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叁卷▪P2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主宰性,所以契入無我,從無我當中,趨向外境是畢竟空。所以小乘的空觀,天臺宗認爲這樣的空法是滅色取空,是完全否定了外界的作用,因爲它是無常、無我的,所以它的作用沒有價值。滅色取空,他所消滅的是外境的任何差別作用。大乘的空觀認爲一切法是心所變現的,外境的本性是空,你心是怎麼想,它就怎麼變現。這樣講,大乘的空觀叫做緣起性空,它是一種自性空,它所空掉的是外境的自性執,它沒有自性。一切法沒有自性,完全是我們心中的聯想所變現,你怎麼想,這個外境就怎麼樣的相貌。怎麼說外境是由我們內心所變現呢?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你現在桌面上有一個蘋果。這個蘋果的義相,我們說它的功能,假設它是五分,我們從零到十,假設它原來是五分。但是你看到這個蘋果以後,你一定會打很多的妄想。如果你想象這個蘋果:诶,它可以做一個香噴噴的派,诶,它就變成八分,它的價值提高了。如果你把這個香噴噴的派,上面再淋上巧克力,它這個蘋果的價值就變成十分,你就有很強大的意樂想要去吃這個蘋果。但是如果你想這個蘋果:它是一個腐爛的蘋果,它外表是一個蘋果,其實它裏面是腐爛的。這個時候蘋果從五分變成叁分,你吃它的意願減少很多,除非你極度的饑餓,否則你不會吃它。如果你再觀想:這個腐爛的蘋果,其實它已經長蟲,有病毒出生。你根本不可能吃它,它從叁分轉成零分。所以這個蘋果的義相,它所代表的功能作用,其實是我們心中的名言──你的聯想安立的。離開你心中的聯想,你思想的變化,這個義相是不可得的。大乘佛法的空是這個意思,就是它無自性。

  

  我們應該要知道一個觀念,佛陀在大乘經典經常提醒菩薩說:「順逆皆方便」。在小乘的思想認爲:順就是順,這個人是幫助我的、這個因緣是幫助我的,那就是幫助我;這個因緣是對我障道的,就永遠是障道。小乘的法執認爲順、逆是有真實性的。大乘佛法不認爲這樣,因爲法的體性,是你內心的名言所變現出來的。我們修大乘佛法,你要永遠記住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所有的人都可能會幫助你,所有的人也可能會障礙你。一切法,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我們不要老是說:這個人是我的冤家、這個人是我的親屬。你不要這樣想!世間上的事情是不決定的,你運用得不好,你的親屬也會障礙你;你要運用得妙,你的冤家會變成你成佛之道的一個重大的加行資糧。所以我們從大乘空觀了解到:其實重點不是我們去改變外境滿足我的需要,其實這個是做不到的;重點是你要能夠「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何善巧的運用!你由前生的業力,我們前生積集了一種業力,這個業力已經表現出來,我們必須要面對,這是一個事實。當我們去面對自己業力所變現的果報,我們如何來運用它?這是一個重點,這個「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當然你就必須要了解到:其實外境的功能是你內心所變現的。這樣子你就知道破除外境的執取。破除外境的執取,是修法空觀,所以大乘是先修法空觀,然後再「覓心了不可得」,修我空觀,悟入平等法界。這個加行位就做二件事,破除所取相、破除能取相。

  

  庚叁、顯見道位

  

  智者了達二皆無,等住二無真法界。

  

  菩薩從資糧位到加行位,現在入了「見道位」,所以他有資格稱爲「智者」,見道位的菩薩無分別的無漏智慧現前。這樣的智慧有什麼好處呢?「了達二皆無」,「了達」能取、所取都是畢竟空,完全是一念明了平等的心性所顯現。所以他能夠平「等」安「住」在「能所雙亡」的「一真法界」。見道位的菩薩,他遠離了凡夫執著外境的相貌,凡夫是心隨境轉,有什麼外境就有什麼心態,所以凡夫的心是作不了主的,是由外境作主。這個見道位的菩薩,遠離凡夫的執著外相,也遠離了外道的執著內相。外道在四禅、四空當中,他知道外境是如夢如幻;但是他能夠去變現外境的這個禅定的心,它認是真實有的,他那個明了分別的心性,是真實有力量的一種主宰性的東西。這個時候,見道位的菩薩也破除了,所以他已經悟入了「二無」的平等的一「真法界」。這個時候,超越了凡夫的福報、也超越了外道的禅定,這個般若智慧現前。

  

  庚四、顯修道位

  

  慧者無分別智力,周遍平等常順行。 滅依榛梗過失聚,如大良藥銷衆毒。

  

  這個地方把「修道位」的菩薩,以法說跟譬喻說作一個說明。先講法說。見道位的菩薩,內心當中能夠依止「無分別」的「智」慧,這種「無分別」的「智」慧,生起妙用的時候,他在修六度是怎麼修呢?「周遍平等常順行」。這個「無分別智」能夠「周遍」在一切的六度當中,不管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乃至于智慧,他都能夠修習我空、法空的「平等」智慧。也就是說,這個菩薩在「周遍平等」修習六度的時候,他能夠恒「常」隨「順」真如而修「行」。什麼叫隨「順」真如而修「行」?我們說明一下。在資糧位的菩薩也修六度,但是資糧位的菩薩內心是有所得,心有所住,或者住外境、或者住內心。以有所得的心修六度,我們叫做善業力,或者叫做資糧力,它是一種福德資糧,它只能夠做資糧,這種資糧不能斷惑證真,就是在你一片混亂的雜染心中,多了一個善業,如此而已。這個善業的存在,對你無量無邊的煩惱、無量無邊的障礙,不能加以破壞,不可以對治。但是這個修道位的菩薩是不可思議的,他剛開始在雜染的心中,出現了一個點狀的光明,就是「無分別智」,他這個光明跟

  

  滿目荊榛 荊,灌木。榛,叢樹。滿目荊榛比喻環境淒涼荒蕪。

  

  六度相應的時候,當他修布施的時候,表面上他在修福報,其實他在修布施的時候,斷惑證真;他在持戒的時候,斷惑證真;他修每一度的時候,都能夠産生斷惑證真的效果。因爲他的善法是由「無分別智」所推動的,所以他每一個善法,全部變成無漏,他不但是積集善業,向外積集善業,向內對治煩惱,這個就是所謂的「周遍平等常順行」,他能夠在一切的善法當中,隨「順」真如而「行」。這樣的相貌,無著菩薩講出二個譬喻:第一個,「滅依榛梗過失聚」,他能夠「滅」除「依」,這個「依」就是所知依阿賴耶識。就是這個修道位的菩薩,他在修六度的時候,滅除阿賴耶識的「榛梗」,這個「榛梗」就是草木叢生的樣子,很多草木就障礙了,車子也開不進去,人也走不進去的。這種「榛梗」是一切衆生痛苦的根源,這個修道位的菩薩修六度的時候,他能夠念念之間,「滅依榛梗過失聚」。「如大良藥銷衆毒」,就好象殊勝的阿伽陀「藥」,消滅一切的「衆毒」。這個地方贊歎修道位菩薩的六度,是不可思議的六度;不像前面資糧位的六度,每一度都是産生強烈執取。強烈執取修習六度,叫做積集善業,但是他內心當中,不能夠調伏煩惱、不能産生一種增上力量,不可以的。這個地方的差別,就是因爲他以「無分別智」來推動。

  

  庚五、顯究竟位

  

  佛說妙法善成立,安慧並根法界中。 了知念趣唯分別,勇猛疾歸德海岸。

  

  這個地方表面上說是「究竟位」,古德說其實這個地方是接近于究竟位,相等于等覺菩薩的階位,還不是「究竟位」,但是跟究竟位很接近。「佛說妙法善成立」,即將成佛的修道位菩薩,他能夠依止大乘的「妙法」,成就一種無漏的功德。什麼無漏的功德呢?「安慧並根法界中」,他能夠「安」止這個智「慧」,這個地方的智慧是無分別智,這個「根」是根本依,指的是無垢識,或者講大圓鏡智。這個地方能觀的智跟所觀的理,是平等平等,是安住在一個平等平等的一真「法界」,就是能觀的智照所觀的理,如如智照如如理,這個時候是沒有能所對立的。這一段是贊歎菩薩的無分別智,下一段贊歎後得智。「了知念趣唯分別,勇猛疾歸德海岸。」菩薩在空當中,他能夠觀察空而不空,在清淨的一念心性當中,顯現如夢如幻的佛道,勇猛的追求。在一念清淨的心性當中,顯現如夢如幻的衆生,廣泛的度化。所以在一念的心性當中,追求如夢如幻的佛道、度化如夢如幻的衆生,善能「分別」一切法的差別,迅速回歸到諸佛的功「德」彼岸當中去。修後得智,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積集廣大的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他一方面以空觀消滅心中的我法二執,一方面以假觀從空出假,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樣子他就迅速的成就萬「德」莊嚴的佛果。

  

  

  這個地方,是把菩薩的根本功德,從菩提心到空正見分成五個階位。這五個階位,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基本上可以分成叁個階位,第一個資糧位是一個重點。資糧位的菩薩說穿了,就是發菩提心、忏悔業障、積集資糧。所以資糧位的菩薩是從業力上修行,因爲他止觀太薄弱,他的菩提心完全是靠他的行爲,他一定要有善良的行爲,才能夠産生善良的心態,然後由這個善良的心態,來資持他的菩提心,這個菩薩只要造罪,他的菩提心就受到傷害。什麼叫造業來資持菩提心呢?就是說,他一定要有善良的行爲來資持菩提心,就是資糧力,積集福報、聽聞佛法,靠這二個。加行位的菩薩不同,加行位的菩薩是完全在一念心中修止觀,他一念心中去修習福德、智慧資糧,他主要是由善業力的修行,轉成一種正念力的修行,他那個功力更精致了。到了見道位更不可思議了,他把正念力跟善業力合在一起,他的正念力就是善業力、善業力就是正念力,他每修一個善法都是正念力,他的正念力也雜帶著善業力,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個叁個階位,看到菩薩在操作菩提心跟空正見的時候,愈來愈精致,産生破惡生善的力量,愈來愈強大。這個地方叫「入所知相」,悟入中道實相的二大功德,菩提心跟空正見的差別相貌。

  

  乙四、彼入因果分(分二:丙一結前問後;丙二標釋正答) 丙一、結前問…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