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会让你前面的功德更清净。这个地方是从顺生的难易程度安立。第二个,在《入中论颂》,它讲到佛陀安立次第的第二个理由,是约着众生的「急迫性」。我们一个有情众生,你要这个众生发心去断恶、修善、度众生,他要完成他的目标,第一个他的身心要得到安乐,安顿下来。一个人假设在饥饿、寒冷,缺乏饮食、住处的情况之下,你很难让他行菩萨道,所以佛陀要我们先布施。你从布施当中,得到一个富足的资具,你布施以后,你才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有饮食可以吃。然后,身为一个菩萨你不能太卑贱,你做一只狗,怎幺行菩萨道呢?你不是有饭吃就可以了。有饭吃,得到温饱以后,你要有一个尊贵的色身,你持戒才有尊贵色身。有了的尊贵色身,你得要把你的功德保护住,不要把这个功德烧掉了,所以你要修忍辱。把这个忍辱修好以后,你要培养一个寂静的心态,然后在寂静的心态修我空、法空,消灭你的执取,进入到平等法界。就是说我们众生的需要,它是有一个前后次第的,急迫性有它前后次第。这个地方是从急迫性,来安立这个六度的次第。在本文当中只讲到难易性,在其他的注解有讲到急迫性。
庚四、训词(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
「训词」是对六度名词的解释,分二:「问、答」,我们看「问」的地方:
复次,此诸波罗蜜多,训释名言,云何可见?
这个名词的解释,大乘佛法经常说是「名以召德」,每一个名词都代表一种功德,所以它这个地方等于是讲功德。大家会质疑说:前面讲布施的相有六种功德,这个地方又讲功德,这二个功德有什幺差别呢?前面六相的功德,是从理论上来说,就是说每一度都具足它的菩提心、空正见等等。这个地方的功德是比较从实际具体的说法,就是当你具足这个六相功德的时候,实际表现在布施,它会产生一个如何的灭恶生善的效果?所以这个地方的功德,是比较具体说明。前面是理论上,每一度都具足六种功德;这个地方是把六种功德,具体化、落实化。
辛二、答(分二:壬一总释度名;壬二别释施等) 壬一、总释度名
我们看回「答」,回「答」当中有二段:第一个是「总」标,第二个「别释」。先作「总」标:
于诸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能到彼岸,是故通称波罗蜜多。
这个地方,先解释它的总名,六度的总名叫做「波罗蜜多」。为什幺称为「波罗蜜多」呢?因为它在一切「世间」的善法当中,乃至于在「声闻、独觉」的种种「善根」当中,菩萨所修的布施等六度的「善根」是「最为殊胜」的。因为它「能」够引导我们从生死的此岸,「到」达大般涅槃的「彼岸」,所以它有资格称为「波罗蜜多」。我们修五戒、十善,是成就一个人天的果报。人天的果报虽然美妙,它毕竟是生灭之法,「饶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所以这个地方没有资格说是究竟圆满。二乘的涅槃,虽然是不生不灭,可以究竟的享有,但是它缺乏万德庄严,所以它也是有所欠缺。只有佛菩萨的「波罗蜜」,它不但是能够永久的受用,而且具足庄严,所以它有资格称为「波罗蜜多」,它的功德是最圆满的。这是一个总说,以下把六度的内涵各别的说明。先看布施:
壬二、别释施等(分六:癸一施; 癸二戒; 癸三忍; 癸四精进;癸五静虑;癸六慧) 癸一、施
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
这个布施的功德,有灭恶跟生善。我们不断的布施,能够「破裂悭吝」,「悭吝」就是不肯帮助别人的一种自私的心态。它的果报呢?悭贪是恶因,它的果报是「贫穷」。我们一个人,身边有很多的东西,比如衣服也好、财物也好,其实有些东西你永远用不到。如果你经常把这东西占有,不肯布施出去,会有什幺样的后果?无形当中,你就会有一种自私的心态,这个自私的心态,它就会伤害你的目标、伤害你的菩提心,它就会去左右你的菩提心。所以佛陀劝我们:你太多东西最好布施出去,因为它会把这种负面的力量──「悭贪」破坏掉,当然你没有悭贪就不会「贫穷」。那生善呢?「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能」成就「广大」的「财」富地「位」,所以菩萨在成佛之前,他的果报都是特别尊贵富足。而且他这样的福报,又能够成为一种「资粮」,成为无上菩提前进的动力。
这个「资粮」我们说明一下。世间人修习布施,他成就广大的「财位」,基本上会产生放逸。我们看世间人,有些福报很大,你看他真的是福报很大,你看他受用的资具特别的尊贵;但是他没有时间修学佛法,他为他的福报所障碍,产生放逸。有些人你看他福报也很大,但是他不把福报当一回事,他能够把这个福报当做如梦如幻,他继续的修习他的戒定慧,继续的往佛道前进,他不会被这个路旁的小花障碍住。为什幺呢?因为他有目标,他有菩提心跟空正见,他有这种大乘的善根。所以你的福报,如果背后没有菩提心跟空正见,这个福报对你不是好事情。诸位要知道,所有的地狱果报,都是福报大的人创造出来的。所以印光大师说:你没有菩提心跟空正见,福报愈大,你这个生死业力愈大,你造罪愈大。但是当你有福报,你背后有菩提心跟空正见的时候,那就不同了,那这个福报是一种资粮,你前进到无上菩提的一种动力。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菩萨在行布施的时候,他能够把这个广大的财位,转成一种成佛的资粮,这个就是有波罗蜜多的意思。第二个持「戒」:
癸二、戒
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
菩萨在持戒的时候,有灭恶跟生善的效果。第一个,他能够「息灭」这个「恶戒」。「恶戒」有二层意思:第一个、奉持不正当的戒,外道持牛戒、持狗戒,这个叫做「恶戒」;第二个、他不奉持善良的戒,不奉持善良的戒,就是造杀、盗、淫、妄。那怎幺办呢?菩萨以持戒,来消灭你的罪业,消灭罪业就能够远离三恶道的苦果。所以持戒有什幺生善的效果呢?「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一个人能够奉持如来的戒法,从近果来说,成就人天的尊贵身;从远果来说,成就禅定的前方便,这个「等持」就是禅定。因为你持戒,内心安稳,所以你就容易成就专注、成就相续,而成就一个「等持」的功德。前面布施的善法跟持戒,最大的差异在哪里?戒法是佛制的,这是最大的差别。善法不是佛制的,佛陀不出世,也有很多的十善法。「佛制」这句话代表什幺意思呢?佛陀为什幺在无量的善法当中,选择其中几样,说这样子是一个戒呢?这有二层意思,诸位要知道:佛陀是为了圣道而制戒的,他是为圣道布局的。就是说,你要成就圣道,第一个、你要成就尊贵身。你要是做一只蚂蚁,你没有办法修学圣道;第二个、你要成就圣道。你必须成就一个寂静的心态,所以持戒能够成就人天的尊贵身,也能够帮你成就一种安稳寂静的心态。你看有的宗教持戒,它说:你一生当中不能喝咖啡;你也不能坐汽车,只能够骑脚踏车。但是我们看不出这个戒,对于成就尊贵身、成就禅定有什幺帮助。这个,我们讲就是无益的苦行,就是说你这样子行动没有效果。但是佛陀制戒不是,佛陀所制的戒,都是引导你成就人天的善趣,成就一种寂静的心态,他是为圣道而布局的。这个讲到持戒的功德,我们先到这个地方。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五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