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希望一切有情來分享的心情,這樣一個有胸量的菩薩,才能夠招感廣大的福德。這個地方是針對還沒有成就功德的一種願望。這個地方是講到我們修六度有叁種的准備:「愛重作意、隨喜作意」跟「欣樂作意」。
子二、顯得勝利
我們聽聞這叁種作意以後,有什麼樣殊勝的功德?
若有聞此菩薩六種意樂所攝作意修已,但當能起一念信心,尚當發生無量福聚,諸惡業障亦當消滅,何況菩薩?
假設「有」一個衆生,他聽「聞」了「菩薩」能夠依止這「六種意樂所」産生的叁種「作意」──愛重、隨喜、欣樂叁種作意,這種情況,我們對這叁種「作意」的功德,有二種的差別:第一個,「但當能起一念信心」。就是說我雖然對這叁種作意,目前還沒有辦法真實成就;但是我覺得這叁種作意是一個功德相,你生起一種隨順歡喜的心情,雖然你還沒有成就,但是你有「一念」的「信心」。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尚當發生無量福聚,諸惡業障亦當消滅」,你就能夠産生無量的福德。你過去因爲貪瞋癡所造的罪業,也因爲你對這叁種意樂隨喜贊歎的「信心」,這些罪業還沒有得果報的,就「諸惡業障亦當消滅」,就失去了得果報的力量,這只是「一念」的「信心」而已;「何況菩薩」如法真實的去修行這叁種意樂,那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了。這個地方是講到,我們能夠産生叁種「作意」的殊勝功德。這個地方,有些人會提出疑問說:一念信心就産生這麼大的滅惡、生善,這個道理在哪裏?我們從道理上來說也好、從自己生命過去的經驗也好,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生命要産生重大的改變,一定是內心要先改變,就是信念的改變。你說你偶爾去造一個善業,這個善業不一定能夠産生廣大的改變;但是你內心當中,對一件事情的看法、對生命目標的改變,這個改變就是一個大方向的改變。
我們講一個實際真實的故事,給大家作一個參考。在法國有一個大的企業家,很有名的企業家,他年輕的時候,是一個百貨公司的小店員。他本來平常的工作就很平凡,但是後來遇到經濟不景氣,他的公司裁員,他就被裁員裁掉,就失業了。失業以後,再找工作,找不到了,因爲他那時候已經中年四十幾歲了。後來他的太太、兒子離開他,孤家寡人一個,又找不到工作,就喪失了對生命的奮鬥,每天喝酒過日子。後來他覺得人生實在沒有意思,就想要自殺。自殺的時候,他跟朋友講到要自殺的念頭,他朋友說:既然你要自殺,那你也不急著一時,幹脆我帶你去給人家算算命,看看你有沒有什麼希望。既然是這樣子,他就聽他朋友的勸告,找一個年紀很大的吉普賽人算算命。這個吉普賽人看起來有七八十歲,年紀很大了,他把他的八字一看:唉呀,不得了!他說:你呀,你是拿破侖的轉世啊。(哈──)他說:怎麼可能我是拿破侖轉世,我是那麼平凡?沒有錯,我一生算命從來沒有錯過,你的確是拿破侖的轉世。哦,這個人就相信了。但是他不知道是誰,因爲他沒讀多少書。從今以後,他去圖書館,把所有的資料全部找出來,開始研究:我前生是,我應該繼承拿破侖拿破侖拿破侖拿破侖拿破侖的功能。他就開始研究拿破侖的思想,拿破侖做過什麼事情。這個時候,他的生命産生了變化。很奇怪,他過去應征,老板一看到他就拒絕;這個時候,老板看到他很歡喜,雇用他。而且慢慢慢慢很快就能夠展轉的升遷,到最後,他變成好幾家連鎖店、百貨公司的老板,後來成爲法國一個非常偉大的企業家。後來很多雜志去訪問他說:你到底是不是拿破侖轉世?他說:講實在話,我不是拿破侖轉世,但是當時我把自己觀想成拿破侖,對我的確有很大的加持力。所以我們要知道:爲什麼佛陀在講六波羅蜜之前,講這叁種意樂幹什麼?就是你作好准備沒有?我們一個人要相信一個道理:所有的障礙都是來自于內心,叫做自我設限。我們往往在修習波羅蜜之前,內心就出現很多的名言:這個我沒辦法,這個他做得到,我做不到的。你這樣的一個思想,你根本就不可能,你障礙你自己。就像馬戲團,你看馬戲團很多的大象。有一次馬戲團發生大火,很多人往外面跑。後來這個馬戲團的老板也往外面跑,他要跑的時候往後面一看:唉唷,他看到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這個大象只要被關了很久的、中年以上的大象,它跑不動了,它活活被火燒死。比較年輕的、剛剛抓到的大象,沒有關很久的,它就跑出來。爲什麼呢?因爲這個大象長時間被關,它只要一動,就遇到鐵欄,它太多的挫折、太多的失敗,在它的心中,它沒有修習我空、法空的智慧,來化解因爲失敗……。失敗本身是一個果報,它不是重點。我們現在比較在乎的是:當你遇到失敗的時候,你會産生一種負面情緒,這種,他果然成就一代的事業。我們每天觀想:「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我們經常把自己觀想成、,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加持力。這就是佛陀告訴我們爲什麼要修習意樂、爲什麼他只是一念的信心,因爲他已經爲生命的廣大功德,呈現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種。所以這是佛陀講叁種作意、六種意樂的主要目的,就是應該要爲未來的波羅蜜作好准備。 負面情緒,你沒有化解,産生一種累積,累積久了就産生自我設限,這個地方是一個心理障礙。今天我們比較在乎的是這個,不是失敗本身,因爲失敗只是生滅法;但是這個失敗以後,他心中所留下的這些痕迹,會使令一個菩薩裹足不前。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學佛到現在,很多人已經成就了廣大功德,我們還在原地打轉的主要原因,就是來自我們自我設限。所以佛陀告訴我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實世間的道理跟佛法的道理是一樣,只是目標不同,他能夠從一個小小百貨公司的員工,他觀想他是拿破侖,他果然成就一代的事業。我們每天觀想:「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我們經常把自己觀想成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這對我們有很大的加持力。這就是佛陀告訴我們爲什麼要修習意樂、爲什麼他只是一念的信心,因爲他已經爲生命的廣大功德,呈現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種。所以這是佛陀講叁種作意、六種意樂的主要目的,就是應該要爲未來的波羅蜜作好准備。
庚六、差別(分二:辛一問;辛二答) 辛一、問
「差別」當中有二個:一個是「問」,一個是「答」。我們先看「問」的部分:
此諸波羅蜜多差別,雲何可見?
這個六「波羅蜜多」的修學內涵,它種種的「差別」相,我們應該怎麼知道呢?前面的幾科都是在講心理的准
備,這個地方是講實際的行動。我們看回「答」的地方:
辛二、答(分二:壬一總標;壬二別釋) 壬一、總標
應知一一各有叁品。
每一個波羅蜜多,都有「叁品」的差別,有「叁品」修學的差別相貌。
壬二、別釋(分六:癸一施; 癸二戒; 癸叁忍; 癸四精進;癸五靜慮;癸六慧) 癸一、施
「別釋」當中六科:「一、施;二、戒;叁、忍;四、精進;五、靜慮;六、慧」。我們先看布「施」的修學差別:
施叁品者:一、法施;二、財施;叁、無畏施。
從修學次第來說,我們先講「財施」。我們菩薩設定了人生目標,也開始用空觀來化解心中的自我設限、心中的妄想;然後我們在付諸行動的時候,第一個行動就是布施:我們應該把我們用不到多余的財物,布施給須要的衆生,來消滅衆生的貧窮,這是菩薩采取行動的第一個方式。第二個是「法施」:「法施」就是以利他的心,爲人宣說佛法。前面的「財施」,是消滅衆生外在的貧窮;這個「法施」,是對治衆生內心的愚癡。就是說,一個人最大的痛苦,就是不明白生命的道理。不明白道理怎麼辦呢?
就完全跟著感覺走,他有什麼感覺,就往這個感覺方向去活動。現在我們跟衆生開示:你不要再跟著你的感覺、跟著你的情緒活動,你要根據佛法的道理來作判斷──什麼是功德相?什麼是過失相?如何離苦得樂、趨吉避凶?你要讓他明白這個道理,這叫「法施」。第「叁」個是「無畏施」:「無畏施」就是我們用種種安慰、鼓勵的言詞,使令衆生遠離恐懼跟怖畏的痛苦。就是他有這個苦惱、怖畏,你跟他開導開導,把心中的障礙破除掉;因爲他有苦惱的時候,他沒有辦法修行,就障礙在那裏了。菩薩有善巧,把他的障礙化解掉,使令他能夠遠離痛苦、怖畏的障礙,然後繼續的往前走,叫「無畏施」。這叁種布施,能夠使令菩薩有什麼好處呢?能夠成就廣大財位的福德資糧。
這個地方的布施,我們說明一下。這個地方的布施,我們從唯識的經論當中,佛陀在講布施的時候,提出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你布施的時候,要用歡喜心布施。比如說你今天做僧團執事也好、做自己種種的弘法事業也好,你這樣的財施、法施、無畏施:如果你是一種心不甘、情不願的嫌恨心,以嫌恨心來布施,以後也會成就安樂的果報;但是這個果報,有很多的障礙。就是你得來非常辛苦,你白天工作、晚上加班,很多的折磨,才得到這個廣大的財富、這種福德的資糧。如果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既然你選擇這件事你要做,你用歡喜心來布施,你以後得到這個廣大福德的時候,非常的順利,你就很自然生長在一個富貴的家族,很容易得到廣大的福報。所以這個地方的布施,你的一個心態,對未來的果報也會産生一定的影響,這是我們采取行動的第一個──布施。
癸二、戒
戒叁品者: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叁、饒益有情戒。
這個地方講持「戒」的差別內容:第「一」個叫做「律儀戒」。「律儀戒」主要的目的,就是遠離身口意的過失。遠離過失爲什麼叫「律儀戒」呢?我們簡單解釋一下。果公上人解釋什麼叫「律儀」呢?他解釋得…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七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