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七卷▪P2

  ..续本文上一页」,希望一切有情来分享的心情,这样一个有胸量的菩萨,才能够招感广大的福德。这个地方是针对还没有成就功德的一种愿望。这个地方是讲到我们修六度有三种的准备:「爱重作意、随喜作意」跟「欣乐作意」。

  

  子二、显得胜利

  

  我们听闻这三种作意以后,有什么样殊胜的功德?

  

  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但当能起一念信心,尚当发生无量福聚,诸恶业障亦当消灭,何况菩萨?

  

  假设「有」一个众生,他听「闻」了「菩萨」能够依止这「六种意乐所」产生的三种「作意」──爱重、随喜、欣乐三种作意,这种情况,我们对这三种「作意」的功德,有二种的差别:第一个,「但当能起一念信心」。就是说我虽然对这三种作意,目前还没有办法真实成就;但是我觉得这三种作意是一个功德相,你生起一种随顺欢喜的心情,虽然你还没有成就,但是你有「一念」的「信心」。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尚当发生无量福聚,诸恶业障亦当消灭」,你就能够产生无量的福德。你过去因为贪瞋痴所造的罪业,也因为你对这三种意乐随喜赞叹的「信心」,这些罪业还没有得果报的,就「诸恶业障亦当消灭」,就失去了得果报的力量,这只是「一念」的「信心」而已;「何况菩萨」如法真实的去修行这三种意乐,那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这个地方是讲到,我们能够产生三种「作意」的殊胜功德。这个地方,有些人会提出疑问说:一念信心就产生这么大的灭恶、生善,这个道理在哪里?我们从道理上来说也好、从自己生命过去的经验也好,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生命要产生重大的改变,一定是内心要先改变,就是信念的改变。你说你偶尔去造一个善业,这个善业不一定能够产生广大的改变;但是你内心当中,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对生命目标的改变,这个改变就是一个大方向的改变。

  

  我们讲一个实际真实的故事,给大家作一个参考。在法国有一个大的企业家,很有名的企业家,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百货公司的小店员。他本来平常的工作就很平凡,但是后来遇到经济不景气,他的公司裁员,他就被裁员裁掉,就失业了。失业以后,再找工作,找不到了,因为他那时候已经中年四十几岁了。后来他的太太、儿子离开他,孤家寡人一个,又找不到工作,就丧失了对生命的奋斗,每天喝酒过日子。后来他觉得人生实在没有意思,就想要自杀。自杀的时候,他跟朋友讲到要自杀的念头,他朋友说:既然你要自杀,那你也不急着一时,干脆我带你去给人家算算命,看看你有没有什么希望。既然是这样子,他就听他朋友的劝告,找一个年纪很大的吉普赛人算算命。这个吉普赛人看起来有七八十岁,年纪很大了,他把他的八字一看:唉呀,不得了!他说:你呀,你是拿破仑的转世啊。(哈──)他说:怎么可能我是拿破仑转世,我是那么平凡?没有错,我一生算命从来没有错过,你的确是拿破仑的转世。哦,这个人就相信了。但是他不知道是谁,因为他没读多少书。从今以后,他去图书馆,把所有的资料全部找出来,开始研究:我前生是,我应该继承拿破仑拿破仑拿破仑拿破仑拿破仑的功能。他就开始研究拿破仑的思想,拿破仑做过什么事情。这个时候,他的生命产生了变化。很奇怪,他过去应征,老板一看到他就拒绝;这个时候,老板看到他很欢喜,雇用他。而且慢慢慢慢很快就能够展转的升迁,到最后,他变成好几家连锁店、百货公司的老板,后来成为法国一个非常伟大的企业家。后来很多杂志去访问他说:你到底是不是拿破仑转世?他说:讲实在话,我不是拿破仑转世,但是当时我把自己观想成拿破仑,对我的确有很大的加持力。所以我们要知道:为什么佛陀在讲六波罗蜜之前,讲这三种意乐干什么?就是你作好准备没有?我们一个人要相信一个道理:所有的障碍都是来自于内心,叫做自我设限。我们往往在修习波罗蜜之前,内心就出现很多的名言:这个我没办法,这个他做得到,我做不到的。你这样的一个思想,你根本就不可能,你障碍你自己。就像马戏团,你看马戏团很多的大象。有一次马戏团发生大火,很多人往外面跑。后来这个马戏团的老板也往外面跑,他要跑的时候往后面一看:唉唷,他看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个大象只要被关了很久的、中年以上的大象,它跑不动了,它活活被火烧死。比较年轻的、刚刚抓到的大象,没有关很久的,它就跑出来。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大象长时间被关,它只要一动,就遇到铁栏,它太多的挫折、太多的失败,在它的心中,它没有修习我空、法空的智慧,来化解因为失败……。失败本身是一个果报,它不是重点。我们现在比较在乎的是:当你遇到失败的时候,你会产生一种负面情绪,这种,他果然成就一代的事业。我们每天观想:「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们经常把自己观想成、,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加持力。这就是佛陀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修习意乐、为什么他只是一念的信心,因为他已经为生命的广大功德,呈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种。所以这是佛陀讲三种作意、六种意乐的主要目的,就是应该要为未来的波罗蜜作好准备。 负面情绪,你没有化解,产生一种累积,累积久了就产生自我设限,这个地方是一个心理障碍。今天我们比较在乎的是这个,不是失败本身,因为失败只是生灭法;但是这个失败以后,他心中所留下的这些痕迹,会使令一个菩萨裹足不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佛到现在,很多人已经成就了广大功德,我们还在原地打转的主要原因,就是来自我们自我设限。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实世间的道理跟佛法的道理是一样,只是目标不同,他能够从一个小小百货公司的员工,他观想他是拿破仑,他果然成就一代的事业。我们每天观想:「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们经常把自己观想成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加持力。这就是佛陀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修习意乐、为什么他只是一念的信心,因为他已经为生命的广大功德,呈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种。所以这是佛陀讲三种作意、六种意乐的主要目的,就是应该要为未来的波罗蜜作好准备。

  

  庚六、差别(分二:辛一问;辛二答) 辛一、问

  

  「差别」当中有二个:一个是「问」,一个是「答」。我们先看「问」的部分:

  

  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

  

  这个六「波罗蜜多」的修学内涵,它种种的「差别」相,我们应该怎么知道呢?前面的几科都是在讲心理的准

  

  备,这个地方是讲实际的行动。我们看回「答」的地方:

  

  辛二、答(分二:壬一总标;壬二别释) 壬一、总标

  

  应知一一各有三品。

  

  每一个波罗蜜多,都有「三品」的差别,有「三品」修学的差别相貌。

  

  壬二、别释(分六:癸一施; 癸二戒; 癸三忍; 癸四精进;癸五静虑;癸六慧) 癸一、施

  

  「别释」当中六科:「一、施;二、戒;三、忍;四、精进;五、静虑;六、慧」。我们先看布「施」的修学差别:

  

  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

  

  从修学次第来说,我们先讲「财施」。我们菩萨设定了人生目标,也开始用空观来化解心中的自我设限、心中的妄想;然后我们在付诸行动的时候,第一个行动就是布施:我们应该把我们用不到多余的财物,布施给须要的众生,来消灭众生的贫穷,这是菩萨采取行动的第一个方式。第二个是「法施」:「法施」就是以利他的心,为人宣说佛法。前面的「财施」,是消灭众生外在的贫穷;这个「法施」,是对治众生内心的愚痴。就是说,一个人最大的痛苦,就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不明白道理怎么办呢?

  

  就完全跟着感觉走,他有什么感觉,就往这个感觉方向去活动。现在我们跟众生开示:你不要再跟着你的感觉、跟着你的情绪活动,你要根据佛法的道理来作判断──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如何离苦得乐、趋吉避凶?你要让他明白这个道理,这叫「法施」。第「三」个是「无畏施」:「无畏施」就是我们用种种安慰、鼓励的言词,使令众生远离恐惧跟怖畏的痛苦。就是他有这个苦恼、怖畏,你跟他开导开导,把心中的障碍破除掉;因为他有苦恼的时候,他没有办法修行,就障碍在那里了。菩萨有善巧,把他的障碍化解掉,使令他能够远离痛苦、怖畏的障碍,然后继续的往前走,叫「无畏施」。这三种布施,能够使令菩萨有什么好处呢?能够成就广大财位的福德资粮。

  

  这个地方的布施,我们说明一下。这个地方的布施,我们从唯识的经论当中,佛陀在讲布施的时候,提出一个重要的讯息,就是你布施的时候,要用欢喜心布施。比如说你今天做僧团执事也好、做自己种种的弘法事业也好,你这样的财施、法施、无畏施:如果你是一种心不甘、情不愿的嫌恨心,以嫌恨心来布施,以后也会成就安乐的果报;但是这个果报,有很多的障碍。就是你得来非常辛苦,你白天工作、晚上加班,很多的折磨,才得到这个广大的财富、这种福德的资粮。如果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既然你选择这件事你要做,你用欢喜心来布施,你以后得到这个广大福德的时候,非常的顺利,你就很自然生长在一个富贵的家族,很容易得到广大的福报。所以这个地方的布施,你的一个心态,对未来的果报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我们采取行动的第一个──布施。

  

  癸二、戒

  

  戒三品者: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饶益有情戒。

  

  这个地方讲持「戒」的差别内容:第「一」个叫做「律仪戒」。「律仪戒」主要的目的,就是远离身口意的过失。远离过失为什么叫「律仪戒」呢?我们简单解释一下。果公上人解释什么叫「律仪」呢?他解释得…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七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