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六卷▪P2

  ..續本文上一頁、福德資糧等等。

  

  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的生命都是自作自受。因爲過去你的造作,創造今生的果報;你今生的造作,又創造來生的果報。這樣的一個生命的等流,我們想要改變,你要先改變你的心態、改變你的心念,所以他的每一個度,都是在調整你的心態。布施調整我們悭貪的心態,持戒調整我們喜歡造作罪業的心態,忍辱調整我們忿怒的心態。心態的改變,果報就改變。在西方有一個諺語故事,它說:有一個人,他很想要知道天堂跟地獄有什幺差別?那他先到地獄去看。到了地獄,哦,大家在吃飯,每一個人筷子都很長很長,每一個人都要爲自己夾飯菜,他搶飯菜的時候,他吃不到,因爲這個筷子太長,結果地獄的人都活得非常痛苦。這個人看到地獄以後,他感到非常悲哀就離開了,他也改變不了他們。接下來他就到了天堂,诶,到天堂,大家也在吃飯,筷子也是很長,但是大家吃得很快樂。爲什幺呢?同樣筷子這幺長,他爲什幺吃得很快樂?原來天堂的衆生,筷子夾菜是夾給別人(哈),夾給別人,每一個人都吃得很快樂。所以我們心態決定我們的命運:你要是自私自利,你所招感的因緣、所造作的行爲,都是跟痛苦相應;你真實發起這種利他的心,你就招感功德。所以真正的六度,它的重點在調整我們的心態,你的心態改變了,你的行爲就改變,你的命運就改變。我們一個人如果只設定目標,你不行動,在原地打轉,那我敢保證:你過去的生命,就跟你現在、未來的生命完全畫等號。你說:我現在心態不改變,我未來會怎樣?你不要去算命,我告訴你怎幺樣好了。你以前所受的痛苦,來生完全再受一次。爲什幺呢?因爲你因緣法沒有改變。所以只有修行人,他的過去不等于未來,因爲他在調整。我們可以這樣講: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他的生命就是不斷的重複,他的前生跟今生也差不了多少,今生跟來生也差不了多少。你看佛陀說:「七佛出世猶爲蟻子,八萬大劫猶爲鴿身。」你說:怎幺可能?這個螞蟻做了七佛出世,它還做螞蟻?在森林中的鴿子,它活了八萬大劫還做鴿子?我說:牠有可能。它的心態不改變,它堅固的執著,他總是認爲它是對的,它不知道如何聽聞佛法,反省自己,把邪惡的功能消滅,善良的功能生起來,你說他命運會改變嗎?而且佛陀講得更可怕,佛陀說:它不是八萬大劫,八萬大劫是阿羅漢說的。佛陀說:它八萬大劫之前還做鴿子。(呵──)所以,我們想要讓生命往光明的地方去改變,我們應該從內心去改變,我們遵守佛陀的六度,我們因地的改變,你的未來是充滿光明的。這個地方,是佛陀講六度功德的主要意義,就是鼓勵我們要去修學六度。就是,六度先從自己做得到的,不要一開始就挑戰──我要把我的生命犧牲掉。就是說,你現在有叁件衣服、或者有四件衣服,其中一件穿不到,還蠻好的,趕快布施出去。先把自己用不到的,布施出去。先從自己做得到的地方,先跨出一步,那你的生命就會有變化。

  

  庚五、修(分二:辛一問;辛二答) 辛一、問

  

  前面是講功德相,其實前面佛陀講這幺多,波羅蜜的六種功德,六種功德會歸到六度,它有它滅惡、生善的功德。這以下開始怎幺修行,我們現在對六度有信心了,應該怎幺去實踐?看這個「問」:

  

  雲何應知修習如是波羅蜜多?

  

  大乘的六「波羅蜜」有這幺大滅惡、生善的效果,我們很想要讓來生、明天活得更好,怎幺辦呢?應該怎幺「修」呢?這個地方回答:

  

  辛二、答(分二:壬一總釋列;壬二略廣釋) 壬一、總釋列

  

  應知此修略有五種: 一、現起加行修,二、勝解修,叁、作意修, 四、方便善巧修,五、成所作事修。

  

  正確的「修」行六度有「五種」方法:第一個是「現起加行修」,這是我們一般修習六度的主要方法。這個「現起」,就是你必須有身口意的「現起」,有這樣身口意的「現起加行」,才能夠修六度。比如說你布施,你不是坐在那個地方想就能布施,你必須要有實際的行動,有布施的人、有所受的人,有施者、受者,還有其中這些施的物品,要有身口意的「現起」,這是一般的。第二個「勝解修」。前面是實際的行動,這個是內心的「勝解」。就是我們學習大乘的經論,對六波羅蜜的功德,産生堅定的信解,對于修習的功德、不修的過失,透過聞思的智慧,産生堅定的理解,而産生信心,這個叫做「勝解修」。你現在聽聞六度的功德,生起一念的信心,诶,這個也在修六度,這個叫做「勝解修」。第叁「作意修」。這個「作意修」,就是以清淨廣大的意樂,來修行叁種「作意」,這後面會說到,愛重作意、隨喜作意跟欣樂作意。這個地方是講願望,前面勝解是講信解,這個地方你要發出你的願望,對于這個功德,要有一種增上意樂,叫做「作意修」。第四個「方便善巧修」。前面的勝解是信心,作意修是願望,這個地方是約著破障。我們在修習六度的時候,往往會跟內心原來的習氣相違背。那怎幺辦呢?我們修習六度,有人不肯,那怎幺辦呢?修習我空、法空的智慧,把這個障礙消滅掉。「方便善巧修」就是修無分別智,來破除心中的障礙。第五「成所作事修」。前面的四種修,都是菩薩因地所修的;這個「成所作事修」,是佛陀在果位上所修的,叫「成所作事修」。這個地方後面會說明。總而言之,要成就六度的功德,有五種的方法。這一段是總標,我們看第二段的「廣釋」:

  

  壬二、略廣釋(分二:癸一略釋五修;癸二廣作意修)

  

  癸一、略釋五修(分二:子一指前四修;子二釋成所作事修) 子一、指前四修

  

  「廣釋」當中分二:「略釋五修,廣作意修」。把這個「作意修」,菩薩要怎幺修意樂,把它開展出來。我們先看「略釋五修」:

  

  此中四修,如前已說。

  

  子二、釋成所作事修

  

  成所作事修者,謂諸如來任運佛事,無有休息, 于其圓滿波羅蜜多,複更修習六到彼岸。

  

  前面的「四」種「修」,在「前」面「總標」的地方講過了。現在講「成所作事修」,就是十方「如來」能夠「任運」的,他不必假藉作意。我們凡夫都是要作意,先知道六度的功德,然後再鼓勵自己生起信心,然後再生起願望,最後付諸行動,這叫「作意」。但是佛陀不須要這樣的過程,他不須要作意,他不須要經過內心的思惟作意,就能夠生起六度的「佛事」,而且內心對六度「無有休息」,動靜一如,因爲他沒有作意,就沒有疲累的相狀。「于其圓滿波羅蜜多,複更修習六到彼岸。」佛陀在自利的功德上,已經「圓滿」了,但是他依止大悲心,再繼續的「修習六」度,這個一般古德說,叫做「倒駕慈航」。就是說,明明他已經成佛了,但是他又示現一個菩薩身來修六度。爲什幺呢?這叫「從本垂迹」,因爲他要去做利他的事業。也就是說,我們菩薩的六度,主要是正約著自利來說,當然也有利他。菩薩的這個六度,包括自利跟利他;但是佛陀的「成所作智修」,完全只有利他。你說功德圓滿沒有再圓滿,這個叫做「成所作智修」,就是利他的六度,倒駕慈航。這個地方是一個總標,我們看別釋:

  

  癸二、廣作意修(分二:子一辨彼修相;子二顯得勝利) 子一、辨彼修相(分二: 醜一總標作意及其意樂; 醜二別釋意樂所攝作意) 醜一、總標作意及其意樂(分二:寅一出叁作意; 寅二列六意樂) 寅一、出叁作意

  

  論主的意思,無著菩薩是要把這個「作意修」開展出來,就是你修習六度,應該有的心態是什幺?應該用什幺心態來修六度?「作意修」分二:「辨彼修相,顯得勝利」。先看「辨彼修相」,「修相」當中有一個「總標」,再「別釋」。先看「總標」:

  

  又作意修者,謂修六種意樂所攝愛重、隨喜、欣樂作意。

  

  這個「作意」有叁種作意、「六種意樂」。先看叁種作意。菩薩要修「六種」作「意樂」,每一種意樂都攝持了「愛重、隨喜、欣樂」。第一個「愛重作意」,對六度的功德,特別的「愛」樂珍「重」,這是偏重在自利。我希望離苦得樂,誰能幫助我呢?就是六度能夠幫助你滅惡、生善,離苦得樂。所以你對這六度法門,如貧得寶想,特別的愛樂珍重,這是偏重一種成就自心的功德。第二個「隨喜作意」。就是說這個功德我做不來,但是這個功德別人可以做,菩薩對于其他人所成就的功德,歡喜贊歎、隨喜贊歎,這隨喜修。這個隨喜修是約著法,別人有這個法,我對這個法隨喜。第叁個「欣樂作意」,菩薩不但希望自己成就六度,他也普遍的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夠成就六度的功德。前面的「隨喜」是約法,這個地方約人。前面的「愛重」,只是講自身成就,然後對法的隨喜;這個「欣樂」,我們希望每一個衆生,也能夠成就六度的法,這利他的功德。菩薩對六度的法門,應該保持叁種的心態:第一個「愛重作意」,第二個「隨喜作意」,第叁個「欣樂作意」。我自身要成就,別人成就了我隨喜,接著我希望所有的衆生都成就,叁種作意。這叁種作意,每一種作意都必須具足「六種意樂」。我們看這個意樂:

  

  寅二、列六意樂

  

  一、廣大意樂;二、長時意樂;叁、歡喜意樂, 四、荷恩意樂;五、大志意樂;六、純善意樂。

  

  這地方是把標題標出來,這以下會詳細解釋:

  

  醜二、別釋意樂所攝作意(分二:寅一愛重作意; 寅二隨善作意) 寅一、愛重作意(分二:卯一顯意樂攝;卯二結修作意) 卯一、顯意樂攝(分六:辰一廣大意樂;辰二長時意樂; 辰叁歡喜意樂;辰四荷恩意樂 ;辰五大志意樂;辰六純善意樂) 辰一、廣大意樂(分二:巳一別釋意樂;巳二結名廣大) 巳一、別釋意樂(分二:午一布施;午二余度) 午一、布施

  

  這六種意…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六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