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只要還沒有達到四果之前,甚至于他在有余依涅槃,沒有入涅槃之前,他那個老病死的身軀是不能夠解脫的。菩薩不同,因爲長時間福德、智慧資糧的加持,他生在「大集會中」實報莊嚴土。
「十一、由果差別,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量功德果成滿故。」這個地方講他受用的「果」,前面是講自受用的果。菩薩的一念空性,具足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無量」的「功德成」就。不像小乘的空,是空空蕩蕩的一個素法身,什麼都沒有;它有萬德莊嚴的:這是有差別的。佛陀在《法華經》上說:生死凡夫就像一個乞丐,在叁界流轉,你作不了主,你自己也不能生産事業、也沒有資産。沒有資産怎麼辦呢?向人家乞求,完全靠你因緣的業力。因緣好,討一頓飯吃;因緣不好,這一頓飯就餓肚子。就是我們生死凡夫,流轉叁界中,內心沒有一個依止處,隨業流轉,就像乞丐。小乘的聖人好一點,叫做大富長者家中的清潔工人,他能夠除糞,把廁所掃得很幹淨,把叁界的愛煩惱、見煩惱消滅了,還得到這個大富長者的照顧,有房子住、有正常飲食的提供,他覺得很滿意了。大乘的菩薩,他掌管這個大富長者所有的珍寶,做當家師,准備繼承佛位、准備繼承大富長者的階位。所以從這個譬喻就知道,小乘觀一切法空跟大乘觀一切法空,他的萬德莊嚴是有差別的。這個地方我們應該清楚。
我們應該這樣說,成佛之道的確有二個選擇,這二個都是佛說。你可以先享受後痛苦,先甘後苦──先離開叁界,反正小乘的方法很快,六生、或者是四生、或者六十小劫;但是你要是用小乘的方法修學,後面的路你就很難走下去,所以叫做先甘後苦。所以小乘一旦回小向大,他要適應大乘中道思想,就很困難、很難適應的。大乘菩薩前半段很難走,因爲你要一個生死凡夫「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這對凡夫來說的確是一個很大的要求。但是這個菩薩,從剛開始的搖搖晃晃不斷的調整,等到他正常以後,他後面的路就走得很快,初地以後那個船開得很快。看你是要選擇哪一條路!
有人把衆生分成叁個等級:第一個等級,這種人永遠活在過去,他沒有現在、未來,這種人叫下等人。你看一般的工人,他內心當中,他以前做什麼,他現在就做什麼,他一天過一天不思進取,活在過去。第二種人是中等人,他活在過去、也活在現在,這種人一般來說都是做中階的幹部。他有過去的經驗,但是他也隨時不斷的調整自己,作狀況的處理,就是他活在過去、也活在現在。上等人是活在過去、又活在現在、又活在未來,他未來有理想目標:我現在做得不夠好,但是我未來有一個理想,我絕不放棄。這種人大部分都是做老板,老板都是活在未來。(呵──)你看老板一天到晚在工廠現場走來走去,這公司沒有希望。一個老板要想想這公司未來要怎麼辦?十年後要怎麼經營?所以你要走大乘路線,你實在要有一點目標才走得下去,否則你看到叁界的痛苦,你就會害怕。當然你也可以不要害怕,你求生淨土,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路。到這個地方,是把大乘空觀的莊嚴殊勝,跟小乘單純的空觀作一個比較,勉勵我們應該要堅持這一條路,不要退大取小。
丁二、頌(分二:戊一自頌前義;戊二引余頌證) 戊一、自頌前義(分二:己一四尋思;己二四如實智) 己一、四尋思
前面的「丁一」是「長行」,這個地方偈「頌」。偈「頌」有二段:第一個「自頌前義」,這是無著菩薩自己做的偈頌;後面第二段是「引余頌證」,引用其他的經論。先看「自頌前義」:第一個「四尋思」,第二個「四如實智」。先看「四尋思」:
此中有二頌: 名事互爲客,其性應尋思, 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
我們剛開始修「四尋思」的時候,就觀這個「名」──心中的思想,由這個思想産生了種種的義相,這「二」個是「互爲客」,這個「互爲客」,「客」人當然是不決定,主人是決定的。就是你的思想影響外在的作用,外在的作用又會牽動你的思想,這二個相互作用,但這二個都是「其性」,它的體性都不決定,這應該要想一想,都是你的心變現的。「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于二」就是自性跟差別,這二個你也應該「推」論,都是你心中的「思」量所「假」立的。所以「四尋思」的意思是先破「名」跟「義」,然後自性差別自然消失掉。
己二、四如實智
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叁,
彼無故此無,是即入叁性。
真「實」的「智」慧──這個「遍計本空」的智慧現前的時候,我們「觀」察外境的這些差別作用是沒有體性的,這個是破所取相。「義」被破了以後,能「分別」的名、自性、差別也可以破除。爲什麼破除呢,「彼無故此無,是即入叁性。」因爲「彼」義相不存在,能分別的名、自性、差別也不存在,這樣子就悟「入」了唯識叁「自性」的道理。這個偈頌,等于是先破外境的所取相,再破能取相,這個前面說過了,這只是一個複習。
戊二、引余頌證(分二:己一教授二頌;己二別五現觀伽陀) 己一、教授二頌(分二:庚一現觀邊;庚二真現觀) 庚一、現觀邊(分二:辛一先遣義想觀唯自心; 辛二印空所取能取亦無) 辛一、先遣義想觀唯自心
這當中有二段:「教授二頌、別五現觀伽陀」。「二頌」當中先看「現觀」。「現觀」當中先看第一段,「先遣義想觀唯自心」:
複有教授二頌,如《分別瑜伽論》說: 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 義相既滅除,審觀唯自想。
一個「菩薩」在禅「定」的寂靜心中,「觀影」這個「影是」外境的影相,看這個是好人是壞人、是得是失,你應該思惟:其實是你心中的聯想。這條繩子,你看它是蛇,你就産生害怕,它就扮演蛇的角色;你觀察它是蚯蚓,你內心就産生慈悲心:所以它是你自己定義的,「觀影唯是心」。你知道外境的體性是不決定的,你能觀的心──心中的聯想也慢慢消除,內心就安住在無分別智。這個地方是觀察外境是無自性。第二個是內心也是無自性:
辛二、印空所取能取亦無
如是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
庚二、真現觀
後觸無所得。
爲了對治外境的執取,菩薩開始不再向外境追求,安「住」在「內心」,他已經「知所取非有」,知道這個外境的執取是沒有意義的,一切法是因緣生嘛,好壞是你自己捏造出來的。「能取」的心這種智慧的觀照,也覓之了不可得,最後「後觸無所得」,就入了這個現觀。「觸」就是證入,就證入了無所得的平等法界。就是先對治外境的執取,再舍離能觀的智慧,這個時候能、所雙亡,唯是一心,入平等法界,就證得無所得的真如。這個地方是把前面資糧位、加行位的修學到見道位的過程,再作一個重頌。
這個止觀,是一個心地法門,就是要經常的要觀照自己。我們發覺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他自己想改變。你去看一個修行人,如果他自己不想改變,你怎麼講都沒有用。一個人要顛倒,佛菩薩來也是沒有用。所以你不修止觀,你不想修觀照力,那你的生命就不會改變。你叁十年前是什麼樣的心態、你是什麼樣的命運,你現在也是什麼命運,頂多你修一點福報而已。一個人要改變,是什麼要改變?就是他本身有在觀照。你做錯了,別人點你一下,有觀照的人,馬上能夠自己覺悟,然後改過。所以所有的改變,都是在于自己的覺悟,別人只是點一下。爲什麼有些人別人只是點一下,他就能改變?有些人點了半天,也沒有改變?因爲他內心沒有觀照力。所以你看菩薩勸谏,講叁次就好了,講多了也沒用,徒增煩惱、結惡緣而已。所以你一定要自己去觀照,別人講的話你才聽得進去。臨命終的時候,你說我顛倒了,我可能去執著某一個人跟事;但是爲什麼有些人被臨終關懷時,講幾句話,诶,他就醒過來了?有些人顛倒,你怎麼講都沒有用?因爲他內心的執取非常堅固,你怎麼講都沒有用。所以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個情況──你自己想改變。你自己不想改變,誰也不能讓你改變,釋迦牟尼佛也不能讓你改變,因爲你活在妄想當中,誰也沒有辦法,你要往火坑跳,誰也沒辦法。我們下一堂課馬上講到菩薩廣修六波羅蜜,成就廣大的福德資糧,你看菩薩修善、成就功德之前,先産生內心的觀照。你自己要有反省的力量,否則你這個菩薩道資糧力一修下去,誰也不能改變你,這個地方錯就一直錯下去。所以你看菩薩修六度之前,先成就觀照力,然後再産生行動力。就是你有這個觀照,你在行動的時候,你隨時可以微調一下。一個有觀照力的人,起碼今生不會有重大的過錯,會有過錯,但不會有重大的過錯。一個人今生會産生重大的罪業,一定是沒有修觀照力,因爲這個罪業不可能馬上産生,所有重大的罪業都是點點滴滴的,今天做一點,沒事;明天再做一點,也沒事;愈做愈大膽,然後罪業愈造愈大、愈造愈大。爲什麼他這個罪業在生命當中能夠連續那麼久呢?我相信一定很多人點過他,但是有什麼用!他自己不觀照,誰點你也沒有用。所以說,你內心當中有真實在觀照,我們不敢說你沒有過錯,但是你起碼不會有重大的過錯,因爲你有小過錯就可以調整過來。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真實的行六波羅蜜行動之前,菩薩要先修觀照,有了目標以後再修觀照,然後再采取行動,是這個次第。這個地方大家要想一想它的差別。好,我們講到這裏。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法師上課提到大乘菩薩的修法,是先修戒、再修慧、修禅定。請問想修大乘的行者是否應先修戒、後修解門、再修行門?
答:這個解門跟行門,你不可以這樣分開來。因爲你都不行門、不拜佛,你心靜不下來,你解門也讀不下去。所以我不同意把解門跟行門切開。這段時間完全解門、這段時間完全行門,其實這樣的分法是不對的。你可以不成就禅定,但是你要成就寂靜的力量。如果你沒有行門,完全看書,我看你身體也受不了,沒多久就高血壓。(哈──)因爲看書都是分別。因爲行門它是安定,你拜佛、持咒都是無分別,安定,而且這當中有佛力的加被,你念佛,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念〈大悲咒〉,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這些都可以滅罪。一個人如果不從行門上作忏除罪障、積集資糧,你修習解門,你身體的病痛障礙特別多。你光是自己的障礙就沖不過去,不要說度化衆生!所以我覺得解行不能分開,解行是不能切割的。禅定跟智慧是可以有次第,我們剛開始偏重智慧,這是對的。因爲你沒有智慧,遇到禅定你就迷惑,它的誘惑力太大。但是你雖然修智慧,你這個智慧也要有一點寂靜的力量,就是行門的定課。我再強調行門的定課不是寂靜而已,如果只是寂靜,那跟外道差不多,這當中有不可思議的叁寶加持力,你在拜佛、念佛的時候,有叁寶滅除罪障、增加福報的力量,那是我們所有佛弟子的根本,就是歸依。如果你對念佛、持咒産生不可思議的加持力,你都不相信,那你連叁歸依都不如、你連佛弟子都不是。佛法是重智慧,但是它這個智慧剛開始是帶一點宗教情操,就是對叁寶的歸依,你相信叁寶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力。所以我認爲行門跟解門是不能分開的,而且初學者行門的時間要多于解門的時間。你妄想那麼重,你聽佛法也聽不懂。其實佛法是這樣,我自己讀佛學院讀了叁年半,佛法跟讀世間的學問不同。讀世間的學問,你讀科學,你一本書要讀到通。佛法你讀一句算一句。你說我這一堂課都昏沈,突然醒過來聽到一句,诶,不錯。明天要是打瞌睡,醒來又聽到一句,也不錯。诶,這個點點滴滴的累積,聽十年下來你也開悟了。(呵──)爲什麼開悟呢?因爲我打妄想、昏沈、掉舉的時候,我總有空檔,我不可能一天到晚打妄想,總有空檔。(哈──)這個佛法就在空檔的時候滲進去。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佛法的善根不可思議,你只要讓它滲進去,它就永遠不會出來,這個叁寶的力量不可思議,叫金剛種子。只要你在妄想的空隙有佛法的力量進去,就不可思議,它就慢慢增長,你就會慢慢覺得:诶,我這樣做是不對的。所以我剛剛講:一個人要改變,一定要自己覺悟──诶,我昨天這樣做是不對,我應該要調整一下自己。诶,你就慢慢進步。爲什麼進步呢?就是那個觀照力慢慢現前。爲什麼觀照力現前呢?你就是打瞌睡醒過來的時候,聽到這幾句話。所以修學佛法不要太急躁,好象一定要每一堂課都聽得懂。我今天聽二句、明天聽叁句,點點滴滴,不思議心,不思議變,佛法的善根不可思議,它永遠不會退失。所以說剛開始,先拜佛、修忏、修習福報,但是行門可以比解門稍微多一點,這二個都需要。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裏,阿彌陀佛。向下文長,付在來日,回向。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二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