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卷
《攝大乘論》,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五五頁,「寅二、隨喜作意」。
第四七卷
我們學習佛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明白宇宙人生的真實道理。一個人在生命當中,他會出現種種安樂的果報,比如說富貴、長壽、莊嚴,乃至來生能夠往生淨土,他會出現安樂的果報,這當中一定有他的道理。反過來說,一個人在生命當中會出現痛苦,他會出現貧窮、卑賤、醜陋,乃至于來生到叁惡道去,這當中也一定有他的道理。所以,當我們能夠掌握痛苦跟安樂的真實道理,我們就能夠對生命産生正確的改變,所謂的離苦得樂。生命的真實道理,應該是什麼相貌呢?我們可以簡單的作一個理解。簡單的說,生命的相貌就是一個無止盡的水流,它的相貌是相續而變化的。主導這個生命的水流,有二種的力量:第一個力量,是我們前生種種的造作所熏習的一種業力,我們叫做先天的力量,這個先天的力量,可能是善良的,也可能是邪惡的。所以在我們的生命水流當中,我們不可以否認:的確有前生的力量在影響著我們。我們前生所留下來的這種等流勢力,對我們的生命産生一定的影響,這是一種先天的力量。第二個就是我們後天的努力,我們開始修學佛法,透過佛法的修學,創造一種清淨的力量,來扭轉、改變前生的力量。所以我們對生命的了解就是:生命的水流是由先天的力量跟後天的努力,這二種力量的結合。這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了二個選擇:第一個,我們放棄努力,我們內心當中就是心隨妄轉,我們完全由前生的力量來主導我們。我們遇到人事的因緣,該起煩惱還是起煩惱;你在過去的因緣當中,會造作什麼業力,你還是造作什麼業力;那你應該受什麼痛苦,還是受什麼痛苦:這個叫做「流轉門」,你的生命會在這種流轉的力量當中,不斷痛苦的重複,曆史重複。因爲你沒有作出改變,你會被過去的力量牽引著,産生一種惑業苦的惡性循環。第二個,我們想要産生一種新的力量,來扭轉這種過去的力量,這個時候叫做不隨妄轉。我們透過佛法的修學,産生一種清淨的力量,把過去邪惡的力量慢慢的消滅、把善良的力量慢慢的增長,這個時候我們進入到一種「還滅門」,所以我們基本上是有二種選擇。當我們選擇今生要做一些努力,來扭轉過去的力量,那應該怎麼努力呢?在本論當中,它提出了叁個重點:第一個,你要確定你生命的目標。你到底希望你的生命,有什麼樣的結果?你要先把你的結果訂出來──「我要成佛」,成佛當然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概念,這個事情太大,我要先往生淨土。怎麼往生呢?我今生必需有一些戒定慧的功德、有念佛的功德,你必須給自己設定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我們講的──「真爲生死發菩提心」。當我們生命有一個目標以後,第二個,你要培養一個正確的觀照力。我們都知道,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當中,都不是非常平靜,因爲我們內心有一種先天的力量,我們過去有很多很多煩惱、妄想的力量累積在心中。我們雖然確定了目標,但是當我們要趨向目標的時候,會打很多很多的妄想,給我們作錯誤的引導。所以我們必須有我空、法空的智慧,一次又一次的來化解心中的妄想。你不能有一次的錯誤,妄想它會用不同的相貌來引導你,告訴你放棄努力,告訴你往錯誤的方向去。你必須每一次都要很正確的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來化解你過去所留下的這些妄想,這就是破除遮障。當我們有觀照力、有目標以後,能夠破除遮障,這樣還不夠,要實際的付諸行動,就是六波羅蜜的修學。本科的「彼入因果」,就是告訴一個菩薩:當我們已經具足了目標,而且也正確的開始化解心中的顛倒妄想,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彼入因果」就是勸勉菩薩要付諸行動,實際的透過六度的修學,來積集我們成佛的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在這一科當中,它是講到「作意」,就是說我們要修學六度之前,你必須産生叁種的心理准備:第一個是「愛重作意」,第二個是「隨喜作意」(這個地方寫「隨善作意」,這個「善」寫錯了,應該是「隨喜作意」),第叁個是「欣樂作意」,叁種作意。這個都是我們在修學六度之前,應該要具足的叁種心理准備。我們看「隨喜作意」:
寅二、隨喜作意
什麼叫「隨喜作意」呢?
又諸菩薩,于余菩薩六種意樂修習相應無量善根,深心隨喜。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隨喜意樂。
這個「菩薩」,已經作好一個菩薩的准備。菩薩要准備什麼呢?准備他的菩提心跟空正見,這個菩薩已經准備,有資格來修行了。他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出現了一個狀況。什麼狀況呢?「于余菩薩六種意樂修習相應無量善根」,他看到了其他的「菩薩」,依止「六種」廣大的「意樂」,「修習」波羅蜜,而成就了種種的「善根」。诶,他看到隔壁的同參道友,有布施的善根、有強烈持戒的善根,有強烈忍辱、禅定、智慧的善根出現,而這個菩薩在這一方面是比較薄弱。這個時候,菩薩面對這樣的情況,應該怎麼辦呢?佛陀告誡菩薩們:「深心隨喜」。這個「深心」不是嘴巴講,是你出自內心,對他所成就的善根歡喜贊歎。「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隨喜意樂」,這樣子叫做「隨喜作意」。這個地方是說,當然我們菩薩應該要發菩提心,就是你會受戒,我們受戒的時候,諸位能夠回憶得到,我們剛始受戒的時候,緣境發心。我們那個時候所發的心,對十法界許下了: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的願望,那個時候是非常純真圓滿的願望。但是,當這個戒體成就以後,我們開始付諸行動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個事實,我們必須要去面對的事實,就是我們雖然發願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但事實上,我們的時間有限的、我們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們今生的時間,不可能修習一切功德,不可能。所以這個時候,菩薩必須務實的給自己有一個明確的、短期的目標,我必須先成就我自己能力這一部分、我自己有興趣的這個善根。我可能先成就布施的善根,或者先成就持戒的善根,或者先成就禅定、智慧的善根。也就是說,初學菩薩他在修學善根,是有所不足的,因爲時間有限,功德無量,以短暫的時間追求無量的功德,到最後一事無成。所以菩薩必須要務實的,給自己有一個次第來修學,所以因地的菩薩,他的善根是差別的,你只能夠走你自己的路。這個時候,菩薩爲自己布局一個自己的道次第,他先成就哪一個善根。但是有一個地方要注意:你這個善根比較薄弱,別人有善根出現的時候,我們有二個選擇:第一個,我們嫉妒、排斥,乃至破壞對方。這樣的後果,我們跟這個法門結下惡緣,以後我們要成就這個善根就障礙重重。第二個,我們看到這個功德,我們自己在今生、或者短時間當中,我們還沒有能力成就,但是別人成就了,我們表示隨喜贊歎。這個時候,我們跟這個善根先結下一個好的因緣,先打一個好的招呼,以後你要修習這個善根的時候,就非常的順利。所以佛陀慈悲,爲菩薩爾後的修學,先作一個布局。就是說,沒有錯,菩薩剛開始修學的時候,必須要依止自己的能力、興趣,成就自己生命當中的善根;但是當我們遇到其他的菩薩有殊勝善根的時候,我們應該深心隨喜。也就是說,前面的「愛重作意」,是菩薩自己要努力修習自己的善根;這個地方是,當善根在別人(身上)出現的時候,我們應該表示「隨喜」,是這個意思。
寅叁、欣樂作意
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到彼岸修,亦願自身與此六種到彼岸修恒不相離,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欣樂作意。
這地方「欣樂」的意思是說,「又諸菩薩」,這個「菩薩」是發了菩提心,也具足空正見,他「深心欣樂」,他出自內心的希望,這個「欣樂」就是希望,他希望「一切有情」,也能夠具足這「六種意樂所」成就的這種波羅蜜的功德。也就是說,他不但希望自身能夠成就六種波羅蜜多,他也希望「一切有情」能夠成就「六」波羅蜜多,乃至于成就佛道爲止,這樣子「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欣樂作意」。這個地方,「愛重作意」是偏重自身的功德;「隨喜作意」是別人的功德,我們表示隨喜。這個地方意思是說:前面二種功德都是約著已經成就的,我自己已經成就的,我要愛重珍惜,不要讓它破壞;別人已經成就的,我們隨喜;這個「欣樂作意」,是還沒有成就的功德。菩薩對于波羅蜜多的功德,在自己跟他人還沒有成就的時候,應該什麼心情呢?「欣樂作意」。我希望自己能夠成就,也希望他人可以成就,菩薩要有一種跟別人分享功德的胸量,不要獨占。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比如說在秦朝末年,劉邦跟項羽,如果從他們二個個人的功德來說,項羽的才華是遠遠超過劉邦的,從世間法的功德來說,他的軍事能力、魄力、霸氣都超過劉邦。但是劉邦有一種很特殊的功能,這個人胸量非常大,他這個人有功德願意跟人家分享。項羽這個人個性太自私,剛愎自用,只要他的屬下意見跟他不合,他就排斥。你看劉邦旁邊的大將──蕭何、張良、韓信這幾個文武大將,都是曾經侍奉過項羽的。但劉邦他能夠在打天下的時候,願意把功德跟大家分享,結果劉邦就把項羽打敗。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菩薩會在生命當中,遇到很多很多即將成就的功德,我們一定要跟別人分享。我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比如說你今天籌備一個活動、或者你掌握一個因緣,這是廣大功德。但是你能夠很理性的,這個工作該給誰做,對衆生會産生利益,你就能夠無私的把這個職位讓出去,不一定什麼事都要自己獨享。你有這種胸量,你以後就有這樣的福德、有這樣的功德成就的因緣。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勸我們:菩薩對于還沒有成就的功德,應該要有一種「欣樂…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