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他只要还没有达到四果之前,甚至于他在有余依涅槃,没有入涅槃之前,他那个老病死的身躯是不能够解脱的。菩萨不同,因为长时间福德、智慧资粮的加持,他生在「大集会中」实报庄严土。
「十一、由果差别,十力、无畏、不共佛法,无量功德果成满故。」这个地方讲他受用的「果」,前面是讲自受用的果。菩萨的一念空性,具足了「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无量」的「功德成」就。不像小乘的空,是空空荡荡的一个素法身,什么都没有;它有万德庄严的:这是有差别的。佛陀在《法华经》上说:生死凡夫就像一个乞丐,在三界流转,你作不了主,你自己也不能生产事业、也没有资产。没有资产怎么办呢?向人家乞求,完全靠你因缘的业力。因缘好,讨一顿饭吃;因缘不好,这一顿饭就饿肚子。就是我们生死凡夫,流转三界中,内心没有一个依止处,随业流转,就像乞丐。小乘的圣人好一点,叫做大富长者家中的清洁工人,他能够除粪,把厕所扫得很干净,把三界的爱烦恼、见烦恼消灭了,还得到这个大富长者的照顾,有房子住、有正常饮食的提供,他觉得很满意了。大乘的菩萨,他掌管这个大富长者所有的珍宝,做当家师,准备继承佛位、准备继承大富长者的阶位。所以从这个譬喻就知道,小乘观一切法空跟大乘观一切法空,他的万德庄严是有差别的。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清楚。
我们应该这样说,成佛之道的确有二个选择,这二个都是佛说。你可以先享受后痛苦,先甘后苦──先离开三界,反正小乘的方法很快,六生、或者是四生、或者六十小劫;但是你要是用小乘的方法修学,后面的路你就很难走下去,所以叫做先甘后苦。所以小乘一旦回小向大,他要适应大乘中道思想,就很困难、很难适应的。大乘菩萨前半段很难走,因为你要一个生死凡夫「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这对凡夫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要求。但是这个菩萨,从刚开始的摇摇晃晃不断的调整,等到他正常以后,他后面的路就走得很快,初地以后那个船开得很快。看你是要选择哪一条路!
有人把众生分成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这种人永远活在过去,他没有现在、未来,这种人叫下等人。你看一般的工人,他内心当中,他以前做什么,他现在就做什么,他一天过一天不思进取,活在过去。第二种人是中等人,他活在过去、也活在现在,这种人一般来说都是做中阶的干部。他有过去的经验,但是他也随时不断的调整自己,作状况的处理,就是他活在过去、也活在现在。上等人是活在过去、又活在现在、又活在未来,他未来有理想目标:我现在做得不够好,但是我未来有一个理想,我绝不放弃。这种人大部分都是做老板,老板都是活在未来。(呵──)你看老板一天到晚在工厂现场走来走去,这公司没有希望。一个老板要想想这公司未来要怎么办?十年后要怎么经营?所以你要走大乘路线,你实在要有一点目标才走得下去,否则你看到三界的痛苦,你就会害怕。当然你也可以不要害怕,你求生净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路。到这个地方,是把大乘空观的庄严殊胜,跟小乘单纯的空观作一个比较,勉励我们应该要坚持这一条路,不要退大取小。
丁二、颂(分二:戊一自颂前义;戊二引余颂证) 戊一、自颂前义(分二:己一四寻思;己二四如实智) 己一、四寻思
前面的「丁一」是「长行」,这个地方偈「颂」。偈「颂」有二段:第一个「自颂前义」,这是无著菩萨自己做的偈颂;后面第二段是「引余颂证」,引用其他的经论。先看「自颂前义」:第一个「四寻思」,第二个「四如实智」。先看「四寻思」:
此中有二颂: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我们刚开始修「四寻思」的时候,就观这个「名」──心中的思想,由这个思想产生了种种的义相,这「二」个是「互为客」,这个「互为客」,「客」人当然是不决定,主人是决定的。就是你的思想影响外在的作用,外在的作用又会牵动你的思想,这二个相互作用,但这二个都是「其性」,它的体性都不决定,这应该要想一想,都是你的心变现的。「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于二」就是自性跟差别,这二个你也应该「推」论,都是你心中的「思」量所「假」立的。所以「四寻思」的意思是先破「名」跟「义」,然后自性差别自然消失掉。
己二、四如实智
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
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
真「实」的「智」慧──这个「遍计本空」的智慧现前的时候,我们「观」察外境的这些差别作用是没有体性的,这个是破所取相。「义」被破了以后,能「分别」的名、自性、差别也可以破除。为什么破除呢,「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因为「彼」义相不存在,能分别的名、自性、差别也不存在,这样子就悟「入」了唯识三「自性」的道理。这个偈颂,等于是先破外境的所取相,再破能取相,这个前面说过了,这只是一个复习。
戊二、引余颂证(分二:己一教授二颂;己二别五现观伽陀) 己一、教授二颂(分二:庚一现观边;庚二真现观) 庚一、现观边(分二:辛一先遣义想观唯自心; 辛二印空所取能取亦无) 辛一、先遣义想观唯自心
这当中有二段:「教授二颂、别五现观伽陀」。「二颂」当中先看「现观」。「现观」当中先看第一段,「先遣义想观唯自心」:
复有教授二颂,如《分别瑜伽论》说: 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 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
一个「菩萨」在禅「定」的寂静心中,「观影」这个「影是」外境的影相,看这个是好人是坏人、是得是失,你应该思惟:其实是你心中的联想。这条绳子,你看它是蛇,你就产生害怕,它就扮演蛇的角色;你观察它是蚯蚓,你内心就产生慈悲心:所以它是你自己定义的,「观影唯是心」。你知道外境的体性是不决定的,你能观的心──心中的联想也慢慢消除,内心就安住在无分别智。这个地方是观察外境是无自性。第二个是内心也是无自性:
辛二、印空所取能取亦无
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
庚二、真现观
后触无所得。
为了对治外境的执取,菩萨开始不再向外境追求,安「住」在「内心」,他已经「知所取非有」,知道这个外境的执取是没有意义的,一切法是因缘生嘛,好坏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能取」的心这种智慧的观照,也觅之了不可得,最后「后触无所得」,就入了这个现观。「触」就是证入,就证入了无所得的平等法界。就是先对治外境的执取,再舍离能观的智慧,这个时候能、所双亡,唯是一心,入平等法界,就证得无所得的真如。这个地方是把前面资粮位、加行位的修学到见道位的过程,再作一个重颂。
这个止观,是一个心地法门,就是要经常的要观照自己。我们发觉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他自己想改变。你去看一个修行人,如果他自己不想改变,你怎么讲都没有用。一个人要颠倒,佛菩萨来也是没有用。所以你不修止观,你不想修观照力,那你的生命就不会改变。你三十年前是什么样的心态、你是什么样的命运,你现在也是什么命运,顶多你修一点福报而已。一个人要改变,是什么要改变?就是他本身有在观照。你做错了,别人点你一下,有观照的人,马上能够自己觉悟,然后改过。所以所有的改变,都是在于自己的觉悟,别人只是点一下。为什么有些人别人只是点一下,他就能改变?有些人点了半天,也没有改变?因为他内心没有观照力。所以你看菩萨劝谏,讲三次就好了,讲多了也没用,徒增烦恼、结恶缘而已。所以你一定要自己去观照,别人讲的话你才听得进去。临命终的时候,你说我颠倒了,我可能去执着某一个人跟事;但是为什么有些人被临终关怀时,讲几句话,诶,他就醒过来了?有些人颠倒,你怎么讲都没有用?因为他内心的执取非常坚固,你怎么讲都没有用。所以一个人要改变,只有一个情况──你自己想改变。你自己不想改变,谁也不能让你改变,释迦牟尼佛也不能让你改变,因为你活在妄想当中,谁也没有办法,你要往火坑跳,谁也没办法。我们下一堂课马上讲到菩萨广修六波罗蜜,成就广大的福德资粮,你看菩萨修善、成就功德之前,先产生内心的观照。你自己要有反省的力量,否则你这个菩萨道资粮力一修下去,谁也不能改变你,这个地方错就一直错下去。所以你看菩萨修六度之前,先成就观照力,然后再产生行动力。就是你有这个观照,你在行动的时候,你随时可以微调一下。一个有观照力的人,起码今生不会有重大的过错,会有过错,但不会有重大的过错。一个人今生会产生重大的罪业,一定是没有修观照力,因为这个罪业不可能马上产生,所有重大的罪业都是点点滴滴的,今天做一点,没事;明天再做一点,也没事;愈做愈大胆,然后罪业愈造愈大、愈造愈大。为什么他这个罪业在生命当中能够连续那么久呢?我相信一定很多人点过他,但是有什么用!他自己不观照,谁点你也没有用。所以说,你内心当中有真实在观照,我们不敢说你没有过错,但是你起码不会有重大的过错,因为你有小过错就可以调整过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真实的行六波罗蜜行动之前,菩萨要先修观照,有了目标以后再修观照,然后再采取行动,是这个次第。这个地方大家要想一想它的差别。好,我们讲到这里。
问:请法师慈悲开示,法师上课提到大乘菩萨的修法,是先修戒、再修慧、修禅定。请问想修大乘的行者是否应先修戒、后修解门、再修行门?
答:这个解门跟行门,你不可以这样分开来。因为你都不行门、不拜佛,你心静不下来,你解门也读不下去。所以我不同意把解门跟行门切开。这段时间完全解门、这段时间完全行门,其实这样的分法是不对的。你可以不成就禅定,但是你要成就寂静的力量。如果你没有行门,完全看书,我看你身体也受不了,没多久就高血压。(哈──)因为看书都是分别。因为行门它是安定,你拜佛、持咒都是无分别,安定,而且这当中有佛力的加被,你念佛,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念〈大悲咒〉,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这些都可以灭罪。一个人如果不从行门上作忏除罪障、积集资粮,你修习解门,你身体的病痛障碍特别多。你光是自己的障碍就冲不过去,不要说度化众生!所以我觉得解行不能分开,解行是不能切割的。禅定跟智慧是可以有次第,我们刚开始偏重智慧,这是对的。因为你没有智慧,遇到禅定你就迷惑,它的诱惑力太大。但是你虽然修智慧,你这个智慧也要有一点寂静的力量,就是行门的定课。我再强调行门的定课不是寂静而已,如果只是寂静,那跟外道差不多,这当中有不可思议的三宝加持力,你在拜佛、念佛的时候,有三宝灭除罪障、增加福报的力量,那是我们所有佛弟子的根本,就是归依。如果你对念佛、持咒产生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你都不相信,那你连三归依都不如、你连佛弟子都不是。佛法是重智慧,但是它这个智慧刚开始是带一点宗教情操,就是对三宝的归依,你相信三宝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所以我认为行门跟解门是不能分开的,而且初学者行门的时间要多于解门的时间。你妄想那么重,你听佛法也听不懂。其实佛法是这样,我自己读佛学院读了三年半,佛法跟读世间的学问不同。读世间的学问,你读科学,你一本书要读到通。佛法你读一句算一句。你说我这一堂课都昏沉,突然醒过来听到一句,诶,不错。明天要是打瞌睡,醒来又听到一句,也不错。诶,这个点点滴滴的累积,听十年下来你也开悟了。(呵──)为什么开悟呢?因为我打妄想、昏沉、掉举的时候,我总有空档,我不可能一天到晚打妄想,总有空档。(哈──)这个佛法就在空档的时候渗进去。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佛法的善根不可思议,你只要让它渗进去,它就永远不会出来,这个三宝的力量不可思议,叫金刚种子。只要你在妄想的空隙有佛法的力量进去,就不可思议,它就慢慢增长,你就会慢慢觉得:诶,我这样做是不对的。所以我刚刚讲:一个人要改变,一定要自己觉悟──诶,我昨天这样做是不对,我应该要调整一下自己。诶,你就慢慢进步。为什么进步呢?就是那个观照力慢慢现前。为什么观照力现前呢?你就是打瞌睡醒过来的时候,听到这几句话。所以修学佛法不要太急躁,好象一定要每一堂课都听得懂。我今天听二句、明天听三句,点点滴滴,不思议心,不思议变,佛法的善根不可思议,它永远不会退失。所以说刚开始,先拜佛、修忏、修习福报,但是行门可以比解门稍微多一点,这二个都需要。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阿弥陀佛。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摄大乘论讲记 第四二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