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六卷

  第四六卷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五一页。我们这一大科是讲到「彼入因果」,讲到大乘六度修行的内涵。六度的内涵,在本论当中是有「十门」来加以广释。这「十门」当中,我们是讲到第四门「训词」,讲到六度各别的功德。我们现在讲的这一度是「癸三」的「忍辱」,我们看论文:

  

  癸三、忍

  

  又能灭尽忿怒、怨 ,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

  

  菩萨为什幺修忍辱呢?因为我们透过忍辱的修学,灭除我们内心「忿怒」的烦恼,这种瞋心的烦恼,使令我们内心产生一种不安稳的状态。那「忿怒」灭除了以后,有什幺好处呢?就能够消灭这个冤家。就是说人跟人之间的内心,它是相互作用,你要恨他,他也一定会恨你的。所以我们不喜欢有冤家,就从自己做起,我们对一切众生避免生起瞋恚之心,这样就不会创造对立的冤家。不创造冤家有什幺好处呢?在菩萨来说,「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菩萨「能」够自无瞋恚,使令「自」己身心「安稳」;不恼害众生,使令「他」人「安稳」,「故名为忍」。

  

  成就一个安全稳定的功德,这个事情也是非常重要。我们看修行有二种人:一种是初学者,一种是老参。初学者,他才不管你安不安稳,初学者就是他没有功德,他赶快看到什幺功德都抢着要,拜佛也很用功、持戒也很用功、到厨房工作也很用功,因为初学者他没有功德,所以要的就是功德。但是老参的修行就不是这个意思了,诸位要知道,老修行,当然我们也要去追求功德,但是你要一个重点,要把你已经造作的功德保存下来,这很重要。我们可以这样讲:你是一个初学者,你有资格发脾气。(呵──)为什幺呢?因为你没有功德,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你根本没有树,怎幺烧也无所谓。但是你是老参,你没有资格发脾气了,因为你这个树太多,你连一点香烟都不能存在,这个太危险,因为你输不起了。所以你的功德愈大的时候,你要愈谨慎,绝对不能够晚节不保。诸位要知道,你功德愈大,你发一次脾气的损失,那就不得了。你说他一个初学者,反正他也没功德,他耍耍脾气也没什幺大不了的(哈──),是不是?他根本就没有功德林嘛。所以佛陀讲忍辱,这个对老参是特别重要,你要求一个安稳的功德。就是说,我们回忆刚出家的时候,花了很多的心在这样贫脊的土地,现在好不容易盖上一片森林了,你要好好的保存它。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发脾气,但是我们还是发脾气,控制不了。那这个问题是在哪里呢?我们应该分析分析,一个人为什幺会发脾气?我们的内心,古人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的内心能够包容天、包容地、包容宇宙万物,但是包容不了一点点的委屈。你会发脾气,你就是有委屈,你觉得这个是不公平的,你就是认为不公平,你才发脾气。你认为我的付出跟我的代价不成对比,我不应该得到这个结果。但是诸位要知道:因果它不是讲今生的,是过去、现在、未来。所以诸位你要永远记住一个观念:所有的外境、所有的逆境,都是你内心的罪业变现出来的,跟别人没有关系,事实上如此。所以我们遇到了逆境,你不应该发脾气,你应该到佛前忏悔,因为你一观照:哦,我有这个罪业。那你到佛前忏悔,你就说:「我弟子净界,过去曾经造了一些罪业,所以这个罪业逼出来的时候,变现这个痛苦的果报,我向佛菩萨至诚的忏悔。」说三次。我跟你保证,因缘马上变化。我们一个人很大的悲哀,是什幺悲哀?恶性循环。你过去造了罪业,这个罪业变成逆境的时候,你自己感到委屈,感到委屈就发脾气,发脾气就又造罪业,造了罪业,这个罪业表现出来的时候,又是一片逆境,这个时候你要发脾气,发脾气又造罪业。那你这个痛苦,几时能够消除呢?你这个不是恶性循环吗?所以修行人要把痛苦从这个地方,古人讲:「截断妄流」,从此打住。你只有一个方法,透过智慧的观照,看到一个人为什幺会发脾气,因为他感到委屈。为什幺他有委屈呢?因为他作出错误的判断,他认为痛苦是别人给他的,所以愚痴是所有罪过的根源──无明。其实我们说穿了,人没有什幺好委屈的。前生的你创造了今生的你,今生的你创造了来生的你,你必须要为前生的你负责,难道不须要吗?你前生选择这样做,那你今生必须要无条件的承当。因为前生的你创造了今生的你,所以你今生不是为你自己负责,还要为你前生负责,就是这个道理。重点是你不能糊涂,一个人绝对不能对因缘法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样子是不可以弥补的。特别是我要提醒所有的老参,当你内心有一点点戒定慧功德的时候,我必须提醒大家:你没有发脾气的理由、你没有发脾气的空间,因为你输不起了。你只要发一个脾气,你可能要从生命当中,回归到过去过去,你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才为这个发脾气付出代价。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不但是往前冲刺,这个安稳也是很重要,把你既有的功德好好的保护得住,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佛陀的慈悲,看到菩萨有这个问题,他白天、晚上修习功德,佛告诉他:你要修忍辱,要向内观照,一切的问题,都是前生的你创造的,你必须为前生的你负责。

  

  癸四、精进

  

  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

  

  当我们能够修忍辱,把既有的功德保持住以后,不能够得少为足,继续的往前走,就应该要修「精进」。「精进」能够破除我们的「懈怠」,「懈怠」就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对所有的「恶法」也不想断除、对所有的功德也不想追求,这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这样消极心态就很容易产生这种「恶不善法」。一个人的心态,是先「懈怠」,「懈怠」久了接着就是放逸,放逸以后就造罪业了,三种情况。一个人会破戒,就三个阶段,懈怠、放逸、造罪。所以我们刚开始从源头上,就是要保持「精进」。「精进」有什幺好处呢?「能」够「出生无量」的「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就是你要能够让自己不断的出现功德,这个就是「精进」。大家不要听到「精进」,以为好象很严重。大乘佛法的精进,它不强调那种暴饮暴食,这暴饮暴食精进,是不值得提倡,就是:「滴水长流,则能穿石」。我个人是提倡:一个人的精进就是──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呵──),这个就是精进。我亲近过很多老和尚,像达公长老,他八十几岁还在讲经;海公也是,他也每天不断的在进步。其实进步的本身,重点是那种前进的动力。为什幺要保持前进的动力呢?古德讲一句话:「死水不藏龙」,禅宗经常讲这句话。「龙」是一种功德的表征,但是龙绝对不会生长在死水,一定在活水当中,这个龙才能够生存。所以精进的本身,重点还是那个心态。我们如何让自己每天保持进步一点点呢?精进的修学有二个所缘境:第一个是对恶法。对恶法有二种态度,已生的恶法令断除。这个恶法已经出现了,我们不须要逃避,每一个人都是有缺点,好好的面对,让这个恶法,今天减少一点、明天减少一点、后天减少一点,你活在希望当中。第二个,未生的恶法令不生,这个是要靠持戒了。什幺事情要防范于未然,修行不能够太大胆,要稍微胆小一点,要稍微防范一点,这是对恶法的态度。那对善法呢?未生的善法令增长。我们没有善法,别人有善法,我们随喜功德,跟善法先结一个善缘,以后你就有机会。已生的善法令增长,你已经有的善法,不要得少为足,不断的往前进。总而言之,在你的生命当中,你要创造一个活水,不管你活到几岁,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这是很重要的。

  

  癸五、静虑

  

  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

  

  这个地方的功德就更加的精致了。我们为什幺修禅定呢?「能」够「消除」内心的「散」乱跟扰「动」,使令「内心」能够「安住」,能够明了寂静的「安住」,「故名静虑」。「静虑」的功德主要有二个:第一个,它能够产生一种寂静的力量。这个寂静的力量,就会产生一种堪能性。就是说你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因为你寂静的力量,它的功德会增长广大,因为你的心力增强。第二个,这个静虑能够帮助我们的智慧,这个定能够增上慧。我们一个人,你不能一天到晚都是散散乱乱的,因为这样子你很难反省自己。你每天有一定的定课,让自己静下来,你能够反省你的过失,这个是靠禅定。

  

  癸六、慧

  

  又能除遣一切见趣、诸邪恶慧,及能真实品别知法,故名为慧。

  

  智「慧」就是靠闻、思,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它能够破「除一切」的邪知邪见,还有种种「邪恶」的判断、分别,引生「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有二种:一个是「品别」的智慧,一个是「知法」的智慧。「品别」的智慧,是说明诸法的差别相,这种世俗谛的智慧;「知法」的智慧,是说明诸法的总相,就是胜义谛的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当然这个智慧是最重要的,你要能够对因缘所生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孔夫子十五岁开始立志求学,经过十五年的时间,他自认为:对于生命的因缘,什幺是对?什幺是错?什幺是功德相?什幺是过失相?他完全通达,没有疑惑了。但是应该这样子讲,孔夫子他所通达的智慧,是属于品别的智慧,是世俗谛的智慧、差别相的智慧。那佛菩萨所谓的不惑,不但对于功德相、过失相作出正确的判断,你还要能够通达我空、法空,通达「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一切的法都是因缘所生,这样子就更高明了。这个就是所谓的智慧的引导,使令前面的五度,能够正确的趋向我们的目标。前面的五度是一个脚,这个智慧是眼睛,这个是讲到六度的功德。六度的功德,它每一个法在心中操作的时候,都能够灭恶生善。布施灭除我们的悭贪、贫穷,生起我们广大的财富…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六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