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简单的说,就是他「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谛而不动。」菩萨的空观能够断恶,而且能够修善、度众生,他能在空观里面去修习善法,又能够以无所得来度化众生。这一点声闻人做不到,声闻人的空观只能够断恶,离苦断恶这样子而已,他的空就是这样,他的所缘境就是苦谛。这是第一个总相的差别。也就是说小乘的空,基本上是偏空的,它不能有妙用;大乘的空是真空妙有,这是最主要的差别,就是所缘差别。
第二个别释。「由资持差别,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故。」这个「资持」就是资粮力的「差别」。就是这个空观,它背后的靠山有差别,叫「资持」。这个空观是什么东西在「资持」它呢?小乘的空观主要是靠出离心跟四念处的善根,他从苦谛当中,产生厌恶生死、欣求涅槃的出离心,依止出离心,修行不净、苦、无常、无我的四念处,以四念处的智慧来资持他空性的智慧,所以它是一个由少善根、少福德的资粮所产生。大乘空观的背后,是由菩提心跟六波罗蜜的广大「福」德、「智」慧「二种资粮」所「资持」。所以它这个空观背后的资持点、背后的靠山是不同,一个是广大的福德智慧,一个是微小的四念处善根,这二个有差别。
「三、由通达差别,以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前面是说明背后的资持,这个地方是说明它前面的「通达」点。小乘的空观,它只能够证得「补特伽罗无我」,就是我空法有,小乘知道五蕴的生命体是流动变化的,没有一个真实不变的自我,这一点他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对于一切因缘所生法,所谓杂染的生死、清净的涅槃,这样的执取是非常的严重坚固。所以小乘的法执、对立性,是非常严重坚固的。所以我们说阿罗汉为什么不敢来到三界?其实以阿罗汉的功力,他四果证得无生的功力,他来三界流转是不会退转的,他是有实力可以来的。那他为什么不来三界呢?其实在经论上说:主要是他心理上有障碍。他心理上有什么障碍?我说明一下。他在因地的时候,修习厌离三界苦果的这个观法,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看三界就像火在燃烧一样。当然刚开始的时候这是一个妙法,但是当他以这样的观法把三界厌离以后,留在心中的那个印象,对他行菩萨道变成是一种障碍。所以为什么菩萨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一定要依止一念心性作平台,然后观察法门是如梦如幻的,这个法门是暂时借用的,以如梦如幻的法门,对治如梦如幻的烦恼,把这个烦恼调伏了,这个能对治的法门你也要把它忘掉,因为有的法门你不把它忘掉,以后你要成佛,这个法门会变成障碍。譬如说厌离三界,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其实小乘的学者,他有足够的功力来三界度化众生,对他没有任何的伤害,他的实力是够的,但是他内心当中,对三界害怕的阴影挥之不去,所以对他要积集广大的福德智慧,造成严重的伤害。就是他的法执太重,把杂染的生死法、清净的涅槃法,那种对立性、真实性看得太严重。所以菩萨能够如梦如幻,看到三界是如梦如幻的火,他知道其实这个火是心随境转。你说它是火,但是你观察它是一个温暖的火、冬天温暖的火,它就不会伤害你。所以大乘菩萨能够观察万法唯识,境是由心所变现的,所以它这个思考模式,比小乘高明。所以我们在思考事情的时候,同样在断烦恼,有些思考模式你用了以后,要适可而止。你用得太厉害,虽然这个药吃下去很有效果,但是你要注意它以后会有后遗症,有些法门你用的时候没有后遗症。所以我希望我们在修习佛法的时候,对治烦恼,你当然要用药,但是你用猛药的时候,你要注意!你不能够只是看眼前的利益──我把这个烦恼断掉就好!这个药性本身,在你成佛之道会不会产生后遗症,这个你也要评估。小乘学者,他的我空法有,使令他在修习善法、度化众生、成就成佛之道的后半段……,就是小乘的前半段他走得很顺利,他离开三界了;但是他后面要从空出假,广修一切福德、广度一切众生、趋向万德庄严佛果的时候,他的后半段就很难走下去,因为他的法执障碍了他。大乘没有这个问题,他到了初地走得很快,二地更快,这个地方有差别。「通达」,就是他后劲的「通达」是有差别的。
「四、由涅槃差别,摄受无住大涅槃故。」这个「涅槃」就是一个不生不灭的依止处、一个安乐处。小乘的涅槃叫做偏真涅槃,他这个涅槃是偏在真谛,对世俗的因果是没有交集的。所以小乘的涅槃,基本上只能够自受用,不能说我的涅槃跟你共享、我这个大般涅槃摄受很多众生来我这个地方,不可能。大乘菩萨的涅槃叫做「无住大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也就是说菩萨能够假藉母胎来到三界里面度化众生,你看他到处跑来跑去广度众生,但是他的内心还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还是「涅槃」。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涅槃是「无住」。他不决定在生死、也不决定在涅槃,他永远是走中道的路线,他的涅槃是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妙用。
「五、由地差别,依于十地而出离故。」小乘的空观,这种空观非常可惜,没有大地的资持,而大乘的空观有大「地」的资持。这个大「地」有二层意思:第一个不动义,你看这个地,人车在大地上跑来跑去、动来动去的,大地它永远不动;第二个大地有荷负义,负载众生,所有的人、所有的房子、所有的树木都要依大地,大地它能够无怨无悔的来承当一切众生、荷负众生。这当中随着他内心的功德增加,他从初欢喜地到法云地,他地地不动的力量,使他对众生的承当荷负的力量增长,依止这种承当力来「出离」烦恼障、所知障。
我曾经听一个老和尚开示,他把菩提心解释成「责任感」,这个责任感就是菩提心。我觉得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们一般人要去做一件事情,只有一个理由,就是我想要去做,因为这个事情做了以后对我有好处,依止对自己有好处的动机做这件事情。当你度化这个众生,这个众生对你没有好处的时候,你一定把他放弃掉,因为你一开始的动机,就是以一种好乐心去度化他。但责任感不同,我对你有责任感,你对我好,我对你也有责任感;你对我不好,我对你也有责任感:这责任感是超越好坏的,这叫大「地」。你看那个大地,你用干净的东西丢到大地,大地也是如如不动,也是荷负你,不论你怎么样,它就是不动。所以菩提心是建立在责任感,而不是建立在彼此的感情,感情是变化的,靠不住的。所以这个地方叫「地」,不动,在不动当中生起它的责任感。小乘的空观,它对众生是没有责任感的。在经论上说:小乘的学者在空性的涅槃当中,其实他很清楚的知道,他过去的眷属在三界流转,受了很多痛苦的折磨,他很清楚。他的内心当中没有悲悯心,因为他认为这不是我该度化的,他没有这个责任感。其实他不是不知道,他很清楚的知道,因为他内心当中的空里面没有大地。菩萨的空性当中有大地,他有「名利不可争、义务不可辞」,他对弘扬佛法、度化众生有责任感。
「六、七、由清净差别」,这「六」跟「七」是合并,都是属于「清净」。这个「清净」有二个:一个是自受用的清净,一个是他受用的清净。先看自受用:「断烦恼习故」,「断」除「烦恼习气」的「差别」。什么叫「习气」?就是说事实上他没有这个烦恼,但是表面上看他好象有这个烦恼。比如说这个杯子,以前装酒,现在用水洗干净,但是你闻这个杯子还是有酒的味道。比如说,你看难陀尊者,难陀尊者以前贪爱的烦恼很重,但是他修小乘的四念处、我空观以后,他已经把烦恼的根断掉了,因为没有我,谁起烦恼?心若灭时罪亦亡。但是你看难陀尊者看到女众时,还是上下打量。你看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以前瞋心很重,他证得我空以后,瞋心的烦恼消灭,但是舍利弗尊者他的身影,映到一只鸽子身上时,鸽子还是会恐惧,就是因为他的习气还在。菩萨是「断烦恼」、也「断习」气,这一点是断得彻底,「净佛土故」。小乘的空观,他没有理想要成就一个佛的净土;大乘菩萨不是,他观一切法空,他总是想:以后要把自己福德、智慧的资粮,庄严一个「净土」,盖一个道埸,成就一个国土,把有缘的众生摄受来这个地方修学,他有一种要成就「净土」的目标。一个是自受用的清净,一个是他受用的清净,这个清净是有差别的。
「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成熟有情加行无休息故。」小乘的空观是自他不平等,他的空是有法执的对立;大乘菩萨的空是「自他平等」,他对一切众生的感受是感同身受的,所以他能够生起「成熟有情」的「加行」,他为了要使令众生的善根「成熟」,不断的努力,假藉方便度化众生,而且是尽未来际没有休息的。不过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一个菩萨能够长时间的度化众生,他的心一定要安住在无所得的平等心;一个人感情太重,他度化众生好坏的心太强烈,他一定会产生很大的挫折感,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注意。我们经常看到经典上,赞叹菩萨没有休息,其实他不是勉强,是任运的,因为他内心平等,所以他就能够不断的做下去。
「九、由生差别,生如来家故。」这个「生」就是安住。小乘的空观不能安住在真如、「真如家」,小乘的空是心外求法,他的空是安住在心外的一个法上,他那个空是一个法。大乘的空是安住在内心,叫做现前一念心性、叫真如。所以佛陀在经典上说:小乘他不是真佛子,叫外子,只有菩萨才是真佛子。因为他没有「生如来家」,没有安住在真如的家。
「十、由受生差别,常于诸佛大集会中摄受生故。」这个地方是讲果报。菩萨的「受生」在因地的时候,他能够在十方「诸佛」的「大集会中」,这个「大集会」是实报庄严土,他能够「摄受」,莲华化生。你看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只要还没有入无余依涅槃之前,他的果报都是业报身,他不能生到实报庄严土…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二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