,你一定會忘掉你的目標,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的目標在哪裏。第二個、貪「著室家」,這個「室家」是家庭眷屬、這個男女的情感。前面是依報,後面是正報。貪「著財位」怎麼辦呢?用布施來對治。貪「著室家」怎麼辦呢?用持戒來對治。這個地方是說:雖然我們內心有很多的煩惱,但是不是所有的煩惱都會直接的去沖擊無上菩…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