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四卷▪P3

  ..續本文上一頁提?不是的。如果這樣子的話,誰也沒辦法修行。比如說:诶,你喜歡吃好吃的東西,這樣子會損福報,但是不障礙無上菩提;你喜歡穿漂亮的衣服,這樣子也損福報,但是不障礙無上菩提。所以你要知道從凡夫位的點,到成佛之道的目標,這個過程,哪些是你很急迫要對治的,你要先注意。我們從現實的角度,你不可能剛開始出發的時候,所有的煩惱都對治,你做不到的,你的精神體力也有限。煩惱無邊,你善根、觀照力薄弱,你一定先抓重點。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先抓住二個重點:第一個用布施,對治對財富地位的追求;第二個用持戒,調伏我們男女的情感。因爲這二個會造成一種「不發趣因」,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過失。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理論上,我們心中的煩惱是由智慧來引導。我們不喜歡財富、地位,是因爲我們看到生命是無量,「恒轉如瀑流」,阿賴耶識是相續變化的,我們今生只是無量生命的一個點,一個人能夠活幾十年?你貪著財富、地位又怎麼樣呢?你又帶不走。所以,所有的煩惱,理論上是由智慧來引導。但是我們凡夫資糧位的菩薩,這種觀照力要控製煩惱的力量是薄弱的。所以說,佛陀很清楚的知道:除了講道理以外,要用一種事相、一個軌範來對治。就是說,我知道財富、地位是無常,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佛陀還強迫你布施,就是用行爲來對治,用理觀來疏導。如果你了解這個道理,用智慧來疏導你內心的障礙,用強迫的行動來創造一種對治的力量。所以理觀以後,你還是要去實踐布施、持戒來對治。理觀跟事修是缺一不可。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用布施來對治貪著財位,用持戒對治貪著室家,把這種「不發趣因」,你不想往前走的障礙消滅掉。第二個、「治退還因」。

  

  醜二、治退還因(分二:寅一明立忍進;寅二隨釋此因) 寅一、明立忍進

  

  這當中有二段:「一、明立忍進;二、隨釋此因」。

  

  爲欲對治雖已發趣複退還因, 故立忍、進波羅密多。

  

  寅二、隨釋此因

  

  退還因者,謂處生死有情違犯所生衆苦, 及于長時善品加行所生疲怠。

  

  當我們已經在叁界當中,我們不産生停留,我們不會因爲財富、眷屬而停留,我們願意大大方方的走過去,但是你要注意一種退轉的因緣。什麼叫退轉呢?這當中有二個障礙:第一個,「處在生死的有情」,這些苦惱的衆生,經常去觸犯菩薩。菩薩去幫助這個有情,這個有情有時候內心有煩惱,他也不是故意的,他去幹擾菩薩,使令菩薩産生痛苦,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菩薩本身修習福德、智慧「善」法的時候,因爲「長時」間,産生了「疲」倦,就想要退轉:算了算了,放棄了!佛陀安立忍辱,來調伏這個衆生的傷害;佛陀安立精進,來鼓勵這個菩薩不要懈怠:這二個法門是爲了避免菩薩的退轉。

  

  我聽一個老和尚的開示說:如果你有志于走菩薩道,你要有心裏准備:菩薩道是一個馬拉松賽跑,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重點不是你剛開始跑得多快。我曾經有一個同學,我過去讀佛學院的同學,他讀佛學院的時候,一天拜叁千拜,拜了叁年,拜叁千拜拜了叁年!不可思議。後來畢了業,差不多十年以後,他來看我。我問他說:你現在拜幾拜?他說他現在一天拜叁拜。(呵──)所以我自己辦佛學院辦了十八年,我很有經驗,你要看一個新生來,這個新生同學一天拜二叁千拜,早上也不吃、晚上也不吃,這個人你很擔心。如果你看到一個人剛開始出家,一天拜叁千拜,你可以斷定──這個人拜佛不會拜太久。你不必神通,你就從理論上判斷,不正常!這個人一出家的時候,一天拜二百拜,這個人拜佛會拜一輩子,因爲正常。所以修行,你永遠要保持中道,太緊是會斷掉的,太松的話也不行。所以,馬拉松賽跑,他這個精進是什麼精進?如果我們有注意佛陀的開示,你就會很清楚,佛陀對于精進,你看他怎麼描述精進?佛陀說什麼叫精進?「滴水長流,則能穿石。」你看屋檐的水,它一滴一滴的,水是很柔軟,但重點是它長流,我就是不放棄。我今天給你滴幾滴,明天又滴幾滴,後天再滴幾滴,總有一天,堅固的石頭是會破洞。我們很少看到佛陀講精進,說「波濤洶湧」(呵──),波濤洶湧的精進,看他是不會太久。我看過很多,剛開始的時候,好象是很嚴重的樣子,我都勸他說:你不要這樣子,你這樣子不會持久。你用一百公尺的精神去跑五千公尺,你跑到一半你就沒有力量。所以你看他剛開始很用功的,到最後在跑道上都消失掉(呵──)。一個人能夠長時間,從他出家到臨終最後一個時候還在跑步的,他一定是跑得很正常。所以佛陀告訴我們:你要善調身心,忍力跟行力要相調伏,要「善知進退,量力而爲」。所以佛陀知道菩薩有這個問題,安立了這個忍力跟行力,來調伏菩薩的心情,因爲這不是短時間的,是長時間的修習善法。

  

  醜叁、治失壞因(分二:寅一明立定慧;寅二隨釋此因) 寅一、明立定慧

  

  爲欲對治雖已發趣不複退還而失壞因, 故立定、慧波羅蜜多。

  

  寅二、隨釋此因

  

  失壞因者,謂諸散動及邪惡慧。

  

  佛陀爲了要「對治」一個人已經「發」心「趣」向于菩提,而且他也已經堅固不退轉,能夠善調其心,用行力跟忍力,知道什麼該進,什麼該退;但是還要注意一個「失壞因」,你的功德不要因爲障礙而産生損失跟破壞。什麼叫「失壞因」呢?「謂諸散動及邪惡慧」。一個人經常不做定課,內心總是散散亂亂,向外攀緣,你就很容易失掉道心、忘失正念。你以前的功德,你說你發了菩提心、也産生了觀照的空正見,就會破壞,就是「散動」破壞你的善根。第二個更嚴重,叫做邪知邪見。什麼叫邪知邪見?就是對因緣法産生錯誤的判斷,把過失相誤認爲是功德相,這樣子也會破壞你的善根。這個邪知邪見的過失,比「散動」還嚴重。

  

  我不知道諸位修行的經驗怎麼樣,我想古人講一個觀念:一個人要失敗,越早失敗越好;一個人要成功,越晚成功越好。因爲,這個失敗,你出家越久、年紀越大,你更經不起失敗,你要更謹慎。我們一個人,你要作一個調整,你不管是改變一個地方、改變一個環境、改變任何一個生命的作爲,你都要叁思而後行。所以《易經》上說,《易經》的卦相,一個人一動,你不動則已,《易經》是認爲:生命有變化跟不變化,你可以保持動,也可以保持不動。但是你一動,四種相貌──吉、凶、毀、利。你一動,只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是更好,吉,其他的凶、毀、利,你只要生命産生變化,有四分之叁是更差。所以我們中國的祖師經常告訴我們:做什事,慎始善終。剛開始就要謹慎,不要做錯了再來忏悔。我們經常說:啊,「忏悔則清淨、忏悔則安樂」,其實都是安慰人的話。你只要做錯,你一定要付出代價,就要損失。當然你可以重新來過,但是你爲什麼不一開始就做對呢?所以我很希望大家,尤其是老參,古人講一句話說:「吃不窮,穿不窮,算計錯誤一世窮。」這句話是從世間法來說,它說:你吃飯再怎麼吃,吃不窮你;你穿衣服一輩子穿幾件衣服,穿也穿不窮你;但是你算計錯誤,你只要對智慧因緣産生錯誤判斷,你一輩子都窮。所以我們一個人出家越久,你真的是輸不起,你跌倒一次,那不得了。這個受傷的程度,可能要花好幾十年的時間來彌補。所以我們修行人,你剛出家的時候,失敗沒什麼,因爲你也沒什麼善根,你說損失,也沒什麼好損失的,你也沒什麼功德,你損失什麼?所以你要失敗、要去嘗試,你剛出家的時候趕快去嘗試。你越有功德的時候,你愈要戰戰兢兢,因爲你輸不起。我覺得一個人稍微懈怠一點,亂不了,人總是有情緒;但是一個人産生顛倒,他已經看錯方向,這個是非常危險。所以我總是覺得:你要作什麼重大的決策,多聽聽善知識、很多人的意見,慎重慎重而行,因爲你實在是輸不起。我們累積的善根,可能會因爲一次錯誤的判斷,全盤皆輸。這種損失,可能你要花多生多劫。你說我錯誤判斷,我還俗了,我遇到障礙,我沒有辦法修行,因爲我産生錯誤的判斷了,找不到好修行的地方,還俗了。我想這種損失,你是沒有辦法估計的。你要經過很多生很多劫才遇到出家,再重新開始,你何必呢?你一個錯誤的判斷,你看要犧牲多少的代價!所以我們要經常保持頭腦清楚,這個「邪惡慧」真是很嚴重的過失,會退失、損失、破壞。

  

  子二、結成六數

  

  如是成立對治所治障故,唯立六數。

  

  六種障礙,其實就是叁種:不發趣因、退還因、失壞因。這叁種障礙你破壞掉了,你無上菩提順利圓滿,所以不必要安立第七度。看第二種因:

  

  癸二、釋第二因(分二:子一辨證佛法;子二結成六數) 子一、辨證佛法

  

  又前四波羅蜜多,是不散動因;次一波羅蜜多,不散動成就。此不散動爲依止故,如實等覺諸法真義,便能證得一切佛法。

  

  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是」成就「不散動」的「因」緣,因爲你創造一個善業,使令你內心寂靜。寂靜當中再修禅定,就成就「不散動成就」。在這個「不散動」的寂靜作基礎,你能夠「如實」的觀察「諸法真義」,你就能夠在不受幹擾的寂靜心中,觀察萬法唯識的道理,而悟入我空、法空的真理,而「證得一切佛」的功德。

  

  子二、結成六數

  

  如是證諸佛法所依處故,唯立六數。

  

  所以修習善法不在多,重點抓住就夠了,六度足足有余。既然足足有余,就不用多此一舉,安立第七度了。看第叁因,這個是約著利他:

  

  癸叁、釋第叁因(分二:子一辨成熟他;子二結成六數) 子一、辨成熟他(分二:醜一由攝利;醜二由開悟) 醜一、由攝利(分二:寅一辨彼勝能;寅二顯順成熟) 寅一、辨彼…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