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四七页,「庚二、相」。
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假设遇到了人事的障碍,产生了痛苦的感受,这个时候我们习惯性的方法,就去改变外在的人事,使令它能够随顺我们的心意。但是当我们努力的这样做以后,发觉:我们障碍依旧存在、我们的痛苦依旧出现。这是一个什幺道理呢?因为外在的世界,是我们内心所变现出来的,我们讲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能变现,外境是所变现。所以你的内心在生命当中,它是一个主导者,它能变现,就是它是一个根源。也就是说我们要修行,重点不在改变别人,重点是要改变自己。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修行佛法之前,你应该有一个最重要的方向,所谓的「莫向外求」。当我们已经掌握了生命的修行方向,应该是改造我们现前一念心识。那应该怎幺改造呢?在本论当中,无著菩萨提出了三个重点:第一个,你要「确认你修行的目标」。我们一个人,假设生命当中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有努力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力量,我们修行起来就没有前进的动力。这样子,我们一生的所学,就会变成分散的,而一事无成。所以我们一定要在刚开始的时候,知道你到底是要成就一个什幺样的功德?你必须有一个远程目标,成佛的目标;有一个中程的目标,你来生要到哪里去?近程的目标,你今生当中要完成什幺样的功德?你一定要有一个目标,来引导你的内心。第二个,你要「具足方便」。我们要趋向目标的时候,我们是有很多障碍的,不是很顺利,烦恼会障碍我们、罪业也会障碍我们、色身的老病死也会障碍我们。所以,我们必须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所有的障碍出现的时候,都是因为我们对它的执取,而使令这个障碍变得扩大而不可收拾。所以障碍的本身并不可怕,重点是我们不能够使这个障碍扩大,你就必须要消灭你对这个障碍的执取,所谓的我执、法执的执取,使令这个障碍降到最低。就是你有了目标,你应该有我空、法空的善巧方便,来消灭我们心中对障碍的执取,这是所谓的「破障法门」。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又具足善巧方便,第三个就应该要「付诸行动」,实际的去修习六波罗蜜的法门,来忏悔业障、积集广大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我们这一科叫做「彼入因果」,这第四科;前面三科主要是建立目标跟具足方便,就是建立菩萨的二种的根本功德──菩提心跟空正见。第四科以后,「彼入因果」是告诉菩萨:如何把我们的目标付诸实践。付诸实践当中,是讲到六度的法门,这当中有「总标」跟「别释」。前面的「总标」是把凡夫的六度跟圣人六度的差别,作一个笼总的说明。「别释」有十门,广释十门:第一门是讲到这个「数」,讲到佛陀安立六度的理由;这个是在十门当中的第二科「相」,这个「相」就是一种殊胜的功德相,每一个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每一个「度」的内涵当中,都有一种殊胜功德相。我们看内涵,这当中有「问」跟「答」,先看「问」的地方:
第四五卷
庚二、相(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
此六种相,云何可见?
这「六种」波罗蜜多的功德「相」,应该如何了知呢?因为佛陀在人天的善法,乃至在二乘的教法当中,佛陀也谈到了六度的修学。在大乘当中,到底它的六度跟人天的六度、小乘的六度,这当中有什幺差异呢?它有什幺特殊的功德相呢?应该如何了知?就是说,为什幺只有大乘的六度,有资格称为波罗蜜,其他都没有资格称为波罗蜜?这当中的差异是如何了知呢?就提出这个问。
辛二、答(分二:壬一由六最胜;壬二四句分别) 壬一、由六最胜(分二:癸一标数;癸二列释) 癸一、标数
这当中有二段:第一个「由六最胜」,第二个「四句分别」。先说明每一个「度」都有六种殊胜的功德,第二个再把这个四偈作一个总结。我们先看前面的「由六最胜」,先作一个总「标」:
由六种最胜故。
因为大乘的波罗蜜,它的每一个「度」,都具足了「六种」殊「胜」的功德相,这不是一般的凡夫跟二乘所能及的。所以,在大乘当中,只有大乘菩萨在修习布施、持戒、忍辱,才有资格称为波罗蜜,因为它每一个法门都具足六种的功德相。哪六种功德相呢?我们看「列释」:
癸二、列释(分六:子一所依; 子二事; 子三处; 子四方便善巧;子五回向;子六清净) 子一、所依
「列释」当中有六个功德处:「一、所依;二、事;三、处;四、方便善巧;五、回向;六、清净」。我们先看第一个「所依」:
一、由所依最胜,谓菩提心为所依故;
菩萨在修习六度的时候,他内心有一个「依」止处。什幺样的依止呢?他依止「菩提心」,来修学六度的关系,所以他那个「所依」是「最胜」的。我们一般的人天善法,他修习六度是没有目标的,他是随心所至,他突然间想到要布施就布施了、想到放生就放生,这种没有目标的行为,是不能成就一个广大的功德。这个菩萨他在修六度的时候,他是事先有一个目标。什幺样的目标呢?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目标。在经论上说:你心中已经有一个要成佛的目标,这个目标很明确,那你所修的所有的戒法,都是菩萨戒法。就是你还没有发菩提心之前,你受五戒,有五戒的功德;你受比丘、比丘尼戒,有比丘、比丘尼戒的功德。但是当你受了菩萨戒以后,所有的戒法,通通是成就菩萨戒,全部是菩萨戒。你现在受持比丘尼戒,也是受持菩萨戒。为什幺呢?「所依最胜」故,你「所依」止的「菩提心」是特别殊「胜」的。
我们在修行,我们对于目标的确定是不能忽略的,因当初是代表宋朝跟元朝去谈判,结果谈判不成,元朝皇帝看这个人是个人才,不敢放他回去,就把他抓起来。抓起来,因为为一个人没有目标,你的生命就没有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力量。科学家曾经作一个实验,他把高中生分成二组,A组跟B组。A组有一百个高中生,B组有一百个高中生,然后作跳高的测试,就是跳起来用手去摸这个墙壁,看你摸得多高。A组,他们是要求他:你一定要设定一个目标,你希望跳多高?那B组呢,你不要设定目标,你喜欢跳多高就跳多高。测试的结果,发觉:有设定目标的A组的分数,远远地超过B组。所以,从这一点可以了解:我们内心的状态,你设定目标,对启发我们潜在的力量,的确是有很大的帮助。一个有目标的人,他修行力量,是超过一个悠悠泛泛没有目标的人。宋朝有一个宰相叫做文天祥,文天祥文天祥在宋朝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他要逼迫他投降。怎幺样逼迫呢?他把文天祥关在水牢,这个水牢的水淹到他的脖子,长时间把身体浸泡在水中,他身体都腐烂了,那个虫无时无刻白天晚上咬他的肉。文天祥在这样的色身的痛苦之下,他讲出一个世界的名言,他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每一个人都爱着自己的生命,但是文天祥的意思就是说:我爱着我的生命,但是我也爱着我内心的目标──丹心,我忠义的功德。如果你一定要逼我作出抉择,我二个只能够选一个,那我只好放弃我的色身。我们从历史来看,文天祥应该是一个凡夫,他也没有证得空性,换句话,他对于外境是有执取的,所以他的色身这种腐烂的状态,一定有痛苦的感受。那他为什幺不会被这种生命一时的因缘所转呢?这当中只有一种解释,因为他生命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菩萨在修行六度的时候,他为什幺在布施的时候,能够产生这幺大的力量?他持戒的时候,也能够产生比二乘人、人天人更大的力量呢?因为这个菩萨他心中有一个目标在资持着他,所以这个地方是特别殊胜。
子二、事
二、由事最胜,谓具足现行故;
前面是指他内心的所依,这个地方是讲:他根据这个菩提心所表现的一种「事」,这个「事」就是一种造作,他所造作的事业是特别的殊「胜」圆满。为什幺呢?「具足」一切「现行故」。就是菩萨在造作六度的时候,它的内涵是广大圆满的。我们举布施来说,你看佛陀在人天的善法、在声闻教法里面,布施顶多是外财的布施,没有可能讲到内财色身的布施;只有在大乘的经论,才讲到用色身来布施。我们再讲持戒,佛陀在声闻教法持戒,只讲到摄律仪戒,告诉我们怎幺断恶,没有提到如何的修善,也没有提到如何度众生。只有到了菩萨戒,才讲到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这个广大圆满的功德。所以这个大乘的六度,他造作的事业,是特别圆满,因为他具足一切佛的现行,这一点是不共于人天,不共于二乘的地方。
子三、处
三、由处最胜,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
前面的「事」,是偏重在自利的功德;这个地方的「处」,是讲利他的功德,利他。菩萨在生起菩萨戒的时候,他所缘的处所,是「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菩萨在修六度的时候,他所面对的有情是「一切有情」,是冤亲平等的一个广大的所缘境。他面对有情,他所做的事业有二种:第一个是「利益」,第二个是「安乐」。这个「安乐」是约着现世生命的趋吉避凶,这个「利益」是约着未来生命的究竟解脱。也就是说,我们在人天善法的时候,我们给众生的利益,大部分都是约着现世的。你要是在声闻乘教法,你遇到一个阿罗汉,阿罗汉他在利益众生的时候,他是偏重在给众生成就来世的解脱。只有大乘的菩萨,他给众生的利益,是包括现世的安乐跟来世的利益,这二个都具足。我们在受菩萨戒的时候,我们得戒体,诸位回忆一下:得戒体的主要因素是缘境发心。你所缘的境,就是这…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