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卷
好,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五一頁。我們這一大科是講到「彼入因果」,講到大乘六度修行的內涵。六度的內涵,在本論當中是有「十門」來加以廣釋。這「十門」當中,我們是講到第四門「訓詞」,講到六度各別的功德。我們現在講的這一度是「癸叁」的「忍辱」,我們看論文:
癸叁、忍
又能滅盡忿怒、怨 ,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爲忍。
菩薩爲什幺修忍辱呢?因爲我們透過忍辱的修學,滅除我們內心「忿怒」的煩惱,這種瞋心的煩惱,使令我們內心産生一種不安穩的狀態。那「忿怒」滅除了以後,有什幺好處呢?就能夠消滅這個冤家。就是說人跟人之間的內心,它是相互作用,你要恨他,他也一定會恨你的。所以我們不喜歡有冤家,就從自己做起,我們對一切衆生避免生起瞋恚之心,這樣就不會創造對立的冤家。不創造冤家有什幺好處呢?在菩薩來說,「及能善住自他安隱,故名爲忍」,菩薩「能」夠自無瞋恚,使令「自」己身心「安穩」;不惱害衆生,使令「他」人「安穩」,「故名爲忍」。
成就一個安全穩定的功德,這個事情也是非常重要。我們看修行有二種人:一種是初學者,一種是老參。初學者,他才不管你安不安穩,初學者就是他沒有功德,他趕快看到什幺功德都搶著要,拜佛也很用功、持戒也很用功、到廚房工作也很用功,因爲初學者他沒有功德,所以要的就是功德。但是老參的修行就不是這個意思了,諸位要知道,老修行,當然我們也要去追求功德,但是你要一個重點,要把你已經造作的功德保存下來,這很重要。我們可以這樣講:你是一個初學者,你有資格發脾氣。(呵──)爲什幺呢?因爲你沒有功德,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你根本沒有樹,怎幺燒也無所謂。但是你是老參,你沒有資格發脾氣了,因爲你這個樹太多,你連一點香煙都不能存在,這個太危險,因爲你輸不起了。所以你的功德愈大的時候,你要愈謹慎,絕對不能夠晚節不保。諸位要知道,你功德愈大,你發一次脾氣的損失,那就不得了。你說他一個初學者,反正他也沒功德,他耍耍脾氣也沒什幺大不了的(哈──),是不是?他根本就沒有功德林嘛。所以佛陀講忍辱,這個對老參是特別重要,你要求一個安穩的功德。就是說,我們回憶剛出家的時候,花了很多的心在這樣貧脊的土地,現在好不容易蓋上一片森林了,你要好好的保存它。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發脾氣,但是我們還是發脾氣,控製不了。那這個問題是在哪裏呢?我們應該分析分析,一個人爲什幺會發脾氣?我們的內心,古人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的內心能夠包容天、包容地、包容宇宙萬物,但是包容不了一點點的委屈。你會發脾氣,你就是有委屈,你覺得這個是不公平的,你就是認爲不公平,你才發脾氣。你認爲我的付出跟我的代價不成對比,我不應該得到這個結果。但是諸位要知道:因果它不是講今生的,是過去、現在、未來。所以諸位你要永遠記住一個觀念:所有的外境、所有的逆境,都是你內心的罪業變現出來的,跟別人沒有關系,事實上如此。所以我們遇到了逆境,你不應該發脾氣,你應該到佛前忏悔,因爲你一觀照:哦,我有這個罪業。那你到佛前忏悔,你就說:「我弟子淨界,過去曾經造了一些罪業,所以這個罪業逼出來的時候,變現這個痛苦的果報,我向佛菩薩至誠的忏悔。」說叁次。我跟你保證,因緣馬上變化。我們一個人很大的悲哀,是什幺悲哀?惡性循環。你過去造了罪業,這個罪業變成逆境的時候,你自己感到委屈,感到委屈就發脾氣,發脾氣就又造罪業,造了罪業,這個罪業表現出來的時候,又是一片逆境,這個時候你要發脾氣,發脾氣又造罪業。那你這個痛苦,幾時能夠消除呢?你這個不是惡性循環嗎?所以修行人要把痛苦從這個地方,古人講:「截斷妄流」,從此打住。你只有一個方法,透過智慧的觀照,看到一個人爲什幺會發脾氣,因爲他感到委屈。爲什幺他有委屈呢?因爲他作出錯誤的判斷,他認爲痛苦是別人給他的,所以愚癡是所有罪過的根源──無明。其實我們說穿了,人沒有什幺好委屈的。前生的你創造了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創造了來生的你,你必須要爲前生的你負責,難道不須要嗎?你前生選擇這樣做,那你今生必須要無條件的承當。因爲前生的你創造了今生的你,所以你今生不是爲你自己負責,還要爲你前生負責,就是這個道理。重點是你不能糊塗,一個人絕對不能對因緣法作出錯誤的判斷,這樣子是不可以彌補的。特別是我要提醒所有的老參,當你內心有一點點戒定慧功德的時候,我必須提醒大家:你沒有發脾氣的理由、你沒有發脾氣的空間,因爲你輸不起了。你只要發一個脾氣,你可能要從生命當中,回歸到過去過去,你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才爲這個發脾氣付出代價。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不但是往前沖刺,這個安穩也是很重要,把你既有的功德好好的保護得住,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佛陀的慈悲,看到菩薩有這個問題,他白天、晚上修習功德,佛告訴他:你要修忍辱,要向內觀照,一切的問題,都是前生的你創造的,你必須爲前生的你負責。
癸四、精進
又能遠離所有懈怠、惡不善法,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
當我們能夠修忍辱,把既有的功德保持住以後,不能夠得少爲足,繼續的往前走,就應該要修「精進」。「精進」能夠破除我們的「懈怠」,「懈怠」就是一種消極的心態,對所有的「惡法」也不想斷除、對所有的功德也不想追求,這是一種消極的心態,這樣消極心態就很容易産生這種「惡不善法」。一個人的心態,是先「懈怠」,「懈怠」久了接著就是放逸,放逸以後就造罪業了,叁種情況。一個人會破戒,就叁個階段,懈怠、放逸、造罪。所以我們剛開始從源頭上,就是要保持「精進」。「精進」有什幺好處呢?「能」夠「出生無量」的「善法,令其增長,故名精進」。就是你要能夠讓自己不斷的出現功德,這個就是「精進」。大家不要聽到「精進」,以爲好象很嚴重。大乘佛法的精進,它不強調那種暴飲暴食,這暴飲暴食精進,是不值得提倡,就是:「滴水長流,則能穿石」。我個人是提倡:一個人的精進就是──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呵──),這個就是精進。我親近過很多老和尚,像達公長老,他八十幾歲還在講經;海公也是,他也每天不斷的在進步。其實進步的本身,重點是那種前進的動力。爲什幺要保持前進的動力呢?古德講一句話:「死水不藏龍」,禅宗經常講這句話。「龍」是一種功德的表征,但是龍絕對不會生長在死水,一定在活水當中,這個龍才能夠生存。所以精進的本身,重點還是那個心態。我們如何讓自己每天保持進步一點點呢?精進的修學有二個所緣境:第一個是對惡法。對惡法有二種態度,已生的惡法令斷除。這個惡法已經出現了,我們不須要逃避,每一個人都是有缺點,好好的面對,讓這個惡法,今天減少一點、明天減少一點、後天減少一點,你活在希望當中。第二個,未生的惡法令不生,這個是要靠持戒了。什幺事情要防範于未然,修行不能夠太大膽,要稍微膽小一點,要稍微防範一點,這是對惡法的態度。那對善法呢?未生的善法令增長。我們沒有善法,別人有善法,我們隨喜功德,跟善法先結一個善緣,以後你就有機會。已生的善法令增長,你已經有的善法,不要得少爲足,不斷的往前進。總而言之,在你的生命當中,你要創造一個活水,不管你活到幾歲,讓自己每天進步一點點,這是很重要的。
癸五、靜慮
又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
這個地方的功德就更加的精致了。我們爲什幺修禅定呢?「能」夠「消除」內心的「散」亂跟擾「動」,使令「內心」能夠「安住」,能夠明了寂靜的「安住」,「故名靜慮」。「靜慮」的功德主要有二個:第一個,它能夠産生一種寂靜的力量。這個寂靜的力量,就會産生一種堪能性。就是說你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因爲你寂靜的力量,它的功德會增長廣大,因爲你的心力增強。第二個,這個靜慮能夠幫助我們的智慧,這個定能夠增上慧。我們一個人,你不能一天到晚都是散散亂亂的,因爲這樣子你很難反省自己。你每天有一定的定課,讓自己靜下來,你能夠反省你的過失,這個是靠禅定。
癸六、慧
又能除遣一切見趣、諸邪惡慧,及能真實品別知法,故名爲慧。
智「慧」就是靠聞、思,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它能夠破「除一切」的邪知邪見,還有種種「邪惡」的判斷、分別,引生「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有二種:一個是「品別」的智慧,一個是「知法」的智慧。「品別」的智慧,是說明諸法的差別相,這種世俗谛的智慧;「知法」的智慧,是說明諸法的總相,就是勝義谛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當然這個智慧是最重要的,你要能夠對因緣所生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孔夫子說:四十而不惑。孔夫子十五歲開始立志求學,經過十五年的時間,他自認爲:對于生命的因緣,什幺是對?什幺是錯?什幺是功德相?什幺是過失相?他完全通達,沒有疑惑了。但是應該這樣子講,孔夫子他所通達的智慧,是屬于品別的智慧,是世俗谛的智慧、差別相的智慧。那佛菩薩所謂的不惑,不但對于功德相、過失相作出正確的判斷,你還要能夠通達我空、法空,通達「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一切的法都是因緣所生,這樣子就更高明了。這個就是所謂的智慧的引導,使令前面的五度,能夠正確的趨向我們的目標。前面的五度是一個腳,這個智慧是眼睛,這個是講到六度的功德。六度的功德,它每一個法在心中操作的時候,都能夠滅惡生善。布施滅除我們的悭貪、貧窮,生起我們廣大的財富…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