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七卷▪P3

  ..续本文上一页很简单:就是「法」。这个「法」就是一种轨范,这个「戒」就是警策的意思。就是说,佛陀为了让菩萨远离过失,设立很多的轨范来警策菩萨──什么事是不应该做的。所以这个地方是偏重在断恶,「律仪戒」偏重在止持的断恶,是成就法身的因缘。第「二」个「摄善法戒」。这个「摄」就是积集的意思,就是我们应该在生命当中,积集种种善法的功德,这个地方的善法,主要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种善法。这个地方有人质疑说:这个「摄善法戒」是有六度,菩萨在产生行动的时候,也有六波罗蜜,那这有什么差别呢?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在修行六波罗蜜的时候,那是一个广大的所缘境,是整个十法界有情、无情广大的所缘境。但是这个地方的「摄善法戒」,是佛陀在这个广大的所缘境当中,选出几个重点,加以明文规定:这些你不做,一定要犯戒,就是在广大的所缘境当中,找出几个纲要,才后订出一个轨范,让我们来遵守。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摄善法戒的第一条「不供三宝戒」,

  

  你要修习善法第一件事情──归依三宝,就是对佛陀的礼拜、赞叹、归依。如果菩萨一天当中,对三宝都没有礼拜、赞叹、归依,这样子就犯戒。所以这个地方的「摄善法戒」,就是把对六度的修学,提纲挈领的加以明文规定。第「三、饶益有情戒」。前面的二个戒──断恶、修善,是成就自利的功德;这个地方是属于利他的功德。「饶益有情戒」,主要就是菩萨的四摄──布施、爱语、同事、利行,用四种法门使令众生成就世间的善根,乃至于出世间的善根。这个是持「戒」的「三品」。

  

  这个持戒跟布施有什么差别?二个都是修习善法?我们这样讲好了:布施本身,他心中是没有愿望的,他可以说是随心所至,他刚好遇到因缘,触动他布施的心,他就布施了,他有因缘才做;持戒不同,要持戒之前,他一定先有戒体,有一个「要期誓愿」,他一定要先发愿才能够持戒。所以持戒是一个有目标的行为,布施是没有目标的,他可以做,也可以不做。我们要知道,一个有目标的行为,他是一定要做,这个时候,它就会产生一种调伏的力量,因为你一定要做,你别无选择。你遇到障碍的时候,你要自我克服。所以持戒为什么功德超过布施?因为持戒是有目的的行为,他有愿力在资持,有戒体,一种「要期誓愿」。所以持戒是二六时中「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它是长时间的。当然这个戒体,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这一次我们净律寺传了一次在家的五戒、菩萨戒,我发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这次净律寺传戒,有四百个在家居士参加,将近四百个。四百个当中,差不多将近三分之一,一百多个是重受的。但是诸位不要以为重受,这个人不可思议,好象要求增上戒,不是这个意思。在家居士的重受,如果你去了解,他们叫做「补戒」,修补的「补」。就是说,他的戒体羸弱了,他的戒体甚至受到伤害、破坏。那怎么办呢?他也不想忏悔,反正哪里有地方传戒,再去受一次吧!受一次回来又破坏了,再重犯,再受一次。所以我作过很多的调查,很多的道场,几乎重受的非常的多。当然义德寺和尚尼也是大悲心,要传受这个戒体,但是这个地方,我想我们以后要面对一个问题:「受戒易,守戒难」,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说,我们今天发心创造一个因缘,让他能够缘境发心,得到一个心中的愿望,他生命当中有了一个新的目标: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我要自我改造。这是一个很好的戒体,一个愿望产生,一个愿望就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他回去以后,这个戒体保存不住。所以我们身为一个僧众,我们的责任,不但是给众生戒体,还要告诉他怎么保护戒体,这有二个重点。我自己把这个因缘思惟了一下,我觉得:在家居士,乃至于出家众也好,他的戒体会羸弱、会破坏,有二个因素:第一个,长时间没有听闻佛法。一个人没有听闻佛法,对于佛法的甚深功德,开始模糊、淡忘了,然后内心当中就心随妄转,什么目标理想完全放弃。他当初很认真的缘境发心,得到戒体,这个戒体放在旁边,妄想主导。当然,一个人目标已经不明确的时候,你怎么抗拒你的欲望呢?所以长时间没有听闻佛法,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第二个,他虽然听闻佛法,但是没有把佛法的功德跟戒体作联想。就是这个戒体在他的生命当中,它的价值、它的重要性没有被强调。比如说,生命当中的功德、世间的功德,我们后面会讲到富贵、健康、长寿、庄严;出世间的功德,解脱、涅槃:你应该把这些功德跟戒体联想在一起。为什么你来生能够得到尊贵身?因为有戒体。为什么你能够远离病痛?因为有戒体。为什么你能够产生种种的富贵?因为有戒体。你必须要在心中,把戒体在生命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断的强调出来,这个时候你保护戒体的心很强,就像德瓶一样。如果你受了戒以后,你只是在缘境发心的时候,发了一个愿,回去以后,把戒体丢一边,这个戒体一定是羸弱的,它在你生命当中不可能产生能忆、能持、能防,不可能。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戒体是阿赖耶识的一个善种子。诸位研究唯识都知道,这个种子是一个生灭法,它不是涅槃(是不会改变、永远不生不灭),它是会改变的。会改变的意思就是说,你去思惟它,它就会扩大,你不去忆念它,它就消失,这个叫做戒体。你不要以为你得到戒体,好象一劳永逸,永远就是这么大,不是这个意思。它是一个种子,它是一个剎那灭的种子。所以佛陀鼓励我们受戒,但是佛陀警告我们:你得到戒体以后,要「常忆受体」,不断的忆念你心中的那个愿望,对你的生命有多重要!如果你的生命遇到选择的时候,你宁可放弃暂时的生命,而追求你这个清净广大的愿望,因为这个功德会带给你安乐。如果你这样子想,你戒体是永远不会破坏的。这个地方持戒跟布施的差别,就是因为它有一个要期誓愿,它是一个有目标的行为,所以它产生灭恶、生善的力量,是超过布施的。

  

  癸三、忍

  

  忍三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三、谛察法忍。

  

  这个「忍」简单的定义,就是于诸境缘安忍不动。遇到什么境缘呢?这个地方讲出三种的境缘:第「一」个「耐怨害忍」。这个「耐」就是忍耐,这个境缘指的是「怨」家,一个有情众生的怨家,对我们种种身口二业的伤「害」,我们应该安「忍」不动,这第一个境缘。第「二」个,菩萨在行菩萨道,在布施、持戒的时候,不是只是有情,还有环境,「安受苦忍」。这个地方的环境,前面的这个「怨」,是一个有明了性的众生,这个地方是一个没有明了性的环境。你要去行菩萨道,你要布施、持戒,这个环境有时候不是很顺利,比如说炎热、或者是饥饿、寒冷等等,你为了要成就你广大六度的功德,你要安忍,你别无选择。第「三」个「谛察法忍」。这个「谛察法忍」是非常重要,是前面二种忍辱的根本。就是说菩萨为什么能够对怨家的伤害、对环境的逼迫产生安忍呢?他主要的理由就是「谛察法忍」,他能够「谛」,能够真实的观察诸「法」实相,而在诸法实相当中,产生安住不动,这个是对真理的安住。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我们刚开始是一个贫穷的人家,我们没有珍宝,我们开始布施、持戒,让我们这个贫穷的内心,产生布施、持戒的功德,以布施、持戒来庄严自己。成就庄严以后,你就要注意一个问题:如何保护功德?所以《金刚经》就是在讨论「如何保护功德」?菩萨发了菩提心,也成就了广大的布施、持戒的功德,这个时候菩萨「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我们内心很多负面的情绪,很多的盗贼要偷走我们已经成就的功德。这个时候佛陀劝我们说:你应该怎么安住呢?你要安住在真理,不要安住在感觉,不要老是跟着感觉走、跟着情绪走。就是说,我们的生命已经有很多的功德林,但是我们还没有成佛,我们要经常保持戒慎恐惧,因为功德随时会破坏,很多的盗贼,二个眼睛一直瞪着我们的功德,想要偷走的。所以我们遇到逆缘的时候,要思惟二个道理来保护自己:第一个安住在业果的道理,来降伏其心。我们今天遇到这个环境,这样的怨家跟环境完全没有关系,是我们心中的业力变现出来,我心中如果没有这一部分的罪业,我一定不会招感这个果报,你对这个道理深信不疑,这是一个业果。第二个你思惟我空、法空的真理,那就更圆满,「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有的躁动、所有的瞋恚都是因为对立产生,我不能改变别人,我起码可以改变自己,我把这个自我意识拿掉,回归到一个平等法界,没有能所,这时候也可以安住。总之,诸位要记得一个观念:我们内心开始不平衡、躁动的时候,千万不要讲任何话、千万不要作任何的决定,因为你这个时候所作的决定、所讲的话,对你的功德会产生致命的伤害。所以一个菩萨,我希望跟大家共享的就是:你不但要努力的积集功德,你要知道怎么样保护你的功德。就是你心理不平衡的时候,什么事都不要做,赶快去佛前忏悔,然后用道理来降伏自己,等到平静以后,再采取行动。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七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