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樂,它攝持了「愛重、隨喜」跟「欣樂」。我們先看六種意樂當中的「愛重作意」,「愛重」當中我們先看「意樂」。這六種意樂,是什幺意樂?「一、廣大意樂;二、長時意樂;叁、歡喜意樂;四、荷恩意樂;五、大志意樂;六、純善意樂。」我們先看第一個「廣大意樂」:
若諸菩薩,乃至若幹無數大劫,現證無上正等菩提,經爾所時,一一剎那,假使頓舍一切身命,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布施意樂,猶無厭足。
這是舉布施,就是什幺叫「廣大意樂」呢?從布施的角度來說,一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從他的最初發心,「乃至」于要經過「無數」的阿僧祇「劫」,才能夠「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他要「經」過這幺長的「時」間。這個菩薩在「經」過這幺長的時間,這當中的每「一」個「剎那」當中,「假使」這個菩薩要面臨了抉擇,到底你是要成就布施的功德?還是要保存你的生命?當然假設這二個能夠兼具是最好的,假使這個菩薩面臨了抉擇,他必須要「頓舍一切身命」,才能夠換取布施的功德,就是說,這個布施的功德跟你的生命,你只能夠選一個。這個時候,菩薩能夠以歡喜的意樂,「頓舍」,這「頓舍」就是說你連考慮都不能考慮,要馬上棄舍你暫時的生命,來換取布施的功德,這個是內財的布施。或者說這個菩薩本來很多錢,他有多少錢呢?恒「河沙」七寶的功德。但是他這個時候爲了要追求布施的功德,把這個「七寶」供養「如來」。在這幺多時間當中,乃至于他成佛爲止,他都要做這二件事情。「如是菩薩」的「布施意樂,猶無厭足」。就是說菩薩在布施的過程當中,乃至于要犧牲生命,乃至要這幺多的七寶去供養如來,到成佛爲止,菩薩的布施意樂,都沒有「厭足」的一天,他是特別的堅固。
這個「厭足」,我們說明一下。我們在修功德的時候,有二種心態:一種心態是向外的追求。一般初學者,他修學佛法是靠信心,他也沒有什幺觀照力、也沒有什幺目標,都沒有。他就是煩惱很粗重,趕快在叁寶當中用功,積功累德、忏悔業障。但是他的心,是向外求法。一個人心外求法,就很容易志得意滿;志得意滿的結果,就容易産生憍慢。如果他後來再沒有聽聞佛法,很可能就産生對立:我有修行,你們都沒有修行。結果他的功德變成修羅法界,對立心太強。當然剛開始,這樣是可以理解;但是我們慢慢慢慢要知道:修行是向內,我們是假藉修行,來改變我們的心態。你一個人修行的時候,是向內會歸的時候,法法銷歸自性,你沒有感到厭足的一天,多多益善,我們內心是無窮無盡的,哪有人會感到厭足?不可能。但是很奇怪,你的心只要向外追求,你馬上感到厭足:我修得不錯了!一個人向外追求,你很快就滿足,滿足以後就志得意滿,然後就産生對立。一個人他是向內追求的時候,你愈修行他愈謙卑,愈覺得自己不足,那個聖道的氣氛,就顯現出來。所以這個地方是一個心態問題。
午二、余度
經爾所時,一一剎那,假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于四威儀,常乏一切資生衆具,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心恒現行,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足。
這個地方是引其他五度的廣大意樂。這個菩薩在經過這幺多的無數大劫當中的其中每「一」個「剎那」,「假」設他的外在環境,遇到「滿中熾火」,不要說這個菩薩遇到冤親債主,他遇到了全世界都起火,而且他的外在環境這幺惡劣,他內在色身也沒有好過。怎幺說呢?在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他缺「乏」資身的資「具」,沒有衣服穿、也沒有飯可以吃、沒有臥具可以睡、生病也沒有湯藥可以治療。菩薩是處在這幺一個惡劣的環境,這幺一個卑劣的色身;但是菩薩內心當中,對「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禅定、「般若」波羅蜜五度的堅持,是絕不放棄,乃至于到成佛爲止,都不放棄。「如是菩薩所有戒、忍、精進、靜慮、般若意樂,猶無厭足。」
巳二、結名廣大
是名菩薩廣大意樂。
這個地方我們要說明一下。這個地方是在講菩薩的心態。你內心當中,菩薩戒的精神,剛開始它還不希望你做很多事情,這個事情是愈做愈大,慢慢來的。但是你不得不能夠有這樣的一個……「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菩薩對這種功德的好樂,是要特別的強烈。
美國有一個名人叫海倫凱勒,很多人應該知道這個人。這個人是怎幺一回事呢?她眼睛瞎掉,看不到外境;耳朵聾了,別人講的聲音她聽不到;嘴巴也啞了,她沒有辦法跟別人溝通。幾乎她生命六根主要的功能都喪失,嚴格來說,她幾乎是一個行屍走肉了。一般人對這個生命是自暴自棄,但是她沒有選擇放棄。當然她只有二個選擇:一個放棄,第二個堅持。她選擇了堅持,結果她在這樣一個卑劣的環境之下,考上了哈佛大學,後來她成爲一個有名成功的演講師,激勵很多美國人,當選美國十大成功的偶像。她講出一句名言,她說:「當我們一個人,你要堅持面對太陽的時候,黑暗永遠在你的後面。」也就是說,生命當中,黑暗跟光明永遠同時存在。問題是你要堅持,你是要面對太陽?還是面對黑暗?世間上的事情,有得就有失。你不可能找到一件事情,完全是失,或完全是得,不可能。除了涅槃以外,涅槃是純淨的功德,因爲它不是對立相。只要是有爲的生滅法,它有光明相,就有黑暗相。問題是說,我們應該要堅持自己的目標。我們這樣子講:你修菩薩道,你要有心理准備,就是說,把色身交給業力,把內心交給叁寶,就是這種態度。這色身你沒有辦法決定的,這是前生的業力。說它是叁千大千世界起火了,你自己又怎幺樣了,這個色身生滅法交給業力,該怎幺樣就讓它怎幺樣算了;但是內心我可以作主,果報我們不能作主,我內心要堅持我的方向。因爲我不堅持,我來生更糟糕,我不堅持我的功德,我生命就沒有意義。所以這個地方是講:你這個菩薩要建立這樣的一個廣大的意樂,對于功德的堅持,在任何環境之下,絕不能放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長時意樂」,前面是講空間,這是講時間:
辰二、長時意樂
又諸菩薩,即于此中無厭意樂,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無間息,是名菩薩長時意樂。
你要長時間的不能有中斷休「息」,這個地方的中斷休息,不是約著現行,是約著作意,乃至于起一念的二乘心,都不可以。你可以暫時不采取修善、度衆生的行動,但是你內心不能放棄這樣的「意樂」的追求。
辰叁、歡喜意樂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由此所作,深生歡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是名菩薩歡喜意樂。
你不但是要去做,內心要保持「歡喜」心。當然你最好選擇一個你有興趣的,你說這個六度很多,你選擇一個有興趣的事情去做。記得:修六度,既然你要做,就心甘情願,保持歡喜,這是很重要的。第四個「荷恩意樂」:
辰四、荷恩意樂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見彼于己有大恩德,不見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薩荷恩意樂。
「菩薩」在修「六」度的時候,雖然表面上利「益有情」,但是菩薩觀察有情衆生,是對自「己」有「大恩德」的,而「不」是「見」到菩薩「有恩」于衆生。也就是說,菩薩是把衆生當福田想:因爲有衆生的福田,我們才能夠成就。所以,他是對衆生産生感恩的心情來修六度。第五「大志意樂」:
辰五、大志意樂
又諸菩薩,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深心回施一切有情,令得可愛勝果異熟,是名菩薩大志意樂。
「菩薩」把「六」波羅蜜的功德、「善根」,至誠的「回」向「一切有情」衆生,都能夠成就「可愛」的「果」報。就是菩薩願意把這個功德,跟大家分享,這是菩薩跟聲聞人最大的差別。聲聞人修什幺功德,他只考慮自己,他不會把功德切一半給別人,跟人家分享的;菩薩他願意跟大家分享他的功德。第六「純善意樂」:
辰六、純善意樂
又諸菩薩,複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是名菩薩純善意樂。
前面「廣大意樂、長時意樂、歡喜意樂、荷恩意樂、大志意樂」的功德都是有漏,應該把這個有漏的福報,「回求」到「無上菩提」,這樣就變成出世的解脫,所以這第六個是特別重要。把這個功德相,這幺強大的意樂,把它導歸到你當初所設定的目標,就是回向。
卯二、結修作意
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愛重作意。
這個是「六種意樂所攝愛重作意」,「愛重作意」是偏重在成就自利的功德,但是這個「愛重作意」具足「六種意樂」。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菩薩道的成功有成功的因素,失敗也有失敗的因緣。我們這樣子講好了,一個人在菩薩道能夠成功,有二個因素:第一個就是你的能力,這個能力一般講你的善根,你對布施、持戒、忍辱的能力,這每一個人的能力不同。第二個是你的態度,你心中的意樂。但是諸位要知道,這二個不是相加,是相乘。就是說當你有這個能力,但是你缺乏這個心態,你說你有一萬個能力,結果你的態度是零,一萬乘以零還是等于零,沒有用,所以這個態度又特別重要。我們佛學院辦了十八年,我親身在作僧教育,我發覺:我們在新生考核的時候,一個新生進來叫實習生,叁個月考核,開執事會議,我們是討論一個人的態度,最重要就是他的學習態度,其他都不重要。說這個人解門比較差,沒關系;這個人行門很差,也沒有關系。這都可以慢慢來。這個人沒有學習態度,這個人不能留。一個人的態度是最重要的,你沒有這個意樂,你說這個人怎幺辦呢?你怎幺教他?你沒有辦法教他的。以前我們在辦齋戒學會的時候,辦完之後開幹部檢討會,忏公師父主持;大家把這次的齋戒會功過、得失,都提出來討論。討論了很多,最後請忏公師父作總結。忏公師父只有講一句話:「敏則有功」。你只要肯努力就有功德。你只要肯努力就有功德。忏公師父他不約外境,做對做錯他不講這個,就是你當初那個意樂,有這個意樂就好。忏公師父他經常告訴弟子:一個人不怕做錯事,就怕你不做事。一個菩薩最怕的是什幺心態?他看到什幺都無所謂。看到功德相,他也無所謂;看到過失相,他也無所謂。完了,哀莫大于心死。當然菩薩道是有次第的,身爲一個初學者,我們煩惱很躁動,我們一定會花很多的時間來斷惡,這個是可以理解的。我們看幾乎所有的初學者,都先保護自己,我先自己沒有過失。所以一般初學的菩薩,對于修善跟度衆生,都是會把它放在比較後面才做,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你可以不采取行動,但是你不能沒有這個意樂。如果你對于大乘經典佛菩薩所說的功德,完全不生好樂,那我看你菩薩的戒體,就算沒有失掉,也非常羸弱。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菩薩的意樂,就像如貧得寶,貧窮人對寶的珍惜愛重,愛樂珍重。雖然我現在可能在生命規劃的第一個目標,我先調伏現行煩惱,這個十年當中是我的目標;我對于修習廣大的善法、度化衆生,暫時不做,可以理解,絕對可以理解。但是你一定要有這個愛重作意,否則你菩薩的根本,就會失掉了。這個地方,我們先講心態。到此爲止,其實真正的六度的方法是在後面。它這個地方先講菩薩六度的功德,根本功德──菩提心、空正見;開展出來,六度有它差別的功德。布施破除悭貪、貧窮,增長你的財富、福德資糧;持戒破除你的罪業,破除叁塗果報,成就尊貴身、成就禅定。這個功德講完以後,他要建立一個意樂,正確行菩薩道的心態,心態有了以後,他後面就講如何修六度。無著菩薩是這樣的安排次第。
這個地方等于是,我們一個人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態度,你有一個良好的態度,就算你善根稍微差一點,你有無窮的希望。我們可以這樣子講:生命雖然有過去、現在、未來,從佛法的角度,它重視你的未來,它不管你過去怎幺樣。你看佛法經常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很多人都是這樣子講。說你這個屠刀拿了很久,沒關系,你隨時放下,你就有希望。是不是!就是說不管你過去是怎幺一個相貌,你要有想改變的意樂。诶,你這個人就有希望。所以大乘佛法,大家希望掌握精神,就是「絕不放棄」,我現在做得不夠好,但是我不放棄,你就永遠存在希望。
好,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六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