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會讓你前面的功德更清淨。這個地方是從順生的難易程度安立。第二個,在《入中論頌》,它講到佛陀安立次第的第二個理由,是約著衆生的「急迫性」。我們一個有情衆生,你要這個衆生發心去斷惡、修善、度衆生,他要完成他的目標,第一個他的身心要得到安樂,安頓下來。一個人假設在饑餓、寒冷,缺乏飲食、住處的情況之下,你很難讓他行菩薩道,所以佛陀要我們先布施。你從布施當中,得到一個富足的資具,你布施以後,你才有房子住、有衣服穿、有飲食可以吃。然後,身爲一個菩薩你不能太卑賤,你做一只狗,怎幺行菩薩道呢?你不是有飯吃就可以了。有飯吃,得到溫飽以後,你要有一個尊貴的色身,你持戒才有尊貴色身。有了的尊貴色身,你得要把你的功德保護住,不要把這個功德燒掉了,所以你要修忍辱。把這個忍辱修好以後,你要培養一個寂靜的心態,然後在寂靜的心態修我空、法空,消滅你的執取,進入到平等法界。就是說我們衆生的需要,它是有一個前後次第的,急迫性有它前後次第。這個地方是從急迫性,來安立這個六度的次第。在本文當中只講到難易性,在其他的注解有講到急迫性。
庚四、訓詞(分二:辛一問;辛二答) 辛一、問
「訓詞」是對六度名詞的解釋,分二:「問、答」,我們看「問」的地方:
複次,此諸波羅蜜多,訓釋名言,雲何可見?
這個名詞的解釋,大乘佛法經常說是「名以召德」,每一個名詞都代表一種功德,所以它這個地方等于是講功德。大家會質疑說:前面講布施的相有六種功德,這個地方又講功德,這二個功德有什幺差別呢?前面六相的功德,是從理論上來說,就是說每一度都具足它的菩提心、空正見等等。這個地方的功德是比較從實際具體的說法,就是當你具足這個六相功德的時候,實際表現在布施,它會産生一個如何的滅惡生善的效果?所以這個地方的功德,是比較具體說明。前面是理論上,每一度都具足六種功德;這個地方是把六種功德,具體化、落實化。
辛二、答(分二:壬一總釋度名;壬二別釋施等) 壬一、總釋度名
我們看回「答」,回「答」當中有二段:第一個是「總」標,第二個「別釋」。先作「總」標:
于諸世間,聲聞、獨覺,施等善根最爲殊勝,能到彼岸,是故通稱波羅蜜多。
這個地方,先解釋它的總名,六度的總名叫做「波羅蜜多」。爲什幺稱爲「波羅蜜多」呢?因爲它在一切「世間」的善法當中,乃至于在「聲聞、獨覺」的種種「善根」當中,菩薩所修的布施等六度的「善根」是「最爲殊勝」的。因爲它「能」夠引導我們從生死的此岸,「到」達大般涅槃的「彼岸」,所以它有資格稱爲「波羅蜜多」。我們修五戒、十善,是成就一個人天的果報。人天的果報雖然美妙,它畢竟是生滅之法,「饒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所以這個地方沒有資格說是究竟圓滿。二乘的涅槃,雖然是不生不滅,可以究竟的享有,但是它缺乏萬德莊嚴,所以它也是有所欠缺。只有佛菩薩的「波羅蜜」,它不但是能夠永久的受用,而且具足莊嚴,所以它有資格稱爲「波羅蜜多」,它的功德是最圓滿的。這是一個總說,以下把六度的內涵各別的說明。先看布施:
壬二、別釋施等(分六:癸一施; 癸二戒; 癸叁忍; 癸四精進;癸五靜慮;癸六慧) 癸一、施
又能破裂悭吝、貧窮,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故名爲施。
這個布施的功德,有滅惡跟生善。我們不斷的布施,能夠「破裂悭吝」,「悭吝」就是不肯幫助別人的一種自私的心態。它的果報呢?悭貪是惡因,它的果報是「貧窮」。我們一個人,身邊有很多的東西,比如衣服也好、財物也好,其實有些東西你永遠用不到。如果你經常把這東西占有,不肯布施出去,會有什幺樣的後果?無形當中,你就會有一種自私的心態,這個自私的心態,它就會傷害你的目標、傷害你的菩提心,它就會去左右你的菩提心。所以佛陀勸我們:你太多東西最好布施出去,因爲它會把這種負面的力量──「悭貪」破壞掉,當然你沒有悭貪就不會「貧窮」。那生善呢?「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能」成就「廣大」的「財」富地「位」,所以菩薩在成佛之前,他的果報都是特別尊貴富足。而且他這樣的福報,又能夠成爲一種「資糧」,成爲無上菩提前進的動力。
這個「資糧」我們說明一下。世間人修習布施,他成就廣大的「財位」,基本上會産生放逸。我們看世間人,有些福報很大,你看他真的是福報很大,你看他受用的資具特別的尊貴;但是他沒有時間修學佛法,他爲他的福報所障礙,産生放逸。有些人你看他福報也很大,但是他不把福報當一回事,他能夠把這個福報當做如夢如幻,他繼續的修習他的戒定慧,繼續的往佛道前進,他不會被這個路旁的小花障礙住。爲什幺呢?因爲他有目標,他有菩提心跟空正見,他有這種大乘的善根。所以你的福報,如果背後沒有菩提心跟空正見,這個福報對你不是好事情。諸位要知道,所有的地獄果報,都是福報大的人創造出來的。所以印光大師說:你沒有菩提心跟空正見,福報愈大,你這個生死業力愈大,你造罪愈大。但是當你有福報,你背後有菩提心跟空正見的時候,那就不同了,那這個福報是一種資糧,你前進到無上菩提的一種動力。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菩薩在行布施的時候,他能夠把這個廣大的財位,轉成一種成佛的資糧,這個就是有波羅蜜多的意思。第二個持「戒」:
癸二、戒
又能息滅惡戒、惡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爲戒。
菩薩在持戒的時候,有滅惡跟生善的效果。第一個,他能夠「息滅」這個「惡戒」。「惡戒」有二層意思:第一個、奉持不正當的戒,外道持牛戒、持狗戒,這個叫做「惡戒」;第二個、他不奉持善良的戒,不奉持善良的戒,就是造殺、盜、淫、妄。那怎幺辦呢?菩薩以持戒,來消滅你的罪業,消滅罪業就能夠遠離叁惡道的苦果。所以持戒有什幺生善的效果呢?「取得善趣等持,故名爲戒」。一個人能夠奉持如來的戒法,從近果來說,成就人天的尊貴身;從遠果來說,成就禅定的前方便,這個「等持」就是禅定。因爲你持戒,內心安穩,所以你就容易成就專注、成就相續,而成就一個「等持」的功德。前面布施的善法跟持戒,最大的差異在哪裏?戒法是佛製的,這是最大的差別。善法不是佛製的,佛陀不出世,也有很多的十善法。「佛製」這句話代表什幺意思呢?佛陀爲什幺在無量的善法當中,選擇其中幾樣,說這樣子是一個戒呢?這有二層意思,諸位要知道:佛陀是爲了聖道而製戒的,他是爲聖道布局的。就是說,你要成就聖道,第一個、你要成就尊貴身。你要是做一只螞蟻,你沒有辦法修學聖道;第二個、你要成就聖道。你必須成就一個寂靜的心態,所以持戒能夠成就人天的尊貴身,也能夠幫你成就一種安穩寂靜的心態。你看有的宗教持戒,它說:你一生當中不能喝咖啡;你也不能坐汽車,只能夠騎腳踏車。但是我們看不出這個戒,對于成就尊貴身、成就禅定有什幺幫助。這個,我們講就是無益的苦行,就是說你這樣子行動沒有效果。但是佛陀製戒不是,佛陀所製的戒,都是引導你成就人天的善趣,成就一種寂靜的心態,他是爲聖道而布局的。這個講到持戒的功德,我們先到這個地方。好,我們休息十分鍾。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五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