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四卷▪P2

  ..续本文上一页时候,已经发了一个要成就佛道的心,也积集了很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福德,这个都是清净增上意乐非常重要的一个资持点,资粮相。第二个、「及得利疾忍」,这是讲到加行位的时候,他成就一种我空、法空的加行智,这种加行智,能够速迅的远离障碍,产生一种堪忍相,就是他对于逆境能够有所堪忍,也就是说他对逆境有一种破除的力量,这个是在加行位的时候成就。「菩萨于自乘,甚深广大教」,这个是见道位(所缘相),这第三科是见道位以后了。「菩萨」经过加行位以后到见道位,他对「于自乘」,对于自身所修的大乘法门,努力的修学。什么大乘法门呢?「甚深广大教」。这个「甚深」指的是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这个「广大教」指的是福德,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福德是「广大」的。所以,一个见道位的菩萨,对于六度的法门,更加有信心、更加有希望,努力的修学六度,从空出假。

  

  「等觉唯分别,得无分别智。」菩萨在修学广大六度的时候,他内心当中依止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智慧,叫「等觉唯分别」,他能够平等的觉悟这一切的外境,都是心中所分别的,你心中不生起这样的分别,这个外境就不会有这样的相貌,而悟得了「无分别智」,这叫作意相,产生一种如理作意相。这个声闻人在修作意的时候,他一定是远离外境,要闲居静处的。但是菩萨的作意相,是在甚深广大教当中,他的所缘境是大乘的甚深广大教,广大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当中,去修习无分别智。所以你看《华严经》经常讲菩萨怎么修行──「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菩萨的无分别智,他在历练的时候,都是在众生的这种烦恼罪业的因缘当中去历练。为什么呢?他能够「等觉唯分别」。他为什么有这样的力量,能够远离众生的干扰呢?因为他知道所谓的干扰、伤害,是你自己心中的分别创造出来的,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思考来加以调整。所以这个地方讲「等觉唯分别」,就是觉悟一切的外境,是心中的分别创造的,既然你可以用这个分别,你也可以用另外一个分别来改变外境的相貌,这个是菩萨的善巧智慧。「悕求胜解净,故意乐清净」。这个地方讲自体相。什么叫「清净意乐」呢?它的自体就是一种「悕求」,「悕求」无上菩提的愿望。他为什么能够「悕求」呢?因为他的「胜解净」,他对于大乘万法唯识的真理,产生坚定的理解,所以「意乐清净」。我们一个人的菩提心,跟你的智慧有关系。你一定要透过智慧的抉择,你才能够产生菩提心,不是靠冲动。你说:诶,我现在去受菩萨戒了,我发菩提心了。那个只是嘴巴的一句话而已。菩提心是你能够透过教义的理解,对十法界的果报,你发觉:整个九法界都不是真实的安稳处,你别无选择,只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才能够让自己得到究竟的安乐,让一切有情得到安乐。所以,一个人,如果你受了菩萨戒,内心安住菩提心,你经常没有听闻大乘佛法,你的菩提心就开始动摇;你再不听佛法,你的菩提心就完全丧失了。其实你内心已经把无上菩提忘得一乾二净,你已经被现实的因缘缠全部缚住了,你不知道。所以你看古人讲得多严重:「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你三天不读书,你跟圣贤之道就不相应了,何况大乘佛法!我们一个人不用净法熏习,你就是随顺妄想熏习,我们的心识不断的受熏。你不吃药,它的病毒就增加。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心不会停止状态,它不断的受熏、变化。所以,菩提心要巩固,你只有一个方法:不断的听闻佛法,如理思惟。为什么叫做「悕求胜解净」,就是这个意思,由「胜解」的力量,创造一种对无上菩提的「悕求」,这个是「意乐」的自体相。

  

  「前及此法流,皆得见诸佛」。这个「前」就是见道位之前的加行位,加行位的菩萨在禅定当中,跟见道位的菩萨,这个「此法流」是入了法性之流,见道位的菩萨、修道位的菩萨都叫法性流,在禅定当中,都能够见到十方诸佛,就是感应道交,这叫瑞相相。「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这叫胜利相(殊胜的胜,利益的利)。一个菩萨到这个时候,他知道离无上菩提非常接近了,对于大乘的六度也感到没有任何的障碍,因为他有善巧,他多生多劫的经验,他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时候,他累积很多的善巧,如何来调整自己,他很有经验。所以他对于成就六度,成就无上菩提的功德,他非常有把握了,所以「了知菩提近,以无难得故」。这是讲到偈颂,这以下用「长行」来加以「配释」:

  

  壬二、长行配释

  

  由此三颂,总显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 谓资粮故,堪忍故,所缘故,作意故,自体故,瑞相故,胜利故。如其次第,诸句伽他应知显示。

  

  这个地方是赞叹地上菩萨修习六度的殊胜。这个「清净增上意乐」,其实就是一个菩提心、一个空正见,只是它升华到一定的力量。我们在地前的时候,修习这个「清净增上意乐」,从本「颂」来说,主要是以「圆满白法」,就是修行善法。你发了菩提心、成就空正见以后,你经常造罪业,你的菩提心就会失掉了,你的观照力也会失掉,就是这样。你只有靠「白法」的资粮,才能够增加你的菩提心跟空正见。凡夫就是由理观的正念带动善业,由善业再加强理观,这二个是相辅相成的。只要你造罪业,你马上看到你的菩提心开始动摇,你的观照力开始受伤,这一定的,除非你忏悔,然后再调整回来。这个地方是说明地前跟地后的菩萨修六度的一个总说。这二段是总说。我们看「戊二」的「广显十门」:

  

  戊二、广显十门(分二:己一长行别释;己二颂结集施)

  

  

  己一、长行别释(分十:庚一数;庚二相;庚三次第; 庚四训词;庚五修;庚六差别;庚七相摄; 庚八所治;庚九胜利;庚十互决择) 庚一、数(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

  

  前面是约「人」来分判六度的差别,一个凡位的人跟圣人;这个地方是约「法」,六度本身有「十门」的分别。这当中有二段:第一个「长行别释;二、颂结集施」。先看「长行」,「长行」当中有十段:「一、数;二、相;三、次第;四、训词;五、修;六、差别;七、相摄;八、所治;九、胜利;十、互决择」。这个地方是详细的把六度说明。我们看第一个「数」,「数」当中有「问」跟「答」,先提出一个「问」:

  

  何因缘故,波罗蜜多唯有六数?

  

  什么样的理由,使令大乘「波罗蜜多」只「有六」个「数」目,而不是五或七呢?我们说成佛为什么要修六度?为什么刚好六度?为什么不少一个多一个?提出一个问。我们看回答,「略标三因,随标别释」。先看「略标」:

  

  辛二、答(分二:壬一略标三因;壬二随标别释) 壬一、略标三因

  

  成立对治所治障故,证诸佛法所依处故,随顺成熟诸有情故。

  

  我们安「立」六度有三个原因:第一个、为了圆满成就「对治」我们身心的「障」碍,这叫做断德。比如说我们安立布施对治悭贪,乃至于安立般若对治愚痴。从凡夫到成佛,其实你只要对治六种障碍就够了,你这六种障碍对治了,其他障碍就消灭了,所以你根本不须要安立第七,从这个对治的角度,对治六个,成佛足足有余。第二、「证诸佛法所依处故」,这个地方是约着智德,成就善法。我们成善法,其实六度就够了,你成就六度的善法,其他相应的善法也会自然成就,所以从修善的角度,六度也就够了。第三、「随顺成熟诸有情故」,从度化众生的恩德来说,我们要使令一个苦恼的众生,让他产生善根,使令他善根慢慢成熟增长,其实你用六度,对他的帮助也够了。也就是说,菩萨的三大事业──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三大事业只要你做六件事情,全部具足。这六件事情你成功了以后,这三种功德──断德、智德、恩德都成功,所以佛陀不安立第七个,因为不必要。这一段是总「标」,我们看「别释」:

  

  壬二、随标别释(分三:癸一释第一因;癸二释第二因; 癸三释第三因) 癸一、释第一因(分二:子一辨对治障;子二结成六数) 子一、辨对治障(分三:丑一治不发趣因;丑二治退还因; 丑三治失坏因) 丑一、治不发趣因(分二:寅一明立施戒;寅二随释此因) 寅一、明立施戒

  

  这当中有三种因:「第一因、第二因、第三因」。「第一因」是「对治」,「对治」当中有三种因:第一个、「治不发趣因」;第二个、「治退还因」;第三个、「治失坏因」。「治不发趣因」当中有二段:第一个、「明立施戒」;第二个、「随释此因」。我们看什么叫对「治不发趣因」:

  

  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波罗蜜多。

  

  寅二、随释此因

  

  不发趣因,谓着财位,及着室家。

  

  佛陀为了要消灭菩萨「不发趣因」,这个「发」就是发心出离生死,这个「趣」就是趣向大般涅槃。佛陀恐怕一个菩萨在修习福德、智慧二种资粮的时候,他可能会被眼前的安乐,产生迷惑颠倒,然后就放弃追求无上菩提的希望跟努力,这叫「不发趣因」。这个时候佛陀就安立了布施跟持戒,来对治我们对于现实快乐,产生严重的执取。应该怎么对治呢?「不发趣因,谓着财位,及着室家。」这当中有二个法,是严重的对我们无上菩提的理想产生障碍:第一个、贪「着财位」,财富跟地位。你追求财富跟地位,你一定会忘掉你的目标,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的目标在哪里。第二个、贪「着室家」,这个「室家」是家庭眷属、这个男女的情感。前面是依报,后面是正报。贪「着财位」怎么办呢?用布施来对治。贪「着室家」怎么办呢?用持戒来对治。这个地方是说:虽然我们内心有很多的烦恼,但是不是所有的烦恼都会直接的去冲击无上菩…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