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七卷

  第四七卷

  

  《摄大乘论》,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五五页,「寅二、随喜作意」。

  

  第四七卷

  

  我们学习佛法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明白宇宙人生的真实道理。一个人在生命当中,他会出现种种安乐的果报,比如说富贵、长寿、庄严,乃至来生能够往生净土,他会出现安乐的果报,这当中一定有他的道理。反过来说,一个人在生命当中会出现痛苦,他会出现贫穷、卑贱、丑陋,乃至于来生到三恶道去,这当中也一定有他的道理。所以,当我们能够掌握痛苦跟安乐的真实道理,我们就能够对生命产生正确的改变,所谓的离苦得乐。生命的真实道理,应该是什么相貌呢?我们可以简单的作一个理解。简单的说,生命的相貌就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它的相貌是相续而变化的。主导这个生命的水流,有二种的力量:第一个力量,是我们前生种种的造作所熏习的一种业力,我们叫做先天的力量,这个先天的力量,可能是善良的,也可能是邪恶的。所以在我们的生命水流当中,我们不可以否认:的确有前生的力量在影响着我们。我们前生所留下来的这种等流势力,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一种先天的力量。第二个就是我们后天的努力,我们开始修学佛法,透过佛法的修学,创造一种清净的力量,来扭转、改变前生的力量。所以我们对生命的了解就是:生命的水流是由先天的力量跟后天的努力,这二种力量的结合。这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了二个选择:第一个,我们放弃努力,我们内心当中就是心随妄转,我们完全由前生的力量来主导我们。我们遇到人事的因缘,该起烦恼还是起烦恼;你在过去的因缘当中,会造作什么业力,你还是造作什么业力;那你应该受什么痛苦,还是受什么痛苦:这个叫做「流转门」,你的生命会在这种流转的力量当中,不断痛苦的重复,历史重复。因为你没有作出改变,你会被过去的力量牵引着,产生一种惑业苦的恶性循环。第二个,我们想要产生一种新的力量,来扭转这种过去的力量,这个时候叫做不随妄转。我们透过佛法的修学,产生一种清净的力量,把过去邪恶的力量慢慢的消灭、把善良的力量慢慢的增长,这个时候我们进入到一种「还灭门」,所以我们基本上是有二种选择。当我们选择今生要做一些努力,来扭转过去的力量,那应该怎么努力呢?在本论当中,它提出了三个重点:第一个,你要确定你生命的目标。你到底希望你的生命,有什么样的结果?你要先把你的结果订出来──「我要成佛」,成佛当然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这个事情太大,我要先往生净土。怎么往生呢?我今生必需有一些戒定慧的功德、有念佛的功德,你必须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我们讲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当我们生命有一个目标以后,第二个,你要培养一个正确的观照力。我们都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当中,都不是非常平静,因为我们内心有一种先天的力量,我们过去有很多很多烦恼、妄想的力量累积在心中。我们虽然确定了目标,但是当我们要趋向目标的时候,会打很多很多的妄想,给我们作错误的引导。所以我们必须有我空、法空的智慧,一次又一次的来化解心中的妄想。你不能有一次的错误,妄想它会用不同的相貌来引导你,告诉你放弃努力,告诉你往错误的方向去。你必须每一次都要很正确的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来化解你过去所留下的这些妄想,这就是破除遮障。当我们有观照力、有目标以后,能够破除遮障,这样还不够,要实际的付诸行动,就是六波罗蜜的修学。本科的「彼入因果」,就是告诉一个菩萨:当我们已经具足了目标,而且也正确的开始化解心中的颠倒妄想,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彼入因果」就是劝勉菩萨要付诸行动,实际的透过六度的修学,来积集我们成佛的福德、智慧二种资粮。在这一科当中,它是讲到「作意」,就是说我们要修学六度之前,你必须产生三种的心理准备:第一个是「爱重作意」,第二个是「随喜作意」(这个地方写「随善作意」,这个「善」写错了,应该是「随喜作意」),第三个是「欣乐作意」,三种作意。这个都是我们在修学六度之前,应该要具足的三种心理准备。我们看「随喜作意」:

  

  寅二、随喜作意

  

  什么叫「随喜作意」呢?

  

  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深心随喜。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意乐。

  

  这个「菩萨」,已经作好一个菩萨的准备。菩萨要准备什么呢?准备他的菩提心跟空正见,这个菩萨已经准备,有资格来修行了。他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个状况。什么状况呢?「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他看到了其他的「菩萨」,依止「六种」广大的「意乐」,「修习」波罗蜜,而成就了种种的「善根」。诶,他看到隔壁的同参道友,有布施的善根、有强烈持戒的善根,有强烈忍辱、禅定、智慧的善根出现,而这个菩萨在这一方面是比较薄弱。这个时候,菩萨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佛陀告诫菩萨们:「深心随喜」。这个「深心」不是嘴巴讲,是你出自内心,对他所成就的善根欢喜赞叹。「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意乐」,这样子叫做「随喜作意」。这个地方是说,当然我们菩萨应该要发菩提心,就是你会受戒,我们受戒的时候,诸位能够回忆得到,我们刚始受戒的时候,缘境发心。我们那个时候所发的心,对十法界许下了: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愿望,那个时候是非常纯真圆满的愿望。但是,当这个戒体成就以后,我们开始付诸行动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事实,我们必须要去面对的事实,就是我们虽然发愿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但事实上,我们的时间有限的、我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我们今生的时间,不可能修习一切功德,不可能。所以这个时候,菩萨必须务实的给自己有一个明确的、短期的目标,我必须先成就我自己能力这一部分、我自己有兴趣的这个善根。我可能先成就布施的善根,或者先成就持戒的善根,或者先成就禅定、智慧的善根。也就是说,初学菩萨他在修学善根,是有所不足的,因为时间有限,功德无量,以短暂的时间追求无量的功德,到最后一事无成。所以菩萨必须要务实的,给自己有一个次第来修学,所以因地的菩萨,他的善根是差别的,你只能够走你自己的路。这个时候,菩萨为自己布局一个自己的道次第,他先成就哪一个善根。但是有一个地方要注意:你这个善根比较薄弱,别人有善根出现的时候,我们有二个选择:第一个,我们嫉妒、排斥,乃至破坏对方。这样的后果,我们跟这个法门结下恶缘,以后我们要成就这个善根就障碍重重。第二个,我们看到这个功德,我们自己在今生、或者短时间当中,我们还没有能力成就,但是别人成就了,我们表示随喜赞叹。这个时候,我们跟这个善根先结下一个好的因缘,先打一个好的招呼,以后你要修习这个善根的时候,就非常的顺利。所以佛陀慈悲,为菩萨尔后的修学,先作一个布局。就是说,没有错,菩萨刚开始修学的时候,必须要依止自己的能力、兴趣,成就自己生命当中的善根;但是当我们遇到其他的菩萨有殊胜善根的时候,我们应该深心随喜。也就是说,前面的「爱重作意」,是菩萨自己要努力修习自己的善根;这个地方是,当善根在别人(身上)出现的时候,我们应该表示「随喜」,是这个意思。

  

  寅三、欣乐作意

  

  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

  

  这地方「欣乐」的意思是说,「又诸菩萨」,这个「菩萨」是发了菩提心,也具足空正见,他「深心欣乐」,他出自内心的希望,这个「欣乐」就是希望,他希望「一切有情」,也能够具足这「六种意乐所」成就的这种波罗蜜的功德。也就是说,他不但希望自身能够成就六种波罗蜜多,他也希望「一切有情」能够成就「六」波罗蜜多,乃至于成就佛道为止,这样子「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这个地方,「爱重作意」是偏重自身的功德;「随喜作意」是别人的功德,我们表示随喜。这个地方意思是说:前面二种功德都是约着已经成就的,我自己已经成就的,我要爱重珍惜,不要让它破坏;别人已经成就的,我们随喜;这个「欣乐作意」,是还没有成就的功德。菩萨对于波罗蜜多的功德,在自己跟他人还没有成就的时候,应该什么心情呢?「欣乐作意」。我希望自己能够成就,也希望他人可以成就,菩萨要有一种跟别人分享功德的胸量,不要独占。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说在秦朝末年,刘邦跟项羽,如果从他们二个个人的功德来说,项羽的才华是远远超过刘邦的,从世间法的功德来说,他的军事能力、魄力、霸气都超过刘邦。但是刘邦有一种很特殊的功能,这个人胸量非常大,他这个人有功德愿意跟人家分享。项羽这个人个性太自私,刚愎自用,只要他的属下意见跟他不合,他就排斥。你看刘邦旁边的大将──萧何、张良、韩信这几个文武大将,都是曾经侍奉过项羽的。但刘邦他能够在打天下的时候,愿意把功德跟大家分享,结果刘邦就把项羽打败。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菩萨会在生命当中,遇到很多很多即将成就的功德,我们一定要跟别人分享。我们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比如说你今天筹备一个活动、或者你掌握一个因缘,这是广大功德。但是你能够很理性的,这个工作该给谁做,对众生会产生利益,你就能够无私的把这个职位让出去,不一定什么事都要自己独享。你有这种胸量,你以后就有这样的福德、有这样的功德成就的因缘。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劝我们:菩萨对于还没有成就的功德,应该要有一种「欣乐…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