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七卷▪P3

  ..續本文上一頁很簡單:就是「法」。這個「法」就是一種軌範,這個「戒」就是警策的意思。就是說,佛陀爲了讓菩薩遠離過失,設立很多的軌範來警策菩薩──什麼事是不應該做的。所以這個地方是偏重在斷惡,「律儀戒」偏重在止持的斷惡,是成就法身的因緣。第「二」個「攝善法戒」。這個「攝」就是積集的意思,就是我們應該在生命當中,積集種種善法的功德,這個地方的善法,主要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種善法。這個地方有人質疑說:這個「攝善法戒」是有六度,菩薩在産生行動的時候,也有六波羅蜜,那這有什麼差別呢?我們說明一下。我們在修行六波羅蜜的時候,那是一個廣大的所緣境,是整個十法界有情、無情廣大的所緣境。但是這個地方的「攝善法戒」,是佛陀在這個廣大的所緣境當中,選出幾個重點,加以明文規定:這些你不做,一定要犯戒,就是在廣大的所緣境當中,找出幾個綱要,才後訂出一個軌範,讓我們來遵守。舉一個例子,比如說攝善法戒的第一條「不供叁寶戒」,

  

  你要修習善法第一件事情──歸依叁寶,就是對佛陀的禮拜、贊歎、歸依。如果菩薩一天當中,對叁寶都沒有禮拜、贊歎、歸依,這樣子就犯戒。所以這個地方的「攝善法戒」,就是把對六度的修學,提綱挈領的加以明文規定。第「叁、饒益有情戒」。前面的二個戒──斷惡、修善,是成就自利的功德;這個地方是屬于利他的功德。「饒益有情戒」,主要就是菩薩的四攝──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用四種法門使令衆生成就世間的善根,乃至于出世間的善根。這個是持「戒」的「叁品」。

  

  這個持戒跟布施有什麼差別?二個都是修習善法?我們這樣講好了:布施本身,他心中是沒有願望的,他可以說是隨心所至,他剛好遇到因緣,觸動他布施的心,他就布施了,他有因緣才做;持戒不同,要持戒之前,他一定先有戒體,有一個「要期誓願」,他一定要先發願才能夠持戒。所以持戒是一個有目標的行爲,布施是沒有目標的,他可以做,也可以不做。我們要知道,一個有目標的行爲,他是一定要做,這個時候,它就會産生一種調伏的力量,因爲你一定要做,你別無選擇。你遇到障礙的時候,你要自我克服。所以持戒爲什麼功德超過布施?因爲持戒是有目的的行爲,他有願力在資持,有戒體,一種「要期誓願」。所以持戒是二六時中「于諸過境能憶、能持、能防」,它是長時間的。當然這個戒體,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這一次我們淨律寺傳了一次在家的五戒、菩薩戒,我發覺一個很重要的現象:這次淨律寺傳戒,有四百個在家居士參加,將近四百個。四百個當中,差不多將近叁分之一,一百多個是重受的。但是諸位不要以爲重受,這個人不可思議,好象要求增上戒,不是這個意思。在家居士的重受,如果你去了解,他們叫做「補戒」,修補的「補」。就是說,他的戒體羸弱了,他的戒體甚至受到傷害、破壞。那怎麼辦呢?他也不想忏悔,反正哪裏有地方傳戒,再去受一次吧!受一次回來又破壞了,再重犯,再受一次。所以我作過很多的調查,很多的道場,幾乎重受的非常的多。當然義德寺和尚尼也是大悲心,要傳受這個戒體,但是這個地方,我想我們以後要面對一個問題:「受戒易,守戒難」,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說,我們今天發心創造一個因緣,讓他能夠緣境發心,得到一個心中的願望,他生命當中有了一個新的目標:我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我要自我改造。這是一個很好的戒體,一個願望産生,一個願望就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但是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就是說,他回去以後,這個戒體保存不住。所以我們身爲一個僧衆,我們的責任,不但是給衆生戒體,還要告訴他怎麼保護戒體,這有二個重點。我自己把這個因緣思惟了一下,我覺得:在家居士,乃至于出家衆也好,他的戒體會羸弱、會破壞,有二個因素:第一個,長時間沒有聽聞佛法。一個人沒有聽聞佛法,對于佛法的甚深功德,開始模糊、淡忘了,然後內心當中就心隨妄轉,什麼目標理想完全放棄。他當初很認真的緣境發心,得到戒體,這個戒體放在旁邊,妄想主導。當然,一個人目標已經不明確的時候,你怎麼抗拒你的欲望呢?所以長時間沒有聽聞佛法,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第二個,他雖然聽聞佛法,但是沒有把佛法的功德跟戒體作聯想。就是這個戒體在他的生命當中,它的價值、它的重要性沒有被強調。比如說,生命當中的功德、世間的功德,我們後面會講到富貴、健康、長壽、莊嚴;出世間的功德,解脫、涅槃:你應該把這些功德跟戒體聯想在一起。爲什麼你來生能夠得到尊貴身?因爲有戒體。爲什麼你能夠遠離病痛?因爲有戒體。爲什麼你能夠産生種種的富貴?因爲有戒體。你必須要在心中,把戒體在生命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不斷的強調出來,這個時候你保護戒體的心很強,就像德瓶一樣。如果你受了戒以後,你只是在緣境發心的時候,發了一個願,回去以後,把戒體丟一邊,這個戒體一定是羸弱的,它在你生命當中不可能産生能憶、能持、能防,不可能。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戒體是阿賴耶識的一個善種子。諸位研究唯識都知道,這個種子是一個生滅法,它不是涅槃(是不會改變、永遠不生不滅),它是會改變的。會改變的意思就是說,你去思惟它,它就會擴大,你不去憶念它,它就消失,這個叫做戒體。你不要以爲你得到戒體,好象一勞永逸,永遠就是這麼大,不是這個意思。它是一個種子,它是一個剎那滅的種子。所以佛陀鼓勵我們受戒,但是佛陀警告我們:你得到戒體以後,要「常憶受體」,不斷的憶念你心中的那個願望,對你的生命有多重要!如果你的生命遇到選擇的時候,你甯可放棄暫時的生命,而追求你這個清淨廣大的願望,因爲這個功德會帶給你安樂。如果你這樣子想,你戒體是永遠不會破壞的。這個地方持戒跟布施的差別,就是因爲它有一個要期誓願,它是一個有目標的行爲,所以它産生滅惡、生善的力量,是超過布施的。

  

  癸叁、忍

  

  忍叁品者:一、耐怨害忍;二、安受苦忍;叁、谛察法忍。

  

  這個「忍」簡單的定義,就是于諸境緣安忍不動。遇到什麼境緣呢?這個地方講出叁種的境緣:第「一」個「耐怨害忍」。這個「耐」就是忍耐,這個境緣指的是「怨」家,一個有情衆生的怨家,對我們種種身口二業的傷「害」,我們應該安「忍」不動,這第一個境緣。第「二」個,菩薩在行菩薩道,在布施、持戒的時候,不是只是有情,還有環境,「安受苦忍」。這個地方的環境,前面的這個「怨」,是一個有明了性的衆生,這個地方是一個沒有明了性的環境。你要去行菩薩道,你要布施、持戒,這個環境有時候不是很順利,比如說炎熱、或者是饑餓、寒冷等等,你爲了要成就你廣大六度的功德,你要安忍,你別無選擇。第「叁」個「谛察法忍」。這個「谛察法忍」是非常重要,是前面二種忍辱的根本。就是說菩薩爲什麼能夠對怨家的傷害、對環境的逼迫産生安忍呢?他主要的理由就是「谛察法忍」,他能夠「谛」,能夠真實的觀察諸「法」實相,而在諸法實相當中,産生安住不動,這個是對真理的安住。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我們剛開始是一個貧窮的人家,我們沒有珍寶,我們開始布施、持戒,讓我們這個貧窮的內心,産生布施、持戒的功德,以布施、持戒來莊嚴自己。成就莊嚴以後,你就要注意一個問題:如何保護功德?所以《金剛經》就是在討論「如何保護功德」?菩薩發了菩提心,也成就了廣大的布施、持戒的功德,這個時候菩薩「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因爲我們內心很多負面的情緒,很多的盜賊要偷走我們已經成就的功德。這個時候佛陀勸我們說:你應該怎麼安住呢?你要安住在真理,不要安住在感覺,不要老是跟著感覺走、跟著情緒走。就是說,我們的生命已經有很多的功德林,但是我們還沒有成佛,我們要經常保持戒慎恐懼,因爲功德隨時會破壞,很多的盜賊,二個眼睛一直瞪著我們的功德,想要偷走的。所以我們遇到逆緣的時候,要思惟二個道理來保護自己:第一個安住在業果的道理,來降伏其心。我們今天遇到這個環境,這樣的怨家跟環境完全沒有關系,是我們心中的業力變現出來,我心中如果沒有這一部分的罪業,我一定不會招感這個果報,你對這個道理深信不疑,這是一個業果。第二個你思惟我空、法空的真理,那就更圓滿,「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所有的躁動、所有的瞋恚都是因爲對立産生,我不能改變別人,我起碼可以改變自己,我把這個自我意識拿掉,回歸到一個平等法界,沒有能所,這時候也可以安住。總之,諸位要記得一個觀念:我們內心開始不平衡、躁動的時候,千萬不要講任何話、千萬不要作任何的決定,因爲你這個時候所作的決定、所講的話,對你的功德會産生致命的傷害。所以一個菩薩,我希望跟大家共享的就是:你不但要努力的積集功德,你要知道怎麼樣保護你的功德。就是你心理不平衡的時候,什麼事都不要做,趕快去佛前忏悔,然後用道理來降伏自己,等到平靜以後,再采取行動。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鍾。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七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