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二卷

  第四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一叁六頁:

  

  辛二、修道及究竟道位(分二:壬一結前起問; 壬二略辨正答) 壬一、結前起問

  

  我們這一段是講到大乘的唯識止觀,修習「遍計本空,依他如幻」的道次第。前面「辛一」是說明從一個資糧位到加行位、見道位,就是從凡夫的有所得的心情,來開始修行的內涵。這以下的「修道」跟「究竟道」,就是到聖人以後,他是如何修行呢?說明「修道」跟「究竟道」的菩薩,是如何來修習止觀的。這當中有二段:第一個「結前起問」,第二個「略辨正答」。先看問:

  

  如是菩薩已入于地,已得見道,已入唯識,于修道中雲何修行?

  

  這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他經過凡夫的四尋思、四如實智,這個時候「已入于地」,已經成就了初歡喜地。入歡喜地的時候,他內心當中「已」經是「見」到聖「道」,見到了二空平等的真理,這叫做「道」,因爲這個二空平等的道理,能夠趨向涅槃。這個時候在「修道」當「中」,他的功德還有很多還沒有圓滿,他內心當中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法門無量誓願修」,所以他有很多很多的功德還沒有圓滿,這個時候他應該如「何」來「修行」呢?提出這個問。

  

  壬二、略辨正答(分二:癸一先說修道可得轉依; 癸二後明欲證精勤加行) 癸一、先說修道可得轉依(分二:子一顯意言境及由方 便;子二顯經長時方得轉依) 子一、顯意言境及由方便

  

  第四二卷

  

  這當中有二段:第一個「先說修道可得轉依」,第二個「後明欲證精勤加行」。先說明「修道」的「轉依」,,這當中分二段:第一個「顯意言境及由方便」,第二個「顯經長時方得轉依」。先說明他內心的狀態,跟他所采取的方法,再說明修行時間。先看「顯意言境」,這個「意言境」是說這個菩薩內心是什麼樣的意境?他這個「意境」是怎麼産生的?什麼方便産生的?看論文:

  

  于如所說安立十地攝一切經皆現前中,由緣總法出世,後得止觀智故;

  

  這個菩薩在見道位以後,他怎麼修呢?他的修行內涵,正「如」佛陀在大乘經典當中「所說」的「十地」法門,《華嚴經》講十地就講得很清楚,十地菩薩每一個都有他相應的修行法門。這以下作一個簡單的總相說明。「十地」菩薩的內心是什麼相貌呢?「攝一切經皆現前中」,就是十地菩薩的一念心,他不管攀緣什麼法界,比如說他念阿彌陀佛也好、持〈大悲咒〉也好,他每一個法門都能夠「攝」持「一切」的義理,使令這個義理都能夠清楚的現前,在一念心當中,能夠轉大*輪,這是不可思議的意境。他能夠「攝一切經皆現前中」,他不管是修什麼法門,都能夠攝持所有大乘的「經」義,使令它「現前」。他怎麼能夠做到這一點呢?「由緣總法出世,後得止觀智故」,其實他一方面觀察一切法的總相,所謂的空性體性,一方面攀緣一切法差別的假觀,他也是修空觀、假觀而成就的。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同樣是空觀、假觀,這二個法門是完全一樣,內涵是一樣;但是爲什麼凡夫修空觀、假觀的時候,障礙重重;聖人修空觀、假觀的時候,是「攝一切經皆現前中」?因爲我們凡夫修空觀、假觀的時候,內心有很多的情感在障礙我們,所以空、假二觀的智慧不能夠在內心很自在的開展出來,就是有煩惱障。我們在凡夫的時候,修了很多很多的善根,拜佛、誦經、持咒,但是這個善根的力量都不明顯。爲什麼呢?都被煩惱抵消掉了。這個煩惱的幹擾太厲害,就是這個心動得太厲害。動得太厲害,你就很難把這個東西種下去。所以菩薩他誦《華嚴經》,他的讀本跟我們是一樣的,就是「如是我聞……」,他也是誦《華嚴經》,但是他誦《華嚴經》的時候,他能夠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他只要讀誦一個偈頌,就能夠總攝佛陀一切的法門現前。在《華嚴經》,佛陀講一個譬喻說:凡夫修習佛法的善根,就像一艘船剛開始要離開痛苦的此岸,離開的時候很困難,你看這個船要離開港口很困難,它努力的往外面跑,但是地心引力又把它吸回來,就是煩惱它不同意你修行。你所有戒定慧的修行,煩惱沒有一個同意,所以我們修行人,經常陷入矛盾當中。在家居士他不會矛盾?因爲他就是隨順煩惱,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一旦你要修行,你的心就有二種功能:一個是趨向于戒定慧的,一個是要你隨順煩惱,你內心當中,這二個狀態不斷的在沖擊,真妄交攻。就好象這個船要離開港口的時候,這個馬達是要船往外面跑,地心引力卻是往裏面吸的。但是當這艘船一旦離開港口,到了大海的時候,馬達可以關掉,船自然的一日千裏,所以菩薩的修行非常輕松。所以有時候我們講「成佛是叁大阿僧祇劫」,一聽就很可怕。其實蕅益大師說:成佛之道最可怕的是叁界生死這一段。就是你要離開港口這一段是最困難的,這艘船只要一離開港口,後面沒有地心引力的幹擾,它是一日千裏。所以《華嚴經》上說:初地的菩薩,他一念之間跟佛法的相應,超過他以前在凡夫位的時候,資糧、加行、通達修一大阿僧祇劫所有的功德,比不上初地菩薩一念的相應。二地的菩薩一念的相應,就超過所有初地菩薩所有的功德,就是說他內心當中沒有障礙。所以爲什麼我們在凡夫的時候,要爲菩提道求生淨土。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上說:雖然阿彌陀佛的淨土是叁根普被,也攝受凡夫、也攝受法身菩薩,但是真正受益的是生死凡夫,因爲叁界這一關最難跳出去,這一關跳出去了,其實你的成佛之道後面是一帆風順,那個是自然的。你整天吃飯、整天睡覺,善根就是不斷的增長,因爲他沒有負面的阻力,沒有煩惱的阻力。所以這個地方說:初地菩薩,他任運的修習空、假二觀,就能夠在一念心當中,「攝一切經皆現前中」,無量無邊的法門,他修習布施、具足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所有的功德都具足,那是一個不思議境。

  

  子二、顯經長時方得轉依

  

  經于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數修習故,而得轉依。

  

  你看這個不可思議的功力,都還要經過「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長時間的修行,才能夠去轉變他根本的生命相貌。什麼叫「轉依」?從本論來說有二個「轉依」:第一個是轉煩惱障得大涅槃,成就斷果;第二個是轉所知障成大菩提,成就智果:這叫「轉依」,二種轉依果,這個都是要經過無量阿僧祇劫的修行。

  

  癸二、後明欲證精勤加行

  

  爲欲證得叁種佛身,精勤修行。

  

  爲什麼要這樣用功呢?因爲菩薩要成就「叁身」:法身、報身跟應化身。法身、報身偏重在自受用,應化身是他受用。因爲小乘的學者,他只追求偏空涅槃,他不追求叁身;但是菩薩爲了成就「叁身」的緣故,所以必須要長時間的「修行」,這是他的目的。到這個地方,是把大乘止觀,從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的凡位修行,乃至于修道位的這種聖位的修行都講過了。

  

  戊叁、現觀差別(分二:己一問;己二答) 己一、問

  

  這個地方是作一個比較。「現觀」就是真實智慧的現前。真實智慧當中,有小乘的智慧跟大乘的智慧,這個地方作一個差別、比較。

  

  聲聞現觀、菩薩現觀,有何差別?

  

  小乘的學者,他觀一切法空,入一種無所得的狀態;大乘的「菩薩」,也觀一切法空,內心也安住在無所得。同樣是無所得,大小乘「有」什麼「差別」?提出這個問。

  

  己二、答(分二:庚一總標數;庚二別列釋) 庚一、總標數

  

  「答」當中:第一個「總標」,第二個「別釋」。先看「總標」:

  

  謂菩薩現觀與聲聞異,由十一種差別應知。

  

  大乘的空觀跟小乘的空觀,這當中有「十一種差別」。當然大小乘是有交集的,大乘的空觀跟小乘的空觀都是無所得,這個是相同的;但是在相同當中,有「十一種」不相同的地方,這是菩薩「應」該了「知」的,叫「差別應知」,菩薩應該要知道這當中的「差別」,你才能夠簡別。

  

  庚二、別列釋

  

  我們先看這十一種差別:

  

  一、由所緣差別,以大乘法爲所緣故; 二、由資持差別,以大福智二種資糧爲資持故; 叁、由通達差別,以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 四、由涅槃差別,攝受無住大涅槃故;

  

  五、由地差別,依于十地而出離故; 六、七、由清淨差別,斷煩惱習,淨佛土故; 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別,成熟有情加行無休息故; 九、由生差別,生如來家故; 十、由受生差別,常于諸佛大集會中攝受生故; 十一、由果差別,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量功德果成滿故。

  

  這當中的十一種差別,我們分成二段來說明:第一段是總說,第二段是別釋。我們看總說的地方,「由所緣差別,以大乘法爲所緣故。」小乘空觀的所緣,主要是四谛法門,就是苦、集、滅、道,而這當中的所緣還偏重在苦谛。小乘佛法修空觀的動機,是緣苦而發動的,就是觀察無常,他感覺到生命是變化流動的,所以他感到非常強烈的不安穩性,他認爲生命沒有安全感。所以從苦谛的無常當中,他要找一個沒有變化的涅槃來安住,所以小乘佛法的空,是緣四聖谛而引生的,特別是這當中的苦谛。大乘佛法的空,其實是緣一切的法門,所以智者大師說:大乘的空觀是緣道谛,他爲了要廣修一切法門,才修空觀。因爲你要修一切法門,一定要空作基礎,以有所得的心是不可能成就一切法門的。小乘的空觀是緣苦谛而發動,大乘的空觀是緣道谛而發動。《梵網經菩薩戒》說,菩薩的空觀是什麼相貌?說是「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你看菩薩的空觀,他是依止在現前一念心性,他是有明了性的,在一念心性的平臺當中,「方便勤莊嚴」,就是斷惡、修善、度衆生。什麼叫「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

《攝大乘論講記 第四二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